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纪实-爱洒东乡大地——结对帮扶东乡县脱贫攻坚纪实

脱贫攻坚是一场输不起、等不得、没退路的硬仗。

要打赢这场“战役”,不仅政府要发挥主体作用,更需要全社会力量合力攻坚。

2018年5月以来,国强公益基金会、碧桂园集团结对帮扶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探索推进党建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等扶贫模式,组建了16人的扶贫工作队下乡入村,有力推进了当地脱贫攻坚进程。截至目前,基金会、碧桂园在东乡县实施的扶贫项目,累计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4493户22286人助力3702户达到脱贫标准




1党建扶贫,扶起群众精气神今年8月,东乡县唐汪镇马巷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马志坚前往广东,参加由基金会与碧桂园集团的“推进结对帮扶党建交流”培训活动。在那里,与他同行的东乡县30多名乡村扶贫干部参观了英德市连樟村公共服务站和扶贫车间,并与当地干部群众进行了经验交流。

“连樟村原来也比较落后,通过碧桂园集团的帮扶,不仅顺利脱贫,而且村子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志坚说,广东之行,使他对马巷村的脱贫摘帽有了更足的信心,同时也更加感受到了脱贫攻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志。在东乡县,基金会、碧桂园坚持把党支部设在一线扶贫项目上,碧桂园兰碧区域党支部先后与龙泉镇、锁南镇、高山乡开展了党建结对共建,先后组织2批县乡扶贫干部75人到广东省交流学习,帮助当地干部群众提升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精气神。

在结对帮扶工程中,碧桂园东乡扶贫工作队工作人员经常利用进村入户的机会,耐心细致地为贫困户宣讲国家扶贫政策,力所能及地帮助群众解决一些实际困难。与此同时,还寻找了当地10位德高望重的“老村长”,邀请他们为群众开展政策宣讲,帮助贫困群众“思想脱贫”。


2产业扶贫,鼓起群众钱袋子

10月14日一大早,几辆满载羊只的运输车驶出东乡县布塄沟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当日从这里刚刚出栏的120只“东乡羊”,在临夏市屠宰后,将打包发往广东。

布塄沟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基金会、碧桂园在东乡县结对帮扶的2个“东乡羊”养殖共建示范基地之一。去年以来,基金会联合碧桂园,通过集团下属酒店采购等消费扶贫方式,有效解决了部分养殖户及贫困群众“东乡羊”销售渠道不畅的问题,累计收购“东乡羊”10515只,惠及3000多户贫困家庭。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龙泉镇沿街的马铃薯收购点,交易火红。“今年的马铃薯籽种是碧桂园免费给的,正好赶上雨水好,产量也增加了,一亩地至少能增加600多元的收入。”正在这里出售马铃薯的马尔洒说。

马铃薯是东乡县的支柱产业之一,种植面积大,涉及群众多。今年初,基金会、碧桂园联合当地马铃薯籽种种植企业,投入资金200万元,为7个乡镇32个贫困村2625户贫困户每户提供586斤籽种,并提供技术指导。

“基金会、碧桂园实施的产业扶贫措施带动性强、覆盖面广、见效快,真正让贫困群众从中得到了实惠和帮助。”布塄沟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马大吾德说。


3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时值深秋,寒意渐露,而位于洮河西岸的达板镇拱北滩村塔吊林立、机械轰鸣,由国强公益基金会、碧桂园集团投资3亿元建设的甘肃国强职业技术学院工程建设全面启动。

“这是一所纯慈善、全免费的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计划2020年秋季招生,主要招收东乡县贫困家庭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碧桂园东乡扶贫工作队负责人张韬说,学校建成后将通过教育扶贫,实现扶贫由“输血”模式到“造血”模式的转变,帮助更多贫困家庭的孩子掌握就业技能,早日脱贫,稳定脱贫。

一个孩子稳定就业,就能改变一个贫困家庭。甘肃国强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点燃了东乡县许多贫困孩子的梦想,而位于大山之巅的龙泉学校的孩子们已经享受到了碧桂园教育扶贫的福利。

2018年4月底,张韬陪同碧桂园集团领导来到龙泉学校考察的时候,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一栋破旧的四层教学楼,挤了700多学生,部分学生在临时搭建的活动板房内上课;住宿更为紧张,一栋三层小楼,一、二层住男生,三楼住女生,“20多平方米的一间宿舍,挤着26个孩子”……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短短4个多月,基金会、碧桂园斥资1700万元为龙泉学校新建了一栋教学楼和一栋宿舍楼,同时对原来的校舍也进行了翻建、整修,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现在的教学楼不仅能完全容纳现有学生,而且有了美术、舞蹈、音乐等功能教室,已经成为全县办学条件最好的乡村学校。”龙泉学校副校长沈文佩说,今年,学校的生源一下子增加到了1200多人。

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除了援建教育硬件设施,2018年,基金会与碧桂园对东乡县187名高中及以上在读贫困生实施结对帮扶,高中生每人每年资助2000元,大专及以上贫困学生每人每年资助3000元。2019年,相关资助活动仍在继续。


4就业扶贫,一人“上班”带富一家这些天,前来东乡县土本土商贸有限公司考察学习的人络绎不绝。这是一家以“东乡刺绣”为主的文创产品研发、制作企业,运行虽然只有一年多,但在当地名声响亮。

“公司能有今天的发展势头,多亏了碧桂园集团的帮扶。”土本土商贸有限公司负责人马箫箫说,公司成立后就被基金会、碧桂园确定为扶持对象,一年多来,基金会旗下的碧家文创公司对她们进行了“手把手”的帮助,从产品前期的设计、包装、策划,到后期的订单、销售,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目前,已经有34名当地妇女在土本土公司实现“家门口”就业。

今年以来,种了一辈子地的唐汪镇白咀村村民石春兰开始拿工资了。去年底,基金会、碧桂园在白咀村一次性流转了145亩土地,建设花卉苗木种植基地。石春兰不仅将自家土地以每亩1000元的“高价”流转了出去,而且又在苗木基地找了一份工作。

张韬称,在花卉苗木基地,像石春兰这样流转土地后又实现就业的贫困群众有66人,截至今年8月,苗木基地累计为他们支付工资近30万元。

此外,基金会、碧桂园通过联合中国电子商务协会开展“百县千红新农人培训课程”,联合清华大学开展“青创10万+”——碧桂园返乡扎根创业青年清华研修班,积极为返乡创业青年提供提供“设基金、建工厂、造品牌、送技术、拓市场”等全方位的服务。截至目前,在基金会与碧桂园的帮扶下,这些返乡创业青年已链接帮扶近5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