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微生物移植的临床应用

肠道微生物移植在成人难治性或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CDI)治疗上已有了比较成熟的规范与指南。未来这种治疗方式将不仅限于治疗肠道疾病,已有不少研究涉及肠道菌群和孤独症、心血管疾病、肥胖、糖尿病等的关系,肠道微生物移植还将有很大发展空间。

肠道微生物移植用于治疗肠道疾病,似乎顺理成章,难言神奇,而让人真正惊奇的是,目前对于此种治疗方式的研究不仅限于肠道。未来,肠道微生物还有望在肠道以外的地方大展拳脚。

“现在不少人在研究肠道菌群和孤独症、心血管疾病、肥胖、糖尿病等的关系,我们的课题也将涉及孤独症。”上海市儿童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张婷表示,菌群失调与全身很多疾病相关,FMT这种治疗方式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抗生素扰乱肠道

肠道微生物移植(FMT)并非舶来品,其最早起源于中国东晋时期(公元300-400年)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述“饮粪汁一升,即活”,可见其效果。后于16世纪,由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记载用发酵粪便的上清液、新鲜粪汁和小儿粪来治疗严重腹泻、发热、 疼痛、呕吐及便秘旧疾。

1958年媒体报道了第一例利用健康人的粪便制成粪水,治疗对于常规抗生素、激素治疗无效的严重伪膜性肠炎患者。近几年来,FMT逐步受到了临床更多的关注并被尝试应用。FMT在成人难治性或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CDI)治疗上已有了比较成熟的规范与指南。有关儿童FMT应用的病例也在逐渐增多。

难治性或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可能表现为伪膜性肠炎(PME),这是一种急性肠道炎症,易发生在大手术和应用广谱抗生素后。PME的实质是肠道内菌群生态平衡失调。使用抗生素后,肠道菌群受到杀伤或抑制,导致正常菌群发生紊乱,致使原来由这些菌群占据的肠黏膜细胞上的细菌受体被来自外界的艰难梭菌附着定居。

除了不合理的抗生素应用之外,肠梗阻和旷置影响等原因也可造成胃肠运动功能变化,加之肠道内环境的改变,均可减弱肠道对菌群过度增殖的抗菌防御能力,这些因素均参与了PME的发病机制。以往,PME的经验治疗为甲硝唑和(或)口服万古霉素,但容易复发。近年来,对于肠道微生物移植治疗复发性和难治性艰难梭菌感染(CDI)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不过,张婷坦言,临床上对于CDI的诊断的确比较困难。根据2013年欧洲临床微生物和感染性疾病协会和2010年美国医院流行病学会和感染性疾病协会成人CDI临床指南,CDI定义为:腹泻(稀便或水样便每日大于3次,连续48小时或48小时内稀便次数大于8次);粪艰难梭菌毒素检测或培养阳性;结肠镜或组织病理证实为PME。指南也指出CDI诊断困难,因此临床针对艰难梭菌的特异性治疗有效亦提示CDI的诊断。

TIP:肠道微生物移植

肠道微生物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是指通过移植健康人的肠道微生物至患者体内,迅速纠正后者肠道微生态失调状态,恢复肠道功能,达到治疗与缓解疾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