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竞相入局网约车行业,可能无意中帮了滴滴1个小忙

最近有消息称,豪车品牌宝马集团已经获得成都市有关部门颁发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营许可证,计划下个月在成都正式开展网约车业务。这将成为首家在华独立提供网约车出行服务的外资车企。据悉,宝马将会在成都先期投入200辆宝马5系轿车,并配备专职司机。

就在几天前的11月18日,上汽集团旗下的网约车品牌“享道出行”正式在上海试运营,成为车企进军智慧出行领域、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的又一代表。此前,吉利、一汽、东风、长安、长城、众泰、福特、戴姆勒等传统车企,或独资或合作,都已先后进入网约车市场。加上嘀嗒、美团、哈啰、高德等网约车平台,网约车市场一时间热闹起来,终结滴滴出行一家独大的日子似乎为期不远了。

于是,很多朋友不无感叹的认为,滴滴以后日子不好过了。

其实,滴滴最近的日子又何尝好过?自从两起顺风车安全事件之后,滴滴一直处于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不但无限期下线了顺风车业务,还不得不进入了全面的安全整改,也使得整个网约车行业的监管趋严。而监管部门关于严格执行车辆和司机合规性的要求,更让滴滴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在12月31日前全面清理不合规的车辆和司机是必须执行的规定,但清理之后又可能面临车辆严重不足影响正常运营的情形。滴滴的日子的确不好过。

而此时,上汽、宝马等车企竞相入局网约车行业,都想从滴滴一家独大的网约车市场分走一杯羹,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却可能无意中帮了滴滴一个小忙。那就是可能减轻滴滴应对反垄断调查方面的压力。

首先,上汽的享道出行也好,宝马网约车也罢,目前主要针对的是中高端的细分市场,而且试运营的城市有限,暂时还不可能对滴滴构成较大的冲击和威胁。

其次,安全整改是滴滴目前面临的首要任务,必须建立起一个合理的安全体系,给社会一个满意的交代。但是,滴滴还面临着另一个重大的潜在风险,那就是如何应对商务部门的反垄断调查。

早在两年前,滴滴与Uber中国合并之后,这两家公司以合并后年收入少于100亿元为由,认为未达到反垄断审查门槛,没有主动申报收购案。但商务部因为有收到第三方的投诉,仍然对这起合并案发起了反垄断调查。但直至今日,调查结果并没有公布。

据反垄断领域的有关法律人士分析,滴滴垄断的界定可能面临两个难点,一是对于网约车和城市公共出租车是否属于同一类型服务的竞争产品的界定,如果是,那么滴滴之外还有那么多出租车,就难以认定滴滴形成了垄断;二是如何对滴滴合并后的市场支配地位进行界定,比如市场份额,是否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排斥竞争对手、侵犯消费者的利益,这方面的论证也比较困难。

在上个月的交通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对广大车企或其他企业进入网约车行业表示欢迎,并提到网约车是传统出租车与互联网相结合的一种特殊服务形式。间接地认可了网约车与传统出租车都是属于出租车的范畴,也就可以算作竞争产品了。而最近哈啰、上汽等企业入局网约车行业,一方面说明滴滴并没有强大到能够排斥行业的其他进入者,整个行业的竞争性依然较强,二来更多的企业加入网约车之后,滴滴的市场份额必然降低,可能是在垄断门槛之下。基于此,虽然新的入局者无疑会给滴滴带来竞争压力,但却可能无意中对进行中的反垄断调查产生影响,相当于又帮了滴滴一个忙。

个人浅见,欢迎大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