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鲁迅化”对于文学界到底是好是坏?莫言的解答一针见血

我们都知道,鲁迅是我国著名的作家,但是你知道“

去鲁迅化”吗?

其实,“去鲁迅化”就是把鲁迅的文章从小学、中学的语文课本中去掉。

去鲁迅化”这个问题,在近几年来的文学界中一直争议不断,无论是学者还是普通大众,对这件事的看法都很难达成一致,最终,也只能看着它成为一种常态。

至于这么做的原因,其实非常简单,首先,文学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优秀的文学作品层出不穷,很多学者们认为我们应该与时俱进。

而且鲁迅的文章,其中的时代感太强,在他生活的时代,这些作品都是名副其实的文学巨著,但是如今的小孩子看起来,只会觉得晦涩难懂,最关键的是,学者们认为鲁迅笔下的世界几乎都在展现社会阴暗的一面,这并不利于孩子们的成长。

那么到底是谁首先提出来要“去鲁迅化”呢?

其实这一观点并不是具体到哪个人提出来的,而是很多人的共识。从2013年开始,鲁迅的《风筝》被移出教科书后,鲁迅文章在课本中“下架”就已经成为了常态。为此很多人都担心,如果孩子的课本中不再出现鲁迅,那么以后是否就没人会记起他呢?

所以,“去鲁迅化是文学界的进步还是损失”这一问题,在近几年来才会一直争论不休。

莫言作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文学界的大文豪,他的作品深受鲁迅的影响,他的作品之所以能够受到全世界的认可,只要是因为他的写作手法偏魔幻现实主义。但其实这样的手法,早在鲁迅的《铸剑》中展现的淋漓尽致,所以莫言才会对当初拒绝了诺贝尔奖提名的鲁迅充满了崇拜。

针对“去鲁迅化”的问题,莫言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他先用自己小时候的看法去评判了鲁迅的文章,说到“小时候,我看到鲁迅的文章就头疼,真的是太难懂了,当时恨不得鲁迅少写点文章”,这一点,其实也是如今“去鲁迅化”的重要原因,但他接下来却说“从小就是受鲁迅的影响,一直模仿、一直努力的深入想超越,但受他的影响实在太深,始终不能也不愿从鲁迅的影响中跳出来”。

莫言的话可以说一针见血,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莫言的言外之意就是,即使鲁迅的文章晦涩难懂,并不被孩子们喜欢,但是从他的成就来看,这些文章对于任何一个热爱文学的人,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和帮助。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去鲁迅化”并不能使文学界产生进步,我们不能因为难懂就去逃避它。换句话说,这样的“去鲁迅化”,反而是文学界的一大损失,等到完全去除的那一天,中国还会有下一个莫言吗?

最近一段时间,我又重新阅读了《鲁迅全集》,这时候我才发现,我似乎真正读懂了文章中的含义。初中时期为鲁迅先生文章头疼的我,大概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现在的我会为之动容落泪。

鲁迅先生看问题犀利而不愤青,多看几遍就感觉对现在依然很有指导意义。比如《拿来主义》

,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很多时候又会有同感,比如《记念刘和珍君》中"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非常励志。

今天,我要向大家推荐这套《鲁迅全集》。被誉为“现代中国社会的百科全书”的《鲁迅全集》,在当年刚一出版,就受到国内外各方人士和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

正如《鲁迅全集发刊缘起》所说:鲁迅“不仅是一位现代最伟大的作者”,“也是现代最伟大的一位学者,一位思想家。他结束了一个‘朴学’的旧时代,他开辟了一个‘战斗’的新时代”。

他的学术,是承前启后的;他的思想,是贯通中外的。

读书节活动期间,这套精装版《鲁迅全集》现在只需要59元

,平均一本才不到10块钱,你就可以感受一次鲁迅先生笔下的世界。

点击下方链接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