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办案之“串联”




刘慈欣的小说《三体》中有个人物叫“大史”,他是个警察,他说:干我们这行的,其实就是把好多看上去不相关的事情串联起来,串对了,真相就出来了。

接着,他说了好多事情。

汪淼问:这些与你说的有什么关系?

得把他们串起来看,当然我以前不用操这份闲心,但从重案组调到作战中心以后,这就是我的份内之事了。我能把他串起来,这是我的天分,连常思伟都不得不服。

得出的结论呢?

所有这一切,都有且只有一个后台,它想将科学研究彻底搞垮。




笔者想说,“将事情联系起来,并形成一个轮廓”是警察的重要素养!警察职业培训的重要的任务,就是训练警察“将事情联系起来,并形成一个轮廓”这样一种能力,评价一个警察职业能力的高低,也看他是否对周围的事物保持敏感,并将看似不相关的事情串联起来,并在自己的直觉的引领下,形成这样一个“轮廓”,从而接近事实真相!

一个优秀的刑事警察都是“联系”大师。也就是说,警察总是能够将看似不相关的信息和要素联系起来,然后形成一个事件的“轮廓”,这个事件的“轮廓”,是警察的大胆假设,这个假设基于警察的专业经验和对人情世故的洞察。

这个假设形成以后,警察会自然而然地通过收集证据进行验证,如果能够查证,则证实了警察的“假设”,否则则“查否”警察的验证。

此时,警察会另辟蹊径,改弦易辙,再形成新的假设,以此类推,循环往复。

因此,形成假设,必须广泛占有各种信息。警察要收集关于嫌疑人各种信息,有些信息看似无用,但是用处很大,他总是从某个方面反映案件事实,只有占有足够的信息,才能形成假设,或者说才能形成最接近案件真实的假设。

关于案件或者嫌疑人的每个信息,就好像一张纸被撕碎以后的“碎片”,一个“碎片”并不能显示这张纸的“轮廓”,如果有足够多的“碎片”,这张“轮廓”就显示出来。

犯罪现场重建大师李昌钰说:犯罪现场提取的任何一个痕迹物证都有从一个侧面反映案件事实,就好像一张“碎片”,犯罪现场鉴识人员的任务就是将这些“碎片”拼接起来。

警察总是对周围的事物保持敏感,每个事物都向警察传递一些信息,就好像这些事物在向警察“诉说”。

比如,警察到嫌疑人的父母家走访,会见嫌疑人的父母,他们会向民警说很多话,他说的这些话是不是真实?其实,他们家里的所有的事物都在验证他们说的话的真假。

比如,嫌疑人的父母说,平时家里就他们两个人,他们也不吸烟。但是民警在桌子上发现了烟灰缸,其中还有几个熄灭的烟头。

民警又仔细观察,发现在房门处放置着大号的皮鞋或者拖鞋。

民警继续观察,在家里发现了快递包裹,上有收货人姓名和电话。上网购物是年轻人的特点,不是老年人的特点,电话号码和收货人姓名,也可以验证是不是嫌疑人父母购物。

警察不能完全相信人说的话,警察要通过周围的事物来验证别人说的话,警察也可以通过观察说话人的眼睛或者申请来验证说话人说话的的真假。

根据上述信息,警察的大脑中就会形成一些判断或者假设,这个判断或者假设是什么,我就不说了,读者估计也知道。

因此,警察应该拥有广泛的专业经验和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洞察!




后记:

写作本文,源自笔者赴青岛追逃体验和思考,追逃过程中我想起了去年看《三体》时书中的内容,于是我自觉不自觉地将我的经历和经验和我看的书“串联”起来。

太伟大了!人的大脑拥有这种复杂的“算法”,只要你拥有足够多的信息,它就自动地将这些信息“拼接”起来,从而让你获得某种判断或者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