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论持久战》节选

【这是昨天晚上躺在床上看的一本书,这段话用在投资上一样适用,留给大家自己体会】

过程思维 :准确预见抗日战争的进程与阶段

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每一事物在其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交互作用推动下,都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都经历若干发展阶段。坚持运用过程性思维,科学预见事物的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使自己的思想和行动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既立足当前又放眼长远,既要采取与当下阶段相适应的恰当的战略策略措施办法,又要不失时机地将事物发展推向更高的阶段,使事物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是对于战略领导者的必然要求,也是战略领导者必备的思维素质。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运用过程性思维研究抗日战争,科学预见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与发展阶段,制定了与各个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战略方针。

一、把握趋势预见未来是过程思维的本质要求

事物不仅作为整体而存在,而且作为过程而存在。战略思维个仅要从事物的整体结构考虑问题,还必须从事物的动态过程考虑问题,不仅要照顾各个局部,而且要照顾各个阶段要明确地认识到任何事物都是一 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而这个过程又是由许多阶段构成的。因此,就要深人研究事物的发展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和发展阶段,注意各个阶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确定战略目标,划分战略阶段,安排战略步骤,调动力量资源,既要立足当前,为实现当前阶段的任务和目标而努力;又要放眼长远,为实现重点转移、推进实践发展、实现更高目标达到最终目的创造条件。我们考虑任何问题,都要着眼于长远,都要有预见性和前瞻性。战略思维本质上是一种预见性思维,战略目标的确立,战略步骤的设计,战略布局的谋划,战略措施的选择,都是对于未来的筹划。

准确预见事物发展趋势,并采取适当的行动影响事物发展方向和发展过程,是战略家的最高理想。历史规律不可违背,时代潮流不可抗拒。但人们可以认识历史规律,顺应时代潮流,预见未来趋势,并采取适当的行动和方法,来干预事物发展的进程,达到自己的目的。而要驾驭事态发展,影响历史走向,减少风险,化解危机,争取好的前景,避免坏的结局,就要有预见有先知。古人不仅讲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 更讲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还讲无远虑者必有近忧。

毛泽东高度重视科学预见在战略领导活动中的作用。比如打仗,在打第一仗之先,必须想到以后几仗如何打法。虽然结果并非尽如所期,但必须依据战争双方的情况仔细地切实地想明白。如果没有全局在胸,是不会真的投下一着好棋的。他说:“ 战略指导者当其处在一个战略阶段时,应该计算到往后多数阶段,至少也应计算到下一个阶段。尽管往后变化难测,愈远看愈渺茫,然而大体的计算是可医的,估计前途的远景是必要的。那种走一步看步的指导方式,对于政治是不利的,对于战争,也是不..贯通全战略阶段乃至儿不没路阶段的、大体上想通了的一个长时期的方针,是决不可少的。不这样做,就会弄出迟疑坐因的错误:实际上适合了敌人的战略要求,陷自己于被动地位。须知敌人的统帅部,是具有某种战略眼光的。我们只有使自己操练得高人一等,才有战略胜利的可能。”①著没有预见性的估算,束缚于眼前的利害,就是失败之道。他要求“把今天联结到明天,把小的联结到大的,把局部联结到全体,反对走一步看一步”②。毛泽东作为杰出的辩证法大师,具有超凡的洞察力和卓越的预见力。他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中一此重大事件的预见,其科学性、准确性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他在领导作战时,总是开始就对战略退却、战略反攻、战略追击各阶段作出通盘的研究与预测,有计划有步骤地规划和实施战略行动。

二、中日双方力量对比在战争进程中不断变化

联系与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则。联系是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和周围的其他事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联系是客观的,它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我们既不能否定事物固有的联系,也不能主观臆造事物的联系;联系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既有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也有外部的、非本质的、偶然的联系。前者决定着事物的基本性质和发展趋势,后者则对事物的发展起着促讲或延缓的作用。要坚持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客观地、全面地、深刻地认识事物的联系,特别是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的、必然的和内部的联系,真正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也就是说,事物内部的各种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是相互作用的,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相互作用是事物运动的真正的终极原因。运动是一般的变化。变化则包括量变与质变以及上升与下降、前进与倒退的运动。发展是变化的高级形式,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与上升运动。由于事物发展的总体方向是前进、上升的,因而事物乃至整个世界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

唯物辩证法不仅要求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还要求用发展的变化的观点看问题。毛泽东说:“我们反对革命队伍中的顽固派,他们的思想不能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而前进,在历史上表现为右倾机会主义。这些人看不出矛盾的斗争已将客观过程推向前进了,而他们的认识仍然停止在旧阶.段...我们也反对‘左’翼空谈主义。他们的思想超过客观过程的一定 发展阶段,有些把幻想看作真理,有些则把仅在将来有现实可能性的理想,勉强地放在现时来做,离开了当前大多数人的实践,离开了当前的现实性,在行动上表现为冒险主义。”①战略领导者所应具有的过程性思维,突出表现在能够深谋远虑、见微知著。如果不能从长远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办事情,不能从事物的现状察知其未来发展,做到未雨绸缪,有备无患,而是走一步看一步,就会处处被动,疲于应付。毛泽东善于通过总结历史经验、分析现实状况察知萌芽端倪,预见事物发展趋势和走向。他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的结论中指出:“人们通常看得见大东西,看不见小东西,但是有些大东西,也看....凡是大的错头,就是对大量的普遍的东西看不到。所谓预见,不是指某种东西已觉大量地普遍地在世界 上出现了,在眼前出现了.这时才预见:而常作是要求看得更远。就是说在地平线 上刚冒出来一点的时候,刚露出一点头的时候,还是小量的不酱通的时候,就能看见,就能看到它的将来的普遍意义。”①毛泽东强调要善于开动脑筋,多思多想,善于分析问题,去掉盲目性,增强预见性。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对于抗战的前景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种是消极悲观的“亡国论”,一种是盲目乐观的“速胜论”。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不仅运用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的观点,全面而深人地分析中日战争双方各自的基本特点、抗日战争发生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还运用唯物辩证法关于发展的观点,准确预见中日战争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从而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的最终结局和发展进程。

毛泽东认为,敌强我弱,决定了抗日战争不能速胜,而是持久战;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则决定了中国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在整个战争过程中,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将会发生变化,中国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日本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中国由防御到相持到反攻,日本由进攻到保守到退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