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日本不偷袭珍珠港,美国会参战吗?历史的结局会改变吗

日本军国主义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

因为中国人在14年抗战中死伤惨重,面对日本的进攻,除了用人命去填,几乎没有还手之力。国民革命军更是在战争前期被打残了,一直到抗战结束都没恢复元气。整个战争过程中被压制的状态,让今天逐渐强大起来的中国怒火中烧。

而美国人在中途岛之后,一路花式吊打日本也算是给中国军民出了一口气。虽然可惜没能亲手终极旧日本,但是结果终究还是让憋了一口气的中国人喜闻乐见。但是也有不少人埋怨美国,如果他们不是光顾着卖军火,提早几年参战,那么可能就没日本什么事情了。

而众所周知导致美国参战的导火线是因为珍珠港事件,那么如果没有这次事件,美国会参战吗?

说起战前局势,很多人以为日本是非常风光的,毕竟所谓的“大日本皇军”在中国战场势如破竹,东南亚的西方势力也被日军打得七零八落。但是日本却是有苦自知:他们这个时候的日子也并不好过。

因为到了二战战争已经不是过往的那种二维的战斗了,而是海陆空的三维战争。因此,对于各种资源,尤其是石油的需求非常强烈,而日本海陆两军也分别制定了“南进”和“北进”两套战略。而随着“北进”被苏联挫败(详情可看往期文章《假设历史·二战日本如不采用南进战略能改变战局吗?》),日本彻底把战略重心南移盯上了老欧洲的殖民地。

早在1935年,日本就对荷兰控制下的东印度群岛垂涎三尺,作为列强中最弱的荷兰,却坐拥无比丰富的石油储备,简直天理难容!而荷兰人也不是傻瓜,对日本的狼子野心早有预防。为此联合了英美和中国对日本进行石油禁运,此外,铁矿和钢铁这种战略物资更是禁运重点。日本媒体取这四个国家的英文首字母,将其称之为“ABCD”包围圈。

由于日本的石油八成依赖进口,于是日本海军上将高桥三一表示和美国撕破脸是必要的。

很多人对欧美列强的印象,多是停留在19世纪中后期,那个在中国横行霸道,目中无人的样子。可是到了20世纪,一切都变了,不是他们变弱了,而是大时代的改变由不得他们如此了。在过去只有富有的男性公民,才有投票的权利,因为只有他们可以轻松负担起投票的税收。在美国的马塞诸塞州,投票税甚至可以占据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②因此当清政府的一口通商政策侵害到英国商人的利益的时候,鸦片战争就是注定的了。

但是到了20世纪初,普选制度出现了,政府的组建不再是10%的人口决定了。与有着各种利益纠葛,或者秉承着极高理想的精英阶层不同,普通民众一般只关注自己的切身利益。偏偏不久之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又让整个西方的厌战情绪高涨。也正是这种情绪,让

的英法对纳粹选择了妥协,最后导致不可挽回的损失。

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这种情绪更为严重。

因为大洋的隔绝,和欧洲大陆不同,无论是什么样的势力,一般都不会把目标瞄准美国本土,哪怕是日本,也就是想要抢夺美国在太平洋上的地盘而已。因此,当墨西哥这个家门口唯一有可能威胁到自己的敌人被放倒之后,美国就迅速转入了“不干预主义”。虽然之后由于纳粹占领法国等缘故,让美国感到了强烈的不安,导致1940年的民调显示,有67%的美国人认为德国的胜利会对美国造成威胁。大约有71%的美国认为应当对年轻人进行强制军事训练。到了1941年有72%的美国人认为,打倒纳粹比让美国远离战争更加重要。

有意思的是,虽然民众一改态度,坚持对纳粹进行防备甚至是打击,但是由于美国间接选举的特性,导致珍珠港事件之前,国会中的“不干预主义”依旧占据主导地位。他们甚至威胁弹劾主战的总统罗斯福。同时,德国移民也在努力阻止祖国和母国的开战。罗斯福总统一表露出对德开战的意思,就导致1940年总统选战中没了7%是选票,其中大部分的选票是在德裔移民的社区丢的。当然,随着美国人对纳粹本质的进一步了解,以及国会中的不干预主义慢慢地消退,美国正式参战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日本战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