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看小,五岁看老:项羽放走刘邦家眷是必然结果

楚汉之争,项羽曾将刘邦的家眷俘虏,扬言要将他们煮了,但最后,刘邦的父亲和糟糠之妻吕雉却“完好无损”地回到了刘邦身边。

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项羽为何没有言而有信?



俘虏太公、吕雉

春,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

公元前205年,刘邦率领五个诸侯国的兵马,共五十六万人,进攻楚军。当时,项羽正出兵伐齐,精锐出城,刘邦便攻其不备。

项王乃西萧,晨击汉军项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楚军皆走,相随入谷、泗水,杀汉卒十余万人。汉卒皆南走山,楚又追击,至灵壁东睢水上。

还没等汉军高兴几天,没想到项羽迅速回防,汉军被打得落花流水,被逼到灵壁东睢水上。汉军被逼得跳下睢水,睢水被堵得无法流动。

於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昼晦,逢迎楚军。

就在汉军被逼得走投无路之时,狂风大作,使得楚军无法再进行攻击,刘邦因此逃过一劫。不得不说,连老天爷都在帮助刘邦。历史也证明,刘邦确实是一个好的君主。


刘邦


回到汉军战败,刘邦堪堪逃走,想要回到沛县,将家眷接走。项羽也料到刘邦会回到沛县,便派人前往沛县追击。

然而,等到刘邦急急忙忙跑回沛县的时候,家眷早已逃离,刘邦来不及寻找,只得西行逃亡。等到刘邦彻底脱身,再次寻找他们的时候,还是没有找到。

另一边,吕雉和太公(刘邦父亲)从小路逃走,想与刘邦会合,没曾想碰到了楚军。楚军将他们带回军营,项羽便将他们囚禁在军营。


刘邦


刘邦跑到吕雉的哥哥周吕侯那里,一面养精蓄锐,一面收回逃散的汉军。之后,项羽处处紧逼刘邦,断其粮。刘邦用计逃走,到了韩信、张耳的军营。

彭越


当时彭越多次攻打项羽,楚军的粮食被截断,项羽没有办法,便威胁刘邦。

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然,项羽最终还是没有将太公、吕雉烹杀。

那么为什么大丈夫项羽没有兑现“诺言”呢?

他人劝谏?

项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祇益祸耳。”项王从之。

当时项羽见刘邦并没有让步,一气之下就要把刘邦家眷煮了。就在这时项伯劝谏项羽:“杀了刘邦家眷并无益处,可能还会有祸患。”

于是项羽放弃了烹杀他们。


吕雉


现在我们来回忆一下,项伯是谁:

项羽叔父,然而,在鸿门宴中,通知刘邦身边的张良、被刘邦称做大哥的人又是谁?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就是项伯!


鸿门宴


再来深入分析一下项伯的话:天下事未可知。

天下的事情如何发展不能知道,言下之意,万一有一天刘邦称帝,项羽杀了他的家眷,刘邦就会以此为借口,项羽的下场定不会多好。

其实在这时,项伯就已经预见了项羽的失败,不止项伯,鸿门宴项羽放走刘邦,亚父也说过这话。

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事实上确实如此,风水轮流转,汉军势力恢复之时,楚军早已疲敝。此时刘邦主动去与项羽讲和,要求他放了家眷。

于是项羽答应与他平分天下,楚汉得到了极为短暂的和平。

由此可见,项羽听从项伯的话,没有烹杀太公、吕雉是一件明智之举。

可是为什么项羽如此“容易”听从别人的话呢?

太过“霸道”的西楚霸王

童年

项氏世世代代做楚国的大将,项羽的父亲更是楚国大将。

项羽从小和他的叔父项梁生活在一起。小时候学识字写字,没有学出个所以然就放弃了;学习练剑,也没练出什么成就也放弃了。

项梁很生气,项羽却回道:

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项梁觉得我这个侄子了不得,小小年纪竟有此抱负,于是教他兵法。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可是呢,项羽刚刚动了些皮毛,就觉得自己了不起了,又不肯学下去了。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不管是识字练剑,还是学习兵法,不肯下苦功、半途而废的项羽早已为失败埋下伏笔。

依赖

前面说了,项羽自幼是和叔父项梁生活在一起。项梁才智过人,发动吴中之兵起事了。项羽跟在项梁身后,自幼听从叔父的话,起事后,项梁做了会稽郡守,项籍为副将,去巡行占领下属各县。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由此可见,项羽自小就有野心抱负,可项羽贵为名门之后,又有叔父庇佑,项梁有意培养他。项梁起兵,得到陈婴的归顺,项羽小小年纪便掌握了军队,却不懂变通。

项梁曾派项羽前去攻打襄城,襄城难攻,不肯投降。项羽拿下襄城后,将那里的军民全部活埋。

由此可见,项羽的手段狠厉,不懂赢得民心,这也是后来人心向背的原因。

可惜,项羽虽武力过人,但谋略上却十分短浅。

骄傲自大

骄傲自大这个原因不止项羽一个人有,项羽受他叔父项梁的影响最深,然而,项梁却纵容着项羽的骄傲自大。

项梁自东阿出发西进,等来到定陶时,已两次打败秦军,项羽等又杀了李由,因此更加轻视秦军,渐渐显露出骄傲的神态。


项羽


宋义规谏项梁说:“打了胜仗,将领就骄傲,士卒就怠惰,这样的军队一定要吃败仗。如今士卒有点怠惰了,而秦兵在一天天地增加,我替您担心啊!”

可是项梁也没有听宋义的规劝,果不其然,秦军的军队规模扩大,在定陶大败楚军,项梁战死。

项梁战死后,就少了一个可以震慑住项羽的人。

之后,项羽采用暴力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不善于听取他人建议。

楚怀王令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次将军。职位低于宋义的项羽并不服气,他俩意见相左,宋义对项羽说:

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

意思是说:若论披坚甲执锐兵,勇战前线,我宋义比不上您;若论坐于军帐,运筹决策,您比不上我宋义。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您就听我的吧。

可项羽偏不,一如之前项梁不听从宋义的劝告,再看到宋义:

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

项羽认为宋义完全在为自己谋私,而将士们却饥寒交迫,于是乎,响应众人,取了宋义的项上人头。

如果单单从宋义的表现来说,其实能够看出宋义正在为战事周旋。并且,在此之前,宋义就已经表现出了自己的才能,也告知了项羽,相信我,我一定有办法的。

行军打仗,最怕的就是怀疑。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刘邦的知人善用是他创建汉朝的基础,然而,项羽听不进他人的意见也是他失败的原因之一。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项羽不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又为何单单听从了项伯的意见呢?

“大男子主义”

鸿门宴中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於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先是听到了刘邦企图霸占关中,十分生气,要攻打汉军。

(项伯)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然而在听到项伯的解释后,觉得自己误会了刘邦,再杀他更是不道义的。

沛公旦日从百馀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最后,刘邦来项羽面前谢罪,项羽更是立刻原谅了刘邦,并交代出“小人”。

项羽的一系列举动溯本求源,还是因为项羽小时候的家庭环境。

由于生长在将门之后,从小便被教育要光明磊落。项羽宁愿出兵,也不愿以暗杀这种卑鄙的手段杀了刘邦。再到后来,刘邦自称小人,又说有奸佞,无形之中是贬低自己、抬高项羽,很好地抓住了项羽自大这一特点,对症下药。



那么对于要烹杀太公这一点呢?

刘邦的回应是:

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

意思就是:既然我和你项羽都是北面称臣,受命于怀王,说是‘结为兄弟’,我的老子就是你的老子,一定要烹杀你的老子,那么希望你分给我一杯肉羹。

不得不说,刘邦很好地践行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刘邦抓住了项羽看重道义,讲究光明磊落这一点,对项羽进行“道德绑架”。虽然项羽很生气,但项伯给了个台阶,他也就跟着下了。

总结

吕雉、太公的存活除却刘邦的睿智以及项伯的“神助攻”之外,更多的还在于项羽本身,西楚霸王、年少成名、楚国希望这些“高帽”,注定会成为他的累赘。

反观历代开国君王,必定都是经历了不少挫折磨难,或者才智过人。然而项羽含着金汤匙出生,有叔父庇佑,又因家族得到群众拥护,经历了太少的风雨,所以才会对一时的失败丧失希望,宁愿自刎逃避,也不愿面见江东父老。

只可惜,江东弟子今犹在,君王早已不复来。



参考资料:

《史记:项羽本纪》

《史记:高太祖本纪》

《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