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那么爱杀功臣?

春秋战国时期,越国君主勾践在经过数十年的卧薪尝胆之后,终于在范蠡和文种的帮助下成功灭了吴国,事成之后范蠡选择了功成身退,成为了一代富商“陶朱公”,临走前范蠡给同为功臣的文种留书一封曰:“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结果文种没有听从范蠡的建议,最后被越王勾践赐死,因此后世便用“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来指一个人失去了利用价值,就会被杀掉或者落下个比别人更惨的下场,而且后世的帝王们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这句话的正确性,比如汉高祖刘邦,再比如明太祖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的祖籍本是沛国相县,与同样喜欢屠戮功臣的刘邦所在的丰县同属于现在的江苏省徐州市,只是由于家境贫寒,到了朱元璋的祖父辈时举家迁徙,朱元璋则是出生于濠州(安徽凤阳),小时候的朱元璋给地主放过牛,也当过游方的和尚,后来二十五岁的时候在儿时伙伴汤和的劝说下投奔了红巾军,从此开始了他驰骋一生的戎马生涯。由于出生在淮河流域,所以朱元璋的功臣集团多是淮西人,在洪武三年封的六位公爵中,六人全部是淮人,在三十多个侯爵中,淮人也是占了绝大部分,不过由于出身于社会最底层,朱元璋对权贵勋戚有着本能的敏感,因此他曾命工部铸造铁榜告诫功臣集团:“不以功大而有骄心,不以爵隆而有怠心,故能享有荣盛,延及后世”,不过随着天下的日益安定,朱元璋对这帮功臣们的戒心也越来越重了,他曾说过“此等愚夫,不学无术,勇而无礼,或闲中侍坐,或饮宴之间,将以朕为无知,巧言肆侮,凡所动作,悉无臣礼”,可见朱元璋对这帮人越来越忍不了啦。

明朝大臣

于是在平定辽东和西北,基本荡清北元势力后,朱元璋开始对这帮功臣下手了。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图谋不轨的罪名将宰相胡惟庸诛杀,并诛灭三族、诛杀其党羽一万五千多人,在诛杀胡惟庸后朱元璋取消了中书省,废除了存在了一千五百多年的宰相制度,他又将原来统管军事的大都督府拆分为中、左、右、前、后等共五军都督府,通过分权牢牢控制军队,从此将政权和军权牢牢掌握于皇帝一人之手,另外为了控制功臣集团朱元璋还创立了锦衣卫,由皇帝亲自掌控,四处侦查帝国官员的举动。

韩国公李善长,明朝开国功臣

在胡惟庸案后十年,朱元璋又继续兴起大狱,将已经七十七岁的前任宰相、韩国公李善长一门七十多人,以及陆仲亨、唐胜宗等一大批功臣宿将以协助胡惟庸造反的名义全部诛杀,“所连及坐诛者三万余人”。在此之前朱元璋屠戮功臣主要是为了加强皇权,但是后来一件事的发生使得他的动机发生了变化,这件事就是太子朱标的早逝。

明成祖朱棣

朱标是朱元璋与马皇后的嫡长子,洪武元年就被立为皇太子,朱元璋对他寄予厚望,多方培养,但是不幸的是洪武二十五年的时候朱标因风寒去世,年仅三十八岁,接班人的突然死亡也在大明朝掀起了一场腥风血雨。

建文帝朱允炆

朱标去世的那一年朱元璋已经六十五岁,在他看来自己时日已经无多,而朱标的儿子,当时的皇太孙朱允炆才只有十六岁,为了朱家的江山永固,朱元璋觉得他有必要为皇孙铺路。在朱标去世的次年,朱元璋以“谋逆”的罪名将大将军蓝玉以及景川侯曹震、鹤寿侯张翼、舳舻侯朱寿、定远侯王弼、东筦伯何荣、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人全部处死,前后“族诛者万五千人”,几乎将整个大明帝国的开国武将集团杀了个精光,至此,在前后将文臣和武将两个开国功臣集团及其家族、下属共45000多人全部斩杀后,大明帝国的开国“功臣宿将相继尽矣”。

靖难之役形势图

但是朱元璋防住了功臣却没有防住自己的儿子,在他去世仅一年后的建文元年六月,他的四儿子燕王朱棣就在北平起兵叛乱,三年后朱棣攻占南京,建文帝朱允炆在战乱中不知所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