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家长送孩子去城里上学,真是最好选项吗?

当下,农村的家长把孩子送城里上学已形成了一种风气,低龄化也愈加明显!

我了解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1,农村与城市的教学水平有差距。这确实有客观的成分,这几年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教育资源的不均衡现象变得更加突出了。城里学校无论硬件设施还是师资力量,整体都要好于乡镇学校,有些优势还非常明显。现在农村经济条件的确提高不少,送孩子进城也有支撑,差一些的家庭为孩子也是拼了。

2,攀比心理在作怪。现在中小学孩子的家长,多数是80未90初的年轻人,攀比心理较上代人严重。别人的孩子能去城里上,咱还囚在家里脸面过不去呀。

3,年轻夫妻有逃避责任,图清闲的嫌疑。把孩子送到城里,买上房子,由父母带着放心,更省心。在家干点活或外出打个工相对清闲自在许多。

但是,作为老师我却基本上持反对意见。

一、对孩子尤其是低龄孩子来说陪伴本身就是更好的教育。

有条件陪伴就应该陪伴。

二、绝不是城里的学校都比乡镇好。校容校貌是漂亮了些,教学设施是全了些,但师资未比乡镇的好。因为,不少人看到了在城里投资学校的商机,积极筹资建校,师资缺口很大,一些学校的临时代课老师甚至超过50%,教学质量能高吗?

三、低龄学生更没必要。低年级的教学主要以培养学生学习习惯为主,知识的东西很少。这些家长有时做起来更好,起的作用更大。

也许真实的案例更有说服力,我就讲两个经历的实事。

第一个。我姐姐家的孙女和妹妹家的儿子同龄,他们都在农村,学习程度差不多。小年四年级都找我帮忙送孩子来城里上学。

我表明了不支持的观点,并耐心作了解释。结果是姐姐听劝,孙女晚来了城里三年。外甥三年里发展很不好,学习没搞好反而坏习惯沾染了很多。现在他们在同一所中学读书,孙女成绩比外甥优秀多了,妹妹后悔莫及。

第二个。在我从前的文章里记述过,文章的题目叫《老师,请您看重自己的力量!》。其中真真(化名)的经历很有说服力。

大致再讲述一下。真真初中成绩非常优秀,无论一中还是二中都是保送的人选。但出于追风,爸爸却硬把她送到了外地一所知名高中。看入学考试成绩,三年后考重本不成问题。

然而,孩子年龄小,性格又偏于内向,缺少父母陪件的情况下,一直未适应所处的环境,成绩一滑再滑。苦苦坚守三年,换来普本落榜。

最后,我再次想强调两点:一莫要盲目追风,要认真权衡利弊;二陪伴是更好的教育,能陪则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