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la自爆生育后遗症引网友心疼:有多少妈妈默默忍受生育后遗症?

ELLA发微博自述

生产过程困难

造成子宫和膀胱脱垂



咳嗽会尿

打喷嚏会尿

跑步会尿

原地跳跃会尿

不是失禁一点

而是整个护垫都湿掉

然后裤子也湿掉

这种困扰

生育过的女性

是很难完全逃过的

有些人可能在产后一段时间症状就消失了

但有相当一部分女性漏尿

甚至可能加重

因为我深知

我的老妈

她一天就要上好多次厕所

穿得美美哒在外面旅游中

注意力也永远放在找厕所上

就这样过了10多年

她每天还是要用3-4片尿不湿

换洗好几条裤子

我那不解风情的直男老爸

有时候也会嫌弃她

老妈开始变得沉默

不敢出远门

不愿去超市

不去跳广场舞

不穿浅色裤子

我知道

她是怕尿湿了裤子十分狼狈

所以才选择用逃避的方式

其实

当我刚刚注意到这个事情的时候

我非常心疼我的妈妈

很自责

觉得是因为生育我才给她带来的苦恼

但妈妈觉得

完全没有必要为这个感到自责

母亲是孩子的一片天


是时候我们也该为妈妈撑起一片天

压力性尿失禁

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SUI

在中国

每3位成年女性中

就有1位有不同程度的尿失禁

大笑、咳嗽、打喷嚏、爬楼梯、拎重物时

小便会不由自主地流出

尿频、尿急、憋不住尿

走路、跑步、做家务时

总感觉下体有东西脱出



性高潮减少,甚至疼痛

这些让美丽少女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

却是大部分母亲难以启齿的尴尬

而这一切的发生都与盆底功能障碍有关

红色的那条线为盆底肌

为啥会得这个病?

因为人体内的这块“弹簧床”

变。

松。

了。

它是骨盆底部的肌肉群

像“弹簧床”一样

承托着膀胱、子宫、直肠等盆腔脏器

让这些脏器不会在我们跑步、咳嗽时掉出来

维持着正常的排尿、排便、性生活等生理功能

盆底肌一旦受损

就容易发生尿失禁、子宫等盆腔脏器脱垂

还会出现性冷淡、性交疼痛等

道理很简单

盆底肌会随着年龄的增加

而逐渐失去韧性

所以才容易漏尿

除去年龄这个不可抗拒因素

妊娠、分娩

也是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发生的一个独立且重要的因素

这些情况都会导致“弹簧床”变松

有苦难言,女性本不该承受的艰难

50-59岁女性患病率最高,这部分人往往已经生育了10几年,以为漏尿是‘零件老化’,宁愿勤换裤子也不敢看医生,从而错过了早期治疗时间。

——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妇产科主任 李田

可以说

接受治疗基本可以治好

不去治一定好不了!

有些人认为尿频尿急就一定是尿路感染

或者人体老化以后的正常反应

很多患者因为害羞而未能及时就诊

事实上

尿失禁这种现象非常常见

但它并不是随着年龄增长出现的正常现象

如果您出现这种情况

您用不着暗自忍耐

完全可以通过正确的盆底康复治疗

或者微创手术让自己摆脱尿失禁

对于轻度的压力性尿失禁可以通过保守治疗

如生活方式的调节

盆底肌训练

电刺激治疗等方法

而且大多数人

用这种方法可以达到80%治愈率

治疗便秘等慢性腹压增高等问题;盆底肌训练:作为首选的非药物治疗方式。方法:持续收缩肛运动不少于 3 秒,松弛休息 2~6 s,连续做 15~30 分钟,每天重复 3 遍;或每天做 150~200 次缩肛运动。持续 3 个月或更长时间;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阴道局部使用雌激素性及盐酸米多君等药物;盆底电刺激治疗:通过电刺激触发盆底肌肉的反射性收缩;

而对于中重度的患者

经医生评估后可以选择手术治疗

目前国内应用较为广泛的是

尿道中段无张力吊带悬吊术

手术微创

症状改善效果好

尿道中段无张力吊带悬吊术可恢复尿道周围组织对于尿道的支撑结构。手术创伤极小,切口位于阴道内,长度仅约1cm左右,双侧腹股沟区伤口仅针眼大小,手术时间一般仅10-15分钟左右。通过手术置入的网带可与周围增生组织一起构成“吊床样”结构,替代松弛的骨盆底部支持结构,从而使尿失禁患者的正常尿控机能得以恢复。

普陀区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主任 耿和

说了这么多

我只想强调一句:

每个尿失禁的老妈背后

都有个辛苦拉扯大的熊孩子

如果爱她

就别和她一样“羞”于表达

请尽可能为尿失禁妈妈解忧

如果她有慢性咳嗽和便秘

要先把这些病治好

才能减少增加腹压运动的机会

如果老妈还有困扰

不妨带她去找泌尿外科和妇科医生

做个全面专业的盆底功能评估和治疗

不要再耽误病情

熊猫康复疼痛中心可以帮助产妇进行产后骨盆手法调整、盆底肌训练、腹直肌分离、私密项目等。熊猫康复疼痛治疗师刘潇有多年的经验,你的困惑可以随时告诉我们,我们在沈阳三好街同方广场A座29层。



但愿越来越多人觉悟到

那些动不动就笑尿的女人

我们没理由让她们在心里哭成泪人

为伟大的妈妈点个赞

图片: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文章:熊猫康复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