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宝钢:中日两国的合作与较量

1978年12月23日,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的第二天,宝钢在上海长江口畔打下了第一根钢桩。这个当时中国投资最多、规模最大的工程,承载了几代中国人工业强国的梦想。

1978年12月23日,宝钢工程动工典礼在高炉工地举行


日本钢铁业震撼中央

1977年10月22日,冶金部副部长叶志强来到中南海。他刚刚率领中国冶金考察团访问日本归来,要向中央政治局汇报访日见闻和感受。几句开场白之后,叶志强并没有作报告,而是请李先念、余秋里、谷牧、康世恩等中央领导观看了一部介绍日本第一大钢铁企业新日铁的影片。银幕上的画面,震撼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烟囱里没有浓烟滚滚,厂房里宽敞明亮,工作现场一尘不染,比中国的医院还要洁净;看不到成群结队、大汗淋漓的工人,厂区几乎看不到人影,只有少数几个人坐在计算机屏幕前指挥着生产;炼铁的高炉比中国的大十倍,炼钢的转炉比中国的大十倍,轧机每秒出产70米,是中国的几十倍……

电影放完,在座诸人相顾无言。

“是真的吗?”有人提问。

“是真的,这些都是我们亲眼看见的。”叶志强回答。他又补充了让他“伤自尊”的一个经历。

一次,日本人请客,服务员送上易拉罐啤酒。中国考察团的团员们没见过,不知如何开启。日本人用手指一拉就开了,并且告诉他们,这样的易拉罐是用钢做的。团员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们的铁罐头要用起子才能开,日本人竟能把钢铁轧制得像纸一样薄。”叶志强说。

随后,叶志强在报告中提出:“引进一些必要的新技术和新设备,把中国钢铁工业搞上去。”而在当时,恰好有个机会。1973年爆发了世界石油危机,世界经济不景气,日本钢铁界急于寻找出路,输出技术、设备的愿望非常强烈。

中央领导的心弦被拨动了,上海宝钢,就这样开始孕育了。

中日展开一系列较量

宝钢上马后,围绕宝钢的总图、轧机选型、干法熄焦等,中日双方展开了一系列较量。

新日铁公司董事长稻山嘉宽是中国的一位好朋友,他是真心实意想帮中国建设一座完完整整的现代化钢厂,但新日铁公司的少壮一代不完全接受他这样的做法。他们看到,稻山嘉宽帮助韩国建起了浦项钢铁公司,没几年就开始在国际市场上与新日铁竞争。美国原来是日本的市场,被浦项钢铁公司争去了一大半。

为了避免培养一个新的对手,他们没有按照稻山嘉宽的思路,为中国建设一个世界一流的钢厂,而是委婉地提出,他们的轧钢技术和设备尚不成熟,只能向中国提供原料、烧结、焦化、炼铁、炼钢到初轧部分。

日本人是够精明的。他们可以在初轧之前各个项目中捞到足够的油水,而初轧后的板坯、方坯、扁坯等产品因只是钢坯而不是钢材,只能运到上海的老钢厂去轧制,老钢厂里的老设备轧制不出好钢材,竞争力也就没有了。

日本人精明,中国人也不笨。技术并不是一家独有,中国人开始把目光投向世界,向美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发出了冷轧、热轧项目询价书。这下,日本人傻眼了,只能同意中方的总图设计。

日方给中国的君津初轧机不是最先进的,只能供轧制1.2米钢板的坯子,而中国要的是1.7米轧机。双方谈判陷入僵局,争论了一个多月。最后,中国放出风声,又要到西方寻求合作伙伴。这一招,触动了日方神经,不得不作出让步。

再接下来是干法熄焦较量。中国炼焦全是湿法熄焦,所产生的有毒气体和灰尘,既污染环境,又会致人中毒。中方要求引进干法熄焦技术,日方以君津厂没有干法熄焦为由回绝。几经交锋,日方被中方的执着所感动,同意了中方要求。反正不管日方以何种理由阻拦,中方都坚持“不是最新的不引进”的强硬立场。

1978年8月,邓小平访问日本。稻山嘉宽陪同邓小平参观了宝钢的样板厂君津。邓小平对稻山嘉宽说,就照这个样子帮我们建一个厂子。稻山嘉宽的随从私下嘀咕,你们中国人要的早已超过君津了。

1978年12月23日,宝钢工程正式开工。(来源|《读者报》 资料原出处:《宝钢故事》 欧阳英鹏/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有温度、有态度、有深度!《读者报》封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