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王基篇(上)

三国良将系列之王基(上)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上期为大家介绍了三国后期一位非常重要的冷门武将王昶,本期笔者要讲的同样是曹魏晚期的一位重要武将,同样姓王,还做过王昶的部下,在王昶去世后还接替他镇守荆州,此人名为王基。


王基重大事件之一——人才争夺战

王基(190-261),字伯舆,青州东莱曲城人。有别于笔者前不久讲过的王凌、王昶这些名门大族之后,王基虽然姓王,但相比而言只能算寒门出身。王基祖上没有达官显贵,甚至自幼就是孤儿,被叔父王翁收养长大。幸运的是叔父对王基非常好,王基也对叔父很孝顺,乡里以此传为佳话。

十七岁时,王基被郡里召为吏,但王基志向远大,不甘心只做个小吏,于是不久辞职到琅琊游学。提到琅琊,熟悉历史的朋友可能听过琅琊王氏这个词,史料虽然没有记载王基游学的任何细节,但东莱与琅琊相去不远,王基在琅琊王氏很可能属于某支远亲。在魏晋时代,能力只是基础,想走仕途必须靠关系,即便如诸葛亮之大才,也要结交一帮名士朋友如石韬、孟建、崔钧、徐庶,迎娶黄月英跟荆州大族搭上线,还要有个顶级名士水镜先生司马徽做推荐,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名声、地位水涨船高。更不用说名士之间的小圈子影响力极大,就曹魏来说,前期有颍川名士互相提携,后期并州名士更是以司马懿、王凌为首垄断了军政大权。

所以说,所谓的游学,学是其次,结交名士自我营销才是根本。只要在士人阶层混出名声,仕途之路就算走通了大半。在黄初年间即曹丕在位期间,得以举孝廉,如朝廷担任郎中。

黄初三年(222),王凌担任青州刺史,听说王基是个人才,于是向朝廷上表请求让王基回青州做别驾,也就是刺史副手。王基表现得非常好,王凌特别满意,甚至后来朝廷又征召王基做秘书郎,王凌上表请求把王基留在青州。



消息传到京城,王朗王司徒很不高兴,亲自征辟王基到自己府中做官,王凌还是不放人。

《三国志·王基传》载:刺史王凌特表请基为别驾,后召为秘书郎,凌复请还。顷之,司徒王朗辟基,淩不遣。朗书劾州…淩犹不遣。

这段记载很有意思,事件的三个当事人王凌、王朗、王基都姓王,但彼此之间并无亲属关系,可见王姓的繁盛是有深厚历史基础的。

书归正传,上面的史料很好理解,司徒王朗征召王基入朝做官,青州刺史王凌三番两次找借口,就是不放人。堂堂三公被一个刺史顶撞,王司徒当然不会善罢甘休,于是向皇帝上书弹劾王凌,可王凌就是铁了心不放王基,表示:“我王凌把青州治理得人人称赞,那都是因为王基辅佐的功劳。”言外之意便是王基不能走,走了青州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就完了。也不知王凌有没有考虑到,把王基夸成这样,岂不表示自己很无能?可见王凌也是急了,为把王基扣在青州已经顾不上面子问题。

魏明帝曹叡时代,骠骑将军司马懿征辟王基,这时的王凌已经调任扬州,王基终于得到进入朝廷的机会。不过司马懿军务繁忙,没等到与王基见面就带兵出征,于是王基又转任中书侍郎。

被王凌、王朗、司马懿都如此重视的王基,必定有其过人之处。遗憾的是由于王凌因后来的叛乱问题,史书没有详细记载其治理青州的细节,捎带王基这部分也没有具体记载。对于王基到底怎么有才,只能继续观察。


王基重大事件之二——饱学之士,正直之风

魏明帝曹叡是个能力非常强的皇帝,在位期间军事表现远好于曹丕,内政方面能够选贤任能,简化刑律,重视教化,被东吴陆逊称为“其患更深于操时”。只有一点,年轻的曹叡在连续击败吴蜀的几次进攻后开始飘飘然,热衷于大兴土木,营造宫殿楼宇。

许多人都劝谏过曹叡,王基也不例外。王基用一篇长文上疏于曹叡,引用“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等古语劝谏曹叡。当然我们知道,曹叡对大臣们的劝谏心里很清楚,属于知道不对但管不住自己的那种,所以王基的劝谏注定也没有结果。虽然如此,起码能说明王基是个心怀天下之人,并非一心只为自己的仕途考虑。

王基早年间去琅琊游学,能得到当地士人圈子的认可,没有真材实料可不行,在没有强大家族背景的情况下,必须有过人的才学。这方面王基也非常优秀,理论功底深厚。

《三国志·王基传》载:散骑常侍王肃著诸经传解及论定朝仪,改易郑玄旧说,而基据持玄义,常与抗衡。

王肃是当时很有影响力的大儒,他在给《孔丛子》、《圣证论》等儒家典籍做整理及注解时,认为汉末大儒郑玄的学说已经过时,为传播自己的学说,竟然在抄录典籍时直接篡改,并伪托古人之言。这激起王基的不满,王基以郑玄的理论为根据,常常发表与王肃针锋相对的观点。

两人对儒家学说的学术争论笔者就不展开了,能够看出王基的学术水平应当很高。有趣的是,这位王肃正是王朗的长子。只不过王朗这时已经去世,并不知道他曾经求贤若渴的王基,跟他的儿子王肃竟然产生过激烈矛盾。


王基重大事件之三——安丰太守,心系朝廷

景初三年(239),曹叡去世曹芳即位,大将军曹爽托孤辅佐朝政。王基被曹爽任命为从事中郎,不久出任安丰太守。

安丰郡是从原庐江郡中分置,所以与东吴接壤。王基到任后政治清明,恩威并举,守备严密,东吴很长时间不敢进犯,由此王基被加封讨寇将军。

《三国志·王基传》载:郡接吴寇,为政清严有威惠,明设防备,敌不敢犯。加讨寇将军。

几年后,东吴大军在建业集结,一时间东吴即将进攻的言论甚嚣尘上,扬州刺史诸葛瑾便召集部下商议对策。王基表示:“长期以来,孙权多次进攻合肥,后来又进攻江夏,再后来以全琮攻庐江,朱然攻襄阳,全部都是无功而返。如今陆逊等名将已死,孙权又老迈昏聩,现在连继承人都存在问题,更没有智谋之士相助。这种情况下,孙权会担忧亲自出兵则后方内乱,派大将出征则老将已穷尽,新人能力又不足。我认为,孙权此番调集大军,并非真的要进攻,不过是借此在军队安插亲信,稳固统治而已。”

果然如王基所料,孙权的大军聚集在建业虎视眈眈许久,却没有下文。

前面笔者提到,王基是被王凌发掘并视若珍宝的人才,王凌后来与曹爽走得很近,所以不知道王基被曹爽任用是否有背后的派系因素。无论如何,王基曾今在大将军曹爽府中做过官职,所以按理是曹爽派的人。不过随着曹爽逐渐骄横跋扈,大权独揽,更关键在于曹爽及其亲信们把朝政弄得一团糟,政治风气败坏,使得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反对曹爽。

理论功底深厚的王基发挥专长,经常写文章议论热点时事,抨击曹爽党羽们的胡作非为。王基的行为很快招来报复,被曹爽把持的朝廷以疾病为借口召回京城。曹爽知道自己理亏,倒也没有进一步惩罚王基,过了一段时间,又起用王基为河南尹。结果就在等待正式任命的程序时,高平陵事变爆发,曹爽被诛。王基作为曹爽系统的官员,也被牵连罢免。



王基如果就此埋没,当然没法称作良将,毕竟讲到这里王基连一场仗都还没打。所以,王基并没有因为曹爽而沉寂,曾经征召过他的司马懿对其才能非常清楚,很快王基就将拥有更大的施展空间。

下一期,笔者继续为大家讲述三国后期人物,王基的事迹。感兴趣的朋友敬请点击关注吧,您的支持是我持续更新的最大动力,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