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背圖》與歷史之23,一聲嘆息崇禎帝


推背圖第32象

推背圖第叄十二象 乙未 讖曰:馬跳北闕,犬嗷西方,八九數盡,日月無光。 頌曰:楊花落盡李花殘,五色旗分自北來,太息金陵王氣盡,一枝春色佔長安。 金聖嘆: 此象主李闖、張獻忠擾亂中原,崇禎投環梅山,福王偏安不久明祀遂亡。頌末句似指胡後,大有深意。


女真族崛起,努爾哈赤建立後金

女真族的崛起

明朝中後期,周邊的少數民族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特別是居住在東北地區的女真族。到16世紀後期,女真族已進入奴隸社會階段。

明朝後期,建州女真族的首領,努爾哈赤逐步統一了女真各部落。

公元1601年,努爾哈赤開始創建八旗制度,到公元1615年,八旗制度已經成為了女真族完善的基本制度。

八旗製為女真族的統一、建立政權以及以後的入主中原奠定了社會軍事基礎。


不斷的征戰,讓明王朝進一步衰落

萬曆三大徵

公元1592年2月,寧夏副總兵起兵反叛;5月日本發動侵略朝鮮的戰爭;同時西南又發生了播州楊應龍叛亂。

明王朝被迫三路出征,史稱"萬曆三大徵"。

這三次大征戰,前後耗時8年,動用軍隊上百萬,軍費支出將近200萬兩白銀。

雖然最後大獲全勝,但是明王朝國庫儲備被耗費一空,百姓生活更加困苦,進一步加劇了明王朝的滅亡。


薩爾滸之戰,明王朝徹底陷入了被動

薩爾滸大戰

公元1618年,明朝在全國調兵遣將,加派糧餉,任命楊鎬為遼東經略,坐鎮瀋陽,準備於後金決戰。

公元1619年,明朝和後金,雙方在薩爾滸進行了激烈的戰鬥,最終以明朝的失敗而告終。

薩爾滸之戰後,明與後金的形勢發生了變化,明朝從此大衰,一蹶不振,對外族的政策不得不由進攻轉為防禦。

而後金的力量卻大大增強,對明朝的政策由防禦轉為了進攻。

明朝的國力進一步衰落。


東林黨雖然有心改革,無奈明王朝已經腐朽不堪,他們有心無力

東林黨改革

明朝後期,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官吏貪汙腐化,朝廷內外,黨派林立,互相傾軋,爭權奪利。

以顧憲成、高攀龍為首的東林黨人,還算得上是一個要求社會改良的政治集團。

但是,無奈明王朝已經千瘡百孔,羸弱不堪。

東林黨人雖有改革的美好願望,但是已經無力迴天。

公元1624年,在魏忠賢的授意下,御史梁夢環誣告彈劾汪文言,並廷杖奪權,隨後,左光斗、顧大章等六人被下詔入獄,拷打致死。

從公元16525年到公元1627年八月,東林黨人詔獄被殺、被貶謫降州者不計其數。

東林黨案成為了中國古代史上文人悲劇中最慘烈的一幕。


崇禎帝畫像

明思宗朱由檢

公元1627年,明思宗朱由檢即位,就是崇禎帝。

崇禎帝其實算是一個比較勤勉的皇帝,已有積極改革,挽救明王朝的的壯志。

無奈明王朝已經千瘡百孔,腐朽不堪。

加上崇禎帝剛愎自用,生性多疑,常常朝令夕改。

特別是錯殺邊關統帥袁崇煥,失去了一位能與後金抗衡的統帥,犯下了不可挽回的錯誤。


闖王李自成

李自成起義和張獻忠起義

公元1627年,陝北澄縣的饑民率先發動了起義,揭開了明末農民起義的序幕。

隨後,膚施人張獻忠也在延安發動起義,起義的烈火迅速蔓延到甘肅、山西等地,從此成為了明王朝的心腹大患。

很快,張獻忠的大軍達到了20餘萬,並於1630年攻破襄陽,一路由湖廣進入四川。

公元1643年,張獻忠在成都稱帝,國號大西,建元大順。

公元1646年,張獻忠戰死,起義失敗。

公元1644年,李自成正式宣佈建國,改西安為西京,國號"大順",建元"永昌"。


煤山上崇禎帝自縊的那顆歪脖子樹

明朝滅亡,崇禎帝煤山自縊

李自成起義後,採取了"均田免賦、割富濟貧"等一系列政策,深得民心,隊伍達到百萬之眾。

公元1644年3月,起義軍攻破北京。

崇禎帝見大勢已去,便擺下酒宴,與妻妾子女吃完最後一頓團圓飯。

然後,拔出寶劍,逼迫周皇后上吊自殺,還殺死昭仁公主,砍傷樂安公主。

見袁貴妃上吊沒死,還上前補了三劍。

隨後,便於太監王承恩在煤山自縊而死。

再後來,山海關總兵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大開山海關之門,引清軍入關,直入中原,明朝滅亡。


鄭成功雕像

民族英雄鄭成功

公元1646年,清軍攻入閩南,鄭成功的父親戰死,鄭成功率親信九十餘人,乘船渡海,在南澳(今廣東南澳)聚集數千人,起義反清。

隨著隊伍的壯大,為了便於與清軍周旋,鄭成功把目光投向了一海之隔的臺灣島。

為了順利收復臺灣,鄭成功進行了充分的準備。

修造戰船,加緊訓練,籌備糧餉,擴充軍隊。

公元1661年四月初一,鄭軍成功登陸臺灣,並以60艘戰船把荷蘭戰艦團團包圍,雙方展開了激烈的炮戰,荷蘭軍大敗,被荷蘭侵略者佔領38年的臺灣又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聲明: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參考資料:《推背圖》,《中國通史》,《中華上下五千年》,《二十五史經典故事》。


2020年5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