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王朝最后的硬骨头

东汉王朝最后的硬骨头就是荀彧荀令公!

荀彧(公元163年-212年),颍川颖阴(今河南省许昌市)人。荀彧的祖父与父亲都为东汉王朝的中下级官员。适逢乱世而颖阴为兵家用武之地,荀彧为避祸定居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荀彧在了解袁绍后,于汉献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离开冀州投奔曹操。曹操将荀彧称为自己的张良(汉初三杰之一),可见荀彧见识之高!当时正值董卓祸乱朝纲,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关东诸将推袁绍为盟主起兵讨伐董卓,曹操也为其中一员。此次会战致使董卓挟汉献帝迁都长安,但因诸将各打算盘不欢而散!

袁氏四世三公故旧满天下,且袁绍势力正强为关东诸将盟主,荀彧却弃袁投曹,其中深意令人深思!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袁绍徒有其表、个人能力不足,致使荀彧毅然离开。荀彧曾为曹操分析过:袁绍外宽内忌、多谋少断、军令不行、沽名钓誉,可见荀彧在袁绍处也不能被充分的信任,不能施展其才能。荀彧断定袁绍终不能成大事。这是荀彧离开最主要的原因。

其次荀彧忠于汉王朝正统,以袁绍为盟主的关东诸将竟要拥立宗室刘虞为帝,当时荀彧作为袁绍的“上宾”,不应该一点风声都不知道!虽然并未成功,但擅自拥立皇帝,这是荀彧所不能接受的。恰恰在这场闹剧中,只有曹操是反对另立新君的。



再次曹操在当时的士族中有一定的名声,又曾经讨伐过颍川一带的黄巾起义,荀彧不可能不知道曹操的一些优秀事迹。

最后曹操陈留起兵,势力范围在荀彧家乡一带。古人乡情很重,相比而言荀彧更愿意回归故土,也为保护荀氏宗族!

荀彧投奔曹操后为其出谋划策,可以说是曹操早期制定方针战略的首席参谋,先巩固兖州根据地再图向外发展、迎汉献帝于许都皆为荀彧之谋。曹操征讨在外,荀彧留守后方,曹荀二人配合默契。

荀彧为人公平公正、品行高尚、谦虚节俭,名重天下,士人以其为表率!曹操迎汉献帝于许都后,荀彧为侍中,守尚书令,成为汉献帝的近臣。荀彧为曹操举荐了戏志才、荀攸、郭嘉等众多人才,很多人士慕荀彧之名而来,充实了曹操集团的智谋队伍!



荀彧在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然功不可没的曹操也位至丞相。曹操和荀彧等人维护着东汉朝廷,拖着东汉王朝这辆已经满目疮痍的战车继续前进!但终于有一天,曹操的野心还是膨胀啦!汉献帝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此时曹操已经是享受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待遇了,在劝进之人的“恳请”下,曹操要进位魏公!这是荀令公所不能接受的:你曹操是为匡扶社稷兴起义兵,且已经位极人臣,应秉忠贞之志、守谦让之道,不应该再进魏公!荀彧的言外之意很明显,你曹操不要忘记初心,而且已经位极人臣不能再有奢望了!

以荀彧的智谋他不可能不知道曹操在想什么,也不可能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共事多年他应该十分了解曹操的性情。但荀彧忠诚的是大汉皇朝,帮助曹操也是因为他兴义兵扶社稷!荀彧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规范不允许他不反对曹操进位魏公!可能此时曹孟德的那颗不臣之心已经再被慢慢唤醒,曹操已经不是当年实力不强被人吊打的曹阿瞒了,现在是战功赫赫连天子都要敬重的曹丞相了!因为反对进位魏公,曹操对荀彧不满。同年荀彧随征孙权,因病滞留寿春。《三国志》记载荀彧忧郁而死,《资治通鉴》记载是饮药而亡。荀彧死后第二年曹操进魏公,三年后即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曹操又进爵魏王!



无论人品还是谋略,荀彧绝对是东汉末年暨三国时期的上等人物。荀彧辅佐曹操二十二年,在曹操阵营中实现了自己的才华。但荀彧心向汉王朝,他辅佐的是举义兵安社稷、忠于汉王朝的曹操。当荀彧发现曹操不是周公、而是想当周文王时,他的内心一定是复杂的痛苦的。可能饮药而亡是荀彧更会选择结束生命的方式,因为此时他的理想破灭啦,死亡对他来说更是一种解脱!



荀彧看对了曹操的能力,但没看清曹操的心性。荀令公死的很委屈,但很有骨气!荀彧作为一位文臣,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知其不可言而言之,比那些为图富贵而劝进、为保性命而沉默的人高尚的多、勇敢的多,可谓东汉王朝最后的硬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