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庙号和谥号的区别吗?

在说正文之前,请先允许我瞎编一个故事:在宋仁宗时期,有一天他想吃肉。有一个人对人宗说:“仁宗啊,你向来仁慈,所以得仁宗一名,今吃肉万万不可啊。”然后宋仁宗就把他给拖出去了。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下面开始进入正文:谥(shi)号:谥号为中国古代帝王、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谥号出现于西周时期。

像文、宣、景都是不错的谥号,像灵、厉都是恶谥。(具体可以了解谥法,上面有详细的介绍的,另外孙权的谥号是“大皇帝”,比较特殊。 由于恶谥是对死者的批评,这在古代是比较反感的事情。所以北宋做出规定:不立恶谥,只作美谥,平谥。)

我们了解一个皇帝的谥号可以了解他的为人和他时代所发生的一些时期。

而庙号:庙号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商朝。最初并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庙号,一般君王死后会建筑专属的家庙祭祀,但在几代之后就必须毁去原庙,而于太庙合并祭祀。(汉代的庙号特别少)需要注意的是,有的君主死后,会有多个庙号,庙号并不唯一,这是追尊、改谥等原因造成的。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如:太祖、高祖、世祖、圣祖、太宗、高宗(清朝的乾隆就是这个)、显宗、肃宗等。(就是带祖和宗的,当然也有追封的比较特殊的一些庙号,如宋宣祖赵弘殷这样的,在古代的一些时期以后,由于普遍美谥的存在,庙号一定程度上代替了谥号的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文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如宋仁宗就是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不过像明清时期,我们一般叫皇帝的年号,因为那时皇帝基本不改元。(像宋代或者其他时候,一般皇帝登基或者换宰相或者天灾都有可能改元)一般皇朝末代皇帝都会有特殊的庙号,不过爱新觉罗·溥仪好像没有。

宋太祖

不过秦朝时期废除了谥号和庙号。议定以「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赵政自称为始皇帝,后世则以数计,如二世、三世等等,但自汉后又回复了这一习俗。

以上就是本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