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明朝肥胖帝王的阳谋,仅仅在位十个月,所作所为受人爱戴

导语:

在历史上出过很多的英雄豪杰,今日所讲的是明代的一位君王,继位不久,却留下了许多的丰功伟绩。明代开国之君朱元璋,他为后代订的取名规则是很有意思的,他规定子孙要按照五行(金木水火土)轮流来取名,还要是生僻字。

朱高炽继位由来

朱高炽是明成祖朱棣的长子,但是明成祖朱棣却并不是很喜欢这个长子,那为什么他会当上帝王呢?

朱棣本人就是把侄子朱允炆的皇位抢了,要是自己立太子还不按祖训,岂不是告在明摆着告诉天下老百姓,明皇祖训是不用遵守,嫡长子继承制也只是空有制度而已。

朱高炽的能力本身就很不错,朱高炽在靖难战役的时候,虽然比不上朱高煦跟随朱棣南征北战,但还是有功劳的。先是用反间计,而后是守住了阵地,虽然是嫡长子,并没有借着身份躺着做太子。后来做了太子,监国也是很厉害,很多官员都称赞。太子是国本、储君,如果随便找个理由就废了,那是隋文帝干的事,后果大家也都可以看得到。

朱高煦本身能力也是有所欠缺,他有一些事情做的不够妥当,朱棣也不放心把江山交给他啊。

一开始先是,朱棣让朱高煦去云南就藩守卫国土,但是朱高煦不愿意去。朱棣后来没有勉强他去,这事就算这么过去了。可是后来叫他去山东,朱棣已经退了一步,朱高煦依然不去,这就是政治上不成熟了。接着,朱高煦又去弄天策军,还以秦王李世民自居。

在后来的记载上,不知道到为什么,朱高煦这人在史书上留下的记载,也没有什么能表现他政治水平和处理事情的能力。除了夺嫡,没有表现出自己其他能干的一面来。

朱棣非常宠爱朱瞻基,朱棣比较奇怪不喜欢自己的儿子朱高炽,却非常喜欢他的儿子朱瞻基,并且一直都得到了很高的重视。朱棣在南京登基那会,朱高炽他们几个兄弟还被冷落,朱棣就已经把朱瞻基召到了南京。甚至朱瞻基给朱棣请个安,都能让他龙颜大悦。在新建成的三大殿付之一炬,群臣上书陈述迁都的弊端,被朱棣杀的杀,罚的罚,贬的贬,可是有一个人朱棣没动,不仅没动,还给升官了。为什么?原因很简单——这人皇太孙朱瞻基的人。宠爱至此,重视至此,就从这来看,他也不会废了朱高炽。

帝王风采

再从建文帝朱允炆说起,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其实并不是长子,但是因为长子英年早逝,所以朱元璋就把他作为储君。明成祖朱棣,他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在建文四年后,朱棣在南京称帝,朱允炆后来下落不明。明成祖朱棣登基以后,心狠手辣,把之前多建文帝忠心,亲近的大臣都给处决了。

有书中记载:明朝初年名臣铁铉,被朱棣处决后,把他的妻子送入教坊司。那教坊司是什么地方呢?其实就是明代朝廷设置的官方青楼,将一些罪臣的家属发往到那里。

由我们上文可见明成祖朱棣性情凶暴,而而明仁宗朱高炽继位以后,马上给朱允炆平反,并且立刻赦免靖难之役中的死难诸臣家属,那些流放在外地的也大都放他们回来了。并有“御札”(手诏),凡是之前效忠于建文帝的那些死去的大臣家属初发教坊、锦衣卫、家奴等,还有一些在世的,就把他们发放成为普通农民,还有给田土维持生活。

在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期,因为长期发动战争,百姓苦不堪言,国库也是空虚亏损。朱高炽上位后,就停止了很多征伐,用兵减少。有一次大理寺卿弋谦说话的时候,语言有点激烈,说的话惹得明仁宗朱高炽很不高兴,这时候就有其他大臣趁机毁谤弋谦。

明仁宗本来十很生气,又听了那些大臣那么多不好的话,想给弋谦定罪。这时候

杨士奇谏言后就让别人放了他,并且说自己一点都不能容忍别人说一点不好,也是很愧疚,叫其他大臣引以为戒国家上那些做得好的坏的都可以提出来,不会加罪与人。

就只是从上面赦免罪臣家属,平反一些旧朝冤案,来弥补父亲做的那一切,也能以仁君来说了。它的历史评价很高也是值得的。

不过也不能只看他这十个月的成绩就认定他是明君,再从他继位之前的一些事情,朱高炽还是太子的时候,对于想要和他抢皇位的两个弟弟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也是很宽容,他们犯了一些错还会去向明成祖朱棣求情。

明仁宗有次,与大臣商讨科举的弊端,采取了杨士奇的建议,科举分为南北考卷,分配录取比例,在地域上达到平衡,当时明仁宗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同意这个改革,只可惜还没有实施他就病逝了。他的儿子明宣宗继位以后,将科举分为南北考卷,使当时科举更加完善。

所以说有个好的后代,来继承自己的事业,使之变得更加稳固完美,也是一件不错的事。但是像如果明仁宗之后,继承者是个不折不扣的暴君,那么侧面说明他教育不合格,就这件事也会影响他的声誉。

改进内阁制度

明代内阁制度由其初始到成形再到完善成熟经历了二百多年,这是历史发展的两百年,制度传承的二百年。内阁制度,作为明代皇权核心的体现,其作用显然要远远高于历史上历朝的制度,无论在成熟性、应用性还是对后世的影响性,都是无可比拟的。内阁的开始,是没有实权的,只是相当于皇家的顾问,虽然后期内阁有票拟的权利,但是还是要靠太监送批红给君王。也就是,内阁的权利时重时轻,关键还是要看君王信任与否。由此得知,在明代皇权是很重的。不过随着内阁的完善,内阁权力后来逐渐越来越大,比如张居正就是内阁权力鼎盛时期,张居正改革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枢纽。这样一来皇权难免会显得被架空。

为了限制内阁的权力。明太祖朱元璋。制定了一个规定,内阁里面的成员,他们的官,仅限于在正五品。用来约制各方的权利。不过这也对后期有些事情开展不顺利,比如一个五品的官员对一个三品官员发号施令,三品官员肯定不服气了,这样就很难办了,这个时候明仁宗朱高炽就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内阁面的成员它可以有

“两个身份”意思就是五品官员要要求一品官员处理某些事情的时候,他能以一品官员的身份去发号施令。这样一来事情就好办多了,然后这个制度一直流传下来了。

明仁宗朱高炽身体一直不好,还很肥胖,后期据说胖到了走路都需要人两个人扶着,上位十个月就病死了。

结语:

从上面所讲的几件事来看,朱高炽是个仁君,是名副其实的事情,但是这位帝王也是很无奈,好不容易在父亲的巨大压力下,当了十几年的好太子,仅仅继位十个月,就病逝。不过尽管继位时间短,却能让人心甘情愿为他做事感恩戴德,招招阳谋走大道,赢得让人心服口服,实力也是千年一遇的豪杰。执政十个月却能让世人都道他的好。事迹流传这么久,还是有道理的,你们怎么看呢?

参考文献

《国朝掌故》

《明仁宗实录》

《明太祖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