一个深夜,38个目击者看到谋杀案发生,为什么没有报警?

1964年,一位30多岁的女性吉诺维西在深夜下班的路上,被人谋杀致死。在其受害的35分钟之内,她的38个邻居透过窗户看到了谋杀案的发生,但是没有报警。这个案子当时轰动一时。

这样一个事件被曝光后,被媒体以“冷漠”、“心肠硬”的定义的目击者自己也莫名其妙,不知道为什么当时没有选择报警。

这是一本名为《影响力》的书中列举的一个案例。这本书先后被翻译成26种文字,全球销量超过了300万册,至今历久弥新,仍然占据着各大畅销书排行榜的前列。作者罗伯特·B·西奥迪尼博士是一位权威的社会心理学家。他常年专注说服、顺从和谈判领域,拥有很高的国际声誉,也被外界称为“影响力教父"。

在我们的生活中,你有没有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情,出去购物,买回来一大堆后悔不已的东西;和别人一起吃喝的,却选了自己不喜欢的口味;做选择,结果却往往被别人左右,做了各种决定后懊恼不已。其实,你的这些行为只是受了别人的影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罗伯特·B·西奥迪尼博士来告诉你答案。

《影响力》一书告诉我们,社会中总是会有大规模的从众行为,似乎每一个人都要参考周围的人的行为来决定自己应该做些什么,似乎没有人自己可以确定自己的主见。

书中提到的这起案件,纽约的两名心理学教授研究后发现,人们之所以没有报警,正是因为旁观者太多。当旁观者多时,即便是自己有想法,也会被“也许其他人会帮忙”这种想法掩盖。而且,在事件不明确的情况下,人们在犹豫的同时也会在观察别人,因为人们在下意识里,会借助别人的判断来明确自己的想法。于是在我们相互观察的同时达成了社会共识。这就是所说的从众行为。

销售大师罗伯特说过:“95%的人都喜欢模仿别人,只有5%的人能率先行动。因此,如果你想说服别人,你提供的任何证据的效果都比不上此前大家的行动”。

这也是大家熟悉的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现象发生的原因,这就是典型的从众行为的产物。怎样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呢?

书中告诉我们,如果遇到紧急情况,你必须让对方知道事情的严重性,同时明确向其中的一个人求助。避免社会认同原理情况的发生。

学会了社会认同原理,正确认识了这种心理现象,相信我们在今后的决策中就可以作出正确判断,合理地使用这些原理,走出常见的思维误区,做出更符合你内心需求的选择;这究竟是不是我想要的?这个决定是不是来源我的内心?

关于社会认同原理就和大家一起学完了。这只是这本书中讲述影响力的一个章节,更多精彩内容还等待着我们去学习。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亲自去读一下这本书。

书的真正目的在于诱导头脑自己去思考。 ——莫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