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兴嗣一夜编成《千字文》,仅仅是为梁武帝的皇子更好地识字吗?

那本流传千年的启蒙教材《千字文》就是周兴嗣的呕心沥血之作。

有关《千字文》的创作过程,至今还流传着“一夜皓首苦吟诵,经典蒙学千古传”的民间故事。

周兴嗣一夜编成《千字文》,识字教育是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一个重点,主要教材是《三字经》和《千字文》这样的启蒙识字书。

图⒈全球千名华人书写《千字文》

关于《千字文》的成书有一个传说:南朝梁武帝为了教自己的皇子读书识字,便召来文思敏捷的周兴嗣,让他把当时常用的1000字编成韵文。

周兴嗣经过一夜的苦思冥想,终于编成一篇朗朗上口、通俗明白的像诗歌一样的文章。

周兴嗣一夜编成《千字文》,仅仅是为梁武帝的皇子更好地识字吗?其实周兴嗣编《千字文》的原因很复杂,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探索他编《千字文》的原因。

一、南朝的梁武帝比较重视教育,特别是皇子们的教育

​南朝的梁武帝是比较重视文化教育的皇帝,他自己就非常推崇佛教文化,不管是佛教文化,还是儒家文化,文字学都是基础性的。

图⒉周兴嗣雕像

所以,梁武帝在502年就开始“选贤任能”,这其中就包括提拔像周兴嗣这样的文化名流。

所谓上行下效,在古代,皇室的教育往往成为天下教育的楷模,而且最好最新的识字课本,一般都是最新在宫廷试用。

这样就给后人一个错觉,好像周兴嗣一夜编成《干字文》,仅仅是为梁武帝的皇子更好地识字。

二、周兴嗣能够编《千字文》的直接原因

⒈周兴嗣是编《干字文》的最佳人选

周兴嗣。字思纂,陈郡项(今河南沈丘县)人,因其文辞甚美,得迁升员外散骑侍郎。后又因所撰写寺碑、铭、檄等文,升任给事中。此后,周兴嗣佐修国史,著《皇帝实录皇德记起居注职仪》等,著述颇丰。

此人博学有才思,以文名于世,要他撰写的《千字文》这样的识字书,在当时也是众望所归。

图⒊全球千名华人书写《千字文》活动

⒉周兴嗣深受到梁武帝的赏识

《梁书》记载上(武帝)以王羲之书千字,使兴嗣次韵为文。

《太平广记》云:梁武帝教诸王书,令殷铁石于王羲之书中,拓一千字不重者,每字片纸,杂碎无序。帝召兴嗣曰:卿有才思,为我韵之。

可以看出周兴嗣不仅有“才思”,而且深受到梁武帝的赏识,所以才让周兴嗣编《千字文》。

三、周兴嗣能够一夜编成《千字文》的客观原因

⒈周兴嗣本身就是编《千字文》的大臣之一,他负责“次韵为文”

从上面《太平广记》记载,可以看出编《千字文》的人至少有三个重量级的人物,也就是:梁武帝、殷铁石、周兴嗣。

梁武帝应该是亲自负责编《千字文》的人,殷铁石负责前期的选字工作,筛选当时最常用的汉字。

周兴嗣是集大成者,仅仅是负责最后的一道编书工序而已,也就是说他负责“次韵为文”。

图⒋《千字文》

所谓周兴嗣一夜编成《千字文》的说法。应该就是最后的一次审稿用了一夜的时间。

⒉周兴嗣编《千字文》,也是民间教育的诉求

朝廷编《千字文》,这么重要的事情,不可能一日完成的,也可能多次催稿,最后不得不熬夜来完成皇帝的任务。

梁武帝、殷铁石、周兴嗣等人,为了编成尽善尽美的《千字文》,他们肯定存在学术上的不同意见,他们为编成《千字文》少不了相互争论。

据民间传说,当时有人上朝启奏梁武帝,说周兴嗣触犯龙颜,应该杀头,但他在百姓中颇有声望,杀了他,恐怕会引起议论。

图⒌千字文广场

有人劝梁武帝免去周兴嗣的死罪,说周兴嗣很有学问,现在学堂里正缺少启蒙读本。

陛下可命他不要再耽误时间,让在一夜之间串连成句,每句4个字,共250句,编成一本书,供儿童阅读识字。

他如真能在一夜之间编成,可将功折罪,陛下就免他一死;如若编不成,再杀他也不迟,据说最后,周兴嗣一夕编缀进上,须发皆白。

周兴嗣一夜编成《千字文》,仅仅是为梁武帝的皇子更好地识字吗?

综上所述,实周兴嗣编《千字文》的原因很复杂,上面从三个方面来探索他编《千字文》的原因。

图⒍当涂县的周兴嗣雕像

周兴嗣能够参与编《千字文》的原因,主要还是他“有才思”,与此同时,还深受到梁武帝的赏识。

且不说,周兴嗣为《千字文》触犯龙颜,这个民间传说是否符合历史。

起码可以看出,周兴嗣编《千字文》,也是民间教育的诉求,不仅仅是为了梁武帝的皇子更好地识字。也是当时,老百姓比较关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