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圈VS深圳都市圈

深圳都市圈要来了!

如果不出意外,

大湾区将诞生两个大都市圈,

广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

那么问题来了,

哪些城市适合纳入广州都市圈?

哪些城市适合纳入深圳都市圈?

......


深圳都市圈?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4月28日,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外公布2020年工作计划,在该份工作计划中,深圳市发改委表示将加快推进深圳都市圈规划编制。


据了解,今年以来,

官方已数次提及编制深圳都市圈规划,而此次深圳市发改委的工作计划中明确提及将协调莞惠河汕四市共同参与


官方数次提及

编制深圳都市圈规划


今年1月,《广东省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0年计划草案的报告》在2020年工作部分提到,编制广州、深圳、汕潮揭、湛茂、珠江口西岸等都市圈发展规划,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深圳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0年计划草案的报告》在2020年工作部分提到,做好深圳都市圈发展规划,强化空间规划衔接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深莞惠协同一体化发展。


资料图。南都记者 刘有志 摄


到今年2月,深圳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若干措施》,若干措施在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部分提到,加快编制深圳都市圈规划,推动深莞惠联动发展。


今年以来,官方文件中已数次出现“深圳都市圈”的提法且明确提及编制相关规划,引发了外界关注,但对于“深圳都市圈”概念的内涵,外界还未有全面清晰的了解。


4月28日,深圳市发改委公布2019年工作总结和2020年工作计划,在2020年工作计划加快打造开放发展新格局部分。


深圳市发改委介绍——


今年将加快推进深圳都市圈规划编制,充分借鉴三大世界级湾区发展经验,协调莞惠河汕四市共同参与,合理确定都市圈发展重大任务举措,助力河源、汕尾融入大湾区建设。


“协调莞惠河汕四市共同参与”的信息意味着,深圳都市圈的概念在深莞惠外,还将涉及河源、汕尾两市。


交通基础设施升级提速

为都市圈构建打下基础


值得留意的背景是,2019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当中指出,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


《指导意见》从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强化城市间产业分工协作、加快建设统一开放市场、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强化生态环境共保共治、构建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工作方向。


资料图。南都记者胡可 摄


涉及深圳、东莞、惠州、汕尾、河源5市的深莞惠经济圈(3+2)建设已推进多年,在推进合作过程中亦面临不少挑战,深圳都市圈规划编制还处于推进阶段,需要莞惠河汕四市的共同参与。而未来经济圈如何升级为都市圈,会带来哪些新的实质变化,还需持续观察。


从近年的情况看,乘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东风,深圳与莞惠河汕四市间,新增了不少建成、在建或规划中的轨道交通项目,交通基础设施的进一步互联互通、升级提速将为都市圈的构建打下基础。


公开信息显示,深圳都市圈规划编制此前已经启动——


2019年12月,深圳市发改委就曾组织到东莞开展深圳都市圈规划调研,并召开座谈会。《惠州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中,也提及要参与编制深莞惠都市圈发展规划,但未使用深圳都市圈的表述。


关于深圳大都市圈的构想


实际上,早在2018年,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总规划师邹兵曾对外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的深圳市城市发展与规划》,其中就有提到深圳大都市圈构想。


深圳市域中心城的面积非常小,

深圳建设开发强度超过1,东京是0.8,香港是0.97,深圳平均开发强度比香港还要高。


深圳交通越来越拥堵的原因在于,中心城区功能过于集中,职住分离加剧。从2000-2010年,原特区内居住比例下降,就业岗位上升,大量潮汐交通给城市空间造成重大影响。另外,原特区内很多低成本的居住空间——城中村被拆除。



如何解决这些难题呢?


东京都市圈16380平方公里,约3760万人。深圳+东莞+惠州的面积是15800平方公里,实际人口3300万,与东京都市圈的面积惊人的相似,这可能是未来大都市圈的整体构想。



如果以50公里为半径来划圈,可以涵盖东莞的全部和惠州的部分地区,与上海范围基本是一个尺度。



此外,去年11月河源官方正式出台了河源支持深圳建设国家先行示范区的方案,该方案重点是谋划设立“深河特别合作区”,这也被外界看作是深圳都市圈扩容的动作。



广州都市圈VS深圳都市圈


目前,广州市也在编制都市圈规划,但具体内容尚未公布。


根据今年1月的消息,广州市“十四五”区域规划编制目录清单已经完成。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清单里面,除了延续性的《广佛同城化“十四五”发展规划》和《广清一体化“十四五”发展规划》,新增了一项《广州都市圈规划》。



根据国家发改委的定义,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


如果以此为标准,结合广州市新一轮的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到2035年广州与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中心60分钟轨道直达,那么广州都市圈将涵盖大湾区所有城市。不仅如此,清远、韶关,都在广州的一小时通勤范围内。



那么,广州都市圈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边界在哪儿?在胡刚看来,以白云机场的客流导向来划分比较合适,“都市圈划太大没有意义,一个中心城市的机场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佛山、江门、肇庆、中山、清远的市民如选择飞机出行更习惯去白云机场,那么这些城市就可以划到广州都市圈。”


但是另一方面,随着深圳都市圈的建设和发展,未来深圳的区域影响和辐射能力必将进一步向周边城市拓展,我们从深圳积极推动深中通道建设可以看出,深圳的目的可能不仅仅是东莞、惠州以及汕尾、河源等地,恐怕还有西扩之意。



中山和珠海与深圳之间的直线距离都不足100公里,随着港珠澳大桥通车以及深中通道建设的加速,三市之间的距离已经不是问题,因此不排除深圳都市圈未来有继续扩容的可能性(3+2变成5+2)。


因此,广州都市圈与深圳都市圈,两者将如何规划?哪些城市适合纳入广州都市圈?哪些城市适合纳入深圳都市圈?这些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将深刻影响大湾区今后的城市发展格局,房地产导刊也将持续关注。


两个圈,你认为如何规划好?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