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仲录《孙子》注释及典型战例分析「连载之二」

叶仲录《孙子》注释及典型战例分析【连载之二】

-----作者;叶仲录



叶仲录《孙子》注释及典型战例分析,第;六章:

《孙子兵法之一》 始 计 篇

【原 文】

孙子曰:兵②者,国之大事③,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⑤,校之以计而索其情⑥:一曰道⑦,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⑧,五曰法⑨。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⑩,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11。天者,阴阳○12、寒暑○13、时制○14也。地者,远近、险易○15、广狭○16、死生○17也。将者,智、信、仁、勇、严○18也。法者,曲制○19、官道○20、主用○21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22。知之者胜○23,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24?将孰有能○25?天地孰得○26?法令孰行?兵众孰强○27?士卒孰练○28?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29。

将听吾计○30,用之必胜○31,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32。

计利以听○33,乃为之势○34,以佐其外○35。势者,因利而制权也○36。

兵○37者,诡道也○38。故能而示之不能○39,用而示之不用○40,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41,利而诱之○42,乱而取之○43,实而备之○44,强而避之○45,怒而挠之○46,卑而骄之○47,佚而劳之○48,亲而离之○49。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50,不可先传也○51。

夫未战而庙算○52胜者,得算多也○53;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54?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55。

【注 释】

①计:预计、计算的意思。这里指战前通过对敌我双方客观条件的分析,对战争的胜负作出预测、谋划。 ②兵:本义为兵械。《说文》:“兵,械也。”后逐渐引申为兵士、军队、战争等。这里作战争解。 ③国之大事:意为国家的重大事务。 ○4不可不察:察、考察、研究。不可不察,意指不可不自习审察,谨慎对待。 ⑤经之以五事:经,度量、衡量;五事,指下文的“道、天、地、将、法”。此句意谓要从五个方面分析、预测。 ⑥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校,衡量、比较。计,指筹划。索,探索;情,情势,这里指敌我双方的实情,战争胜负的情势。全句意思为;通过比较双方的谋划,来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 ⑦道:本义为道路、途径,引申为政治主张, ⑧将:将领。 ⑨法:法则。 ⑩令民与上同意也:令,使、让的意思。民,普通民众。上,君主、国军。意,意愿,意志。令民与上同意,意为使民众与国军同意意志,拥护君主的意愿。 ○11不畏危:不害怕危险。意为民众乐于君主出生入死而丝毫不畏惧危险。 ○12阴阳:指昼夜、晴雨等不同的气象变化。 ○13寒暑:指寒冷、炎热等气温差异。 ○14时制:指春、夏、秋、冬四季时令的更替。 ○15远近、险易:远近,指作战地域的广阔或狭窄。 ○16广狭:指作战地域的广阔或狭窄。 ○17死生:指地形条件是否有利于攻守进退。死,即死地,进退两难的地域;生,即生地,易攻能守之地。 ○18智、信、仁、勇、严:智,智谋才能。此句是孙子提出作为优秀将帅所必须具备的五德。 ○19曲制:有关军队的阻止、编制、通讯联络等具体制度。 ○20官道:指各级将吏的管理制度。 ○21主用:指各类军需物资的后勤保障制度。主,掌理、主管;用,物资费用。 ○22闻:知道,了解。 ○23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知,知晓,这里含有深刻了解、确实掌握的意思。此句意思说,对五事(道、天、地、将、法)有深刻地了解并掌握运用得好,能胜任,掌握得不好,则不胜。 ○24主孰有道:指哪一方国军政治清明,拥有民众的支持。孰,谁,这里指哪一方;有道,政治清明。 ○25将孰有能:哪一方的将领更有才能。 ○26天地孰得:哪一方拥有天时、地利。 ○27兵众孰强:哪一方的兵械锋利,士卒众多。兵,此处指的是兵械。 ○28士卒熟练:哪一方的军队训练有素。练:娴熟。 ○29吾以此知胜负矣:我根据这些情况来分析,即可预知胜负的归属了。 ○30将听吾计:将,作助动词,读作“江”(jiang),表示假设,意为假设,如果。此句意为如果能听从、采纳我的计谋。 ○31用之必胜:之,语助词,无义。用,实行,即用兵。 ○32去之:去,离开。 ○33计利以听:计划,计谋为利。听,听从,采纳。 ○34乃为之势:乃,于是、就的意思。为,创造、造就。之,虚词。势,态势。此句意思是造成一种积极的军事态度。 ○35以佐其外:用来辅佐他对外的军事活动。佐,辅佐,辅助。 ○36因利而制权:因,根据,凭依。制,决定、采取之意。权,权变,灵活处置之意。意为根据利害关系才去灵活的对策。 ○37兵:用兵打仗。 ○38诡道也:诡诈之术。诡,欺诈,诡诈。道,学说。 ○39能而示之不能:能,有能力,能够。示,显示。即言能站却装作不能站的样子。此句至“亲而离之”的十二条作战原则,即著名的“诡道十二法”。 ○40用而示之不用:用,用兵。实际要打,却装作不想打。 ○41用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实际要进攻近处,却要装作进攻远处;实际要进攻远处,却显示要进攻近处,致使敌人无法防备。 ○42利而诱之:利,此处作动词用,贪利的意思。诱,引诱。意为敌人贪利,则以利来引诱,伺机打击之。 ○43乱而取之:乱,混乱。意谓对处于混乱状态的敌人,要抓住时机进攻它。 ○44实而备之:实,实力雄厚。指对待实力雄厚之敌,需严加防备。 ○45强而避之:面对强大的敌人,当避其锋芒,不可硬拼。 ○46怒而挠之:怒,易怒而脾气暴躁。挠,挑逗、扰乱。言敌人易怒,就设法激怒他,使他丧失理智,临阵指挥作出错误的抉择,导致失败。 ○47卑而骄之:卑,小,怯。言敌人卑怯谨慎,应设法使其骄傲自大,然后伺机破之。也有另一种解释,是说已方主动卑辞示弱,给对方造成错觉,令其骄傲。 ○48佚而劳之:佚,同“逸”,安逸,自在。劳,作动词,使之疲劳。此句说敌方安逸,就设法使它疲劳。 ○49亲而离之:亲,亲近;离,离间,分化。此句意为如果敌人内部团结,则设计离间,分化他们。 ○50兵家之胜:兵家,军事家。胜,奥妙。这句说上述“诡道十二法”乃军事家指挥若定的奥妙之所在。 ○51不可先传也:先,预先,事先。传,传授,规定。此句意即在战争中应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决断,不能事先呆板地作出规定。 ○52庙算:古代兴师作战之前,通常要在庙堂里商议谋划,分析战争的利害得失,制定作战方略。这一作战准备程序,就叫做“庙算”。 ○53得算多也:意为取得胜利的条件充分、众多。算,计数用的筹码。此处引申为取得胜利的条件。 ○54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胜利条件具备多者可以获胜,反之,则无法取胜,更何况未曾具备任何胜条件?而况,何况。于,至于。 ○55胜负见矣:见,同“现”,显现。言胜负结果显而易见。

【译 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是军民生死安危的主宰,是国家存亡的关键,是补可以不认真考察研究的。

因此,必须审度敌我五个方面的情况,比较双方的谋划,来取得对战争情势的认识。(这五个方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十地利,四是将领,五是法制。所谓政治,就是要让民众认同、拥护君主的意愿,使得他们能够做到死为君而死,生为君而生,而不害怕危险。所谓天时,就是指昼夜晴雨、寒冷酷热、四时节候的变化。所谓地利,就是指征战路途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坦、作战区域的宽广或狭窄、地形对于攻守的益处或弊端。将领,就是说将帅要足智多谋,赏罚有信,爱抚部署,勇敢坚毅,树立威严。所谓法制,就是指军队组织体制的建设,各级将矢的管理,军需物资的掌管。以上五个方面,作为将帅,都不能不充分了解。充分了解了这些情况,就能打胜仗。不了解这些情况,就不能打胜仗。所以要通过对双方七种情况的比较,来求得对战争情势的认识:哪一方君主政治清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拥有天时地利?哪一方令能够贯彻执行?哪一方武器尖利精良?哪一方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公正严明?我们根据这一切,就可以判断谁胜谁负。

若能听从我的计谋,用兵打仗就一定胜利,我就留下。加入不能呢个听从我的计谋,用兵打仗就必败无疑,我就离去。

筹划有利的方略已被采纳,于是就造成一种态势,辅助对外的军事行动。所谓态势,即使依凭有利于自己的原则,灵活机变,掌握战场的主动权。

用兵打仗是一种诡诈之术。能打,却装作不能打;要打,却装作不想打;明明要向近处进攻,却装作要打远处;即将进攻远处,却装作要攻近处;敌人贪利,就用利引诱他;敌人混乱,就乘机攻取他;敌人力量雄厚,就要注意防备他;敌人兵势强盛,就暂时避其锋芒;敌人易怒暴躁,就要折损他的锐气;敌人卑怯,就设法使之骄横;敌人休整得好,就设法使之疲劳;敌人内部和睦,就设法离间他。要在敌人没有防备处发起进攻,在敌人意料不到时采取行动。所有这些,是军事家指挥艺术的奥妙,是无从事先呆板规定的。

开展之前就预计能够取胜的,是因为筹划周密,胜利条件充分;开战之前就预计不能取胜的,是因为筹划不周,胜利条件缺乏。筹划周密、条件具备就能取胜,筹划不周,条件缺乏就不能取胜,更何况不作筹划、毫无条件呢?我们依据这些来观察,那么胜负的结果也就很明显了。

【战 例】

越灭吴之战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为争夺霸权,在公元前506年至公元前473年三十多年间发生过多次战争。在公元前494年的一次战争中,越国在会稽受挫,力量大大削弱,几乎遭受了灭国之灾。越王勾践在受挫后,一面卑身事吴,一面反省思过,制定了休养生息、抚慰人民的一系列政策,取得了民众的支持。勾践经过“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走后复仇灭吴。越灭吴之战是我国古代史上弱国打败强国的一个范例,从许多方面印证了《孙子兵法•始计篇》的合理性与正确性。

吴国和越国是春秋后期在长江中下游崛起的两个国家。在此之前,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共同依附楚国,是楚国的盟国。春秋中期,吴国通过兼并战争取得了大量土地,疆域不断扩大,实力不断增强,在大国争霸的局势中逐渐展露头角并开始叛楚攻楚,以求中原争霸。这时的越国较为弱小,在吴楚战事频繁时常常策应楚国、牵制吴国,成为吴之大患。吴国为了在中原争霸中除掉后患,在柏举之战击败了楚国以后,开始发动吴越之间的战争。公元前497年,越王允常去世,其子勾践继位。吴王阖闾乘越国允常之丧,率军攻越。吴越两军在木携李(今浙江嘉兴西南)对阵时,越军两次用死士攻击吴军严整的阵势,均未能奏效。最后越王勾践驱使犯了死罪的囚徒,列为三行一起在吴军阵前自杀,使吴军军心涣散,越军乘其不意,突然发起攻击,大败吴军,吴王受伤而死。

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即为。夫差按照其父“必母忘越”的遗嘱,在伍子胥、伯嚭的辅助下,日夜加紧练兵,准备出兵攻越。越王勾践也重用楚人文种、范筹,改革政治,增加国力。越王勾践于即为后的第三年(前494年)春得到夫差准备攻越的消息后,在准备还不充分,兵力还不够冲粗的情况下,决定先发制人,出兵攻吴。吴王夫差尽发吴国精兵,迎战越军于夫椒(今江苏苏州西南)。连由于吴军实力较强,越军战败。越军损失巨大,最后只剩五千人,退守会稽山(今浙江绍兴东南)。吴军乘胜追击,把会稽包围得水泄不通。在这危急存亡关头,勾践采纳了范畴的建议,决定以屈求生。勾践一面死战,一面派文种去向吴王夫差求和,以美女、财宝疏通吴太宰伯嚭,要他劝说夫差允许越国作为吴的属国存在下来,那时,勾践愿做吴王的臣仆,忠心侍奉吴王;不然,勾践将“尽杀其妻子,燔(烧)其宝器,悉五千人触站。”在伯嚭的劝说下,吴王夫差准许议和。吴军撤军回国。

越国战败后,越王勾践将治理国家的大权交给文种,自己和范畴一道去吴国给夫差当奴仆,越国的王后也做了吴王夫差的女奴。勾践为吴王驾车养马,他的夫人为吴国打扫宫室。他们住在囚室,秽衣恶食,极尽屈辱而从不反抗。由于勾践能卑事吴王,同时又贿赂伯嚭,最后,勾践终于取得了吴王的信任,三年后被释放回国。

越王勾践回国后,首先下了一道“罪已诏”,检讨自己与吴王结仇,使很多百姓在战场上送命的失误。他还亲自去慰问受伤的平民,抚养阵亡者的遗族。他在坐卧的地方悬挂了苦胆,吃饭的时候也要先尝尝苦胆的滋味。他“身子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勾践还针对越国战败,人口减少,财力耗尽的情况,制定了修养生息的政策以恢复国家的元气。他明确规定:妇女怀孕临产时,要报告官府,由官府派医生去看护;生了男孩奖给二壶酒和一条狗;生女孩奖给二壶酒和一只小猪。生三胞胎的由官府出钱请乳母,生双胞胎由官府补贴粮食。凡死了嫡子的人家,免除三年劳役,死了庶子的,免除三个月劳役。由于改革内政,减轻刑罚、赋税,提倡百姓开荒种地,越国在十年中没有向人民征收赋税,百姓每家都有三年的粮食储备。由于勾践实行了一系列“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的政策,越国百姓亲近他的感情,如对父母一般。对吴国,他继续实行以退为进的战略,麻痹腐蚀夫差。经常地送给夫差优厚的礼物,表示忠心臣服,以消除他对越国的戒备,助其娇气;同时又破坏吴国经济,用高价售卖吴国的粮食,造成吴国粮食困难;他用离间之计使夫差对伯嚭偏听偏信,对伍子胥更加疏远,挑起其内部争斗。这些措施的实施,壮大了自己,削弱了敌人,为伺机灭吴奠定了基础。

吴王夫差战胜越国后,领土得到扩展,势力日益强大,夫差也因胜而骄,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力量,看不到勾践决心灭吴的意图。他奢侈淫乐,穷兵默武,急于以武力威胁齐、晋,称霸中原。公元前484年,夫差闻齐景公已死,便决定出兵北上伐齐。吴军击败齐军于艾陵。公元前482年,夫差又越晋定公和各国诸侯七月七日到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会盟。夫差为了炫耀武力,元气称霸中原之梦,带去了吴国三万精锐部队,只留下一些老弱的军事同太子一起留守国内,夫差的空过远征,给了越国以可乘之隙。越王勾践在吴军刚,离国北上时,就想出=出兵攻吴。范畴认为时机未到,他分析说,“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精兵从王,国中空虚,老弱在后,太子留守,兵始处境未远,闻越击其空虚,兵还不难也。”他劝勾践暂缓出兵。数月之后,范畴估计吴军已到黄池,便同意勾践出兵。勾践调集越军四万九千人兵分两路,一路由范畴、后庸率,由海道入淮河,切断北去吴军的归路;一路由大夫畴无余、讴阳为先锋,勾践亲率主力继后,从吴国南面边境吴直逼姑苏。

五台子友得知越军趁虚出击吴国,急忙率兵到泓上(今江苏苏州近郊)阻止越军的进攻。太子友根据国内精锐部队全部北上黄池的现实,决定采取的不与越军交战,坚守待援的策略,同时派人请夫差尽快回军。然而,当越军先锋军到达时,吴将王孙弥庸一眼望见了被越军俘获的他父亲的“姑蔑旗”在空中招展,不由得怒火中烧,也得顾不得太子友坚守疲敌的主张了。他率领他的部署五千人出击,打败了越军的先锋部队,俘虏了越大夫畴无余、讴阳。首战小胜,使吴将更加骄傲轻敌。不久,勾践的主力到达,向吴军发起了猛攻。越军一举击败吴军,俘虏了太子友,进入吴国国都姑苏。越军缴获了大批物资,取得了这场袭击战的胜利。

夫差在黄池正与晋定公争做霸主,听说越军攻下姑苏,太子被俘,恐怕影响霸业,就一连杀掉七个来报告情况的人,封锁这一不利消息,并用武力威胁晋国让步,勉强做了霸主。随后夫差就急忙回军。在回国耳朵途中,吴军连连听到太子被杀、国都被围等一系列失利的消息,军士完全丧失了斗志。夫差感到现在回国立即反击越国没有必胜的把握,就在途中派伯嚭向越求和。勾践和范畴估计自己的力量还不能马上把吴国消灭,于是同意议和,撤兵回国了。

夫差回到吴国,本想马上报复越国,但是吴国由于连年战争,生产遭到破坏,经济消耗很大,国内又闹灾荒,因此,他感到一时还没有实力对越实施报复。于是他宣布“息民散兵”,企图恢复力量,待机再举。

文种见吴国开始致力于增强国内经济实力,便觉得越国应抓住有利那个时机及时完成灭吴大业们如果等到吴国经济实力得到恢复,那么战胜吴国将更加困难。于是文种向勾践建议,应抓紧目前吴军疲惫,国内防务松弛的机会再次攻吴。勾践采纳了他的建议,于公元前473年乘吴国大旱,仓廪空虚之时,准备大举攻吴。

战前,勾践征求并采纳了群臣关于明赏罚、备战具、严军纪、演士卒等建议,做了充分的临战准备。为了争取人民的支持,他以为果复仇为号召,鼓励出征者奋力作战,留乡者专心生产,并规定独子及体弱u病者免服兵役,兄弟二人以上的留一人在家奉养父母。出师攻吴时,又宣布吴王夫差的罪状,号召吴国人民反对夫差。

这年三月,越军进军到笠泽(苏州南面,与吴淞江平行的一条江)。吴国也发兵迎击,两军夹江对峙。越国把军队分为左右两翼,勾践亲率六千精兵为中军。黄昏时,勾践命左右二军分别隐蔽在江中;半夜时,二军鸣鼓呐喊,进行佯攻。夫差误为越军两路渡江进攻,连夜分兵两翼迎战,勾践率主力偃旗息鼓,潜行渡江,出其不意地从吴军两路中间的薄弱部位展开进攻。吴军大败。越军乘胜猛追,再战于没(今苏州南),三站于郊(今苏州郊区)。越军三战三捷,占领了所到之地,使吴国军事力量土崩瓦解,改变了吴强越弱的形式。

吴军笠泽战败后,退而固守姑苏。姑苏城坚,越军一时未能攻下。勾践才去长期围困战略,使吴军在二年后终于势穷力竭。这时,越军再次发起强攻,打进姑苏城。夫差率残部逃到姑苏台上,又被越军包围。他派人向勾践求和,但越国君臣灭吴之心已定。夫差在无望之中自杀而死。越国终于取得了吴、越之战的最后胜利。

越国作为一个较弱小的国家,能战胜实力强大的吴国,首先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越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改革政治,争取了民众的支持。勾践在会稽战败后,指定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同时,勾践以复仇雪耻为号召,激发民众积极参与灭吴战争,这正顺应了越国人民要求摆脱处于吴国臣属地位的愿望,因而获得了越国人民的支持。其次,在战略上,面对强敌,越国能够避其锋芒,制定以退为进、休养生息的政策,以保存自己的实力,增强国力,为最终战胜强敌作好充分的准备;同时,针对吴国君臣的弱点,采取“利而诱之”、“强而避之”、“亲而离之”等策略,使吴王夫差妄自尊大,放松警惕,穷兵默武,削弱了自己的实力。最后,越国在袭击吴国条件成熟时,才去了乘虚捣袭的作战方针,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给吴军以致命的打击,最终战胜了吴军,取得了灭吴之战的胜利。

从越军最站战胜、消灭吴国的全过程中可见,越国用以战胜敌国的许多政策都与《孙子兵法•始计篇》所述的思想相符合,因此,我们说越灭吴之战,正式孙子军事思想合理性与正确性的极好佐证

【作者申明:本文为叶仲录原创,任何人员和机构不得以任何方式进行转帖、分享、流转和使用,否则均被视为侵权。】。

叶仲录简历:

叶仲录,男,1947年出生于陕西,2002年定居深圳。中国核工业技校讲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新媒体制作任。目前出版的主要著作:《都市 爱情密码》城市青春诗歌集,花城出版社出版;《都市打工妹日记》都市女性小说,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老师,您好!》青春校园成长诗歌集,海天出版社出版。《监理工程师》长篇悬疑小说,中国文史出版社。联系方式:646650918@qq.com(同时为微信号)

 叶仲录《孙子》注释及典型战例分析,第;七章:

  《孙子兵法之二》 二、 作 战 篇

【原 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①,驰车千驷②,革车千乘③,带甲④十万,千里馈粮○5,则内外⑥之费,宾客之用⑦,胶漆之材⑧,车甲之奉⑨,日费千金○10,然后十万之师举○11矣。

其用战也贵胜○12,久则钝兵挫○13锐,攻城则力屈○14,久暴师则国用不足○15。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16,则诸侯乘其弊而起○17,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18。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19。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20。故不尽知○21用兵之害○22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23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24,粮不三载○25;取用于国○26,因粮于故○27,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28,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29,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30。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31。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33,破车罢马○34,甲胄矢弩○35,戟楯蔽橹○36,丘牛大车○37,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38。食敌一钟○39,当吾二十钟;芑秆一石○40,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41;取敌之利者,货也○42。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43,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44,车杂而乘之○45,卒善而养之○46,是谓胜敌而益强○47。

故兵贵胜○48,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49,生民之司命○50,国家安危之主也○51。


【注 释】

①用兵之法:法,规律、法则。 ②驰车千驷:战车千辆。驰,奔、驱的意思,驰车即快轻便的战车;驷、原指一车套四马,这里作量词,千驷即千辆战车。 ③革车千乘:用于运载粮草和军需物资的辎重车千辆。革车,用皮革缝制的蓬车,是古代重型兵车,主要用于运载粮秣、军械等军需物资。乘,辆。 ④带甲:穿戴盔甲的士兵,此处泛指军队。 ⑤千里馈粮:馈,馈送、供应。意为跋涉千里辗转运动粮食。 ⑥内外:内,指后方;外,指军队所在地,即前方。 ⑦宾客之用:指与各诸侯国使节往来耳朵费用。 ⑧胶漆之材:通常制作和维修弓矢等军用器械的物资材料。 ⑨车甲之奉:泛指武器装备的保养、补充开销。车架,车辆、盔甲。奉,同“俸”,指费用。 ○10日费千金:每天都要花费大量财力。金,古代计算货币的单位,一金为一镒(二十两或二十四两),千金即千镒,泛指开支巨大。 ○11举:出动。 ○12其用战也胜:胜,取胜,这里作速胜解。意谓在战争耗费巨大的情况下用兵打仗,就要求做到速决速胜。 ○13久则钝兵挫锐:言用兵旷日持久就会造成军队疲惫,锐气挫伤。钝,疲惫、困乏的意思。挫,挫伤。锐,锐气。 ○14力屈:力量耗尽。屈,竭尽、穷尽。 ○15久暴则国用不足:长久陈师于外就会给国家经济造成困难。暴,同“爆”(pu铺),露在日光下,中文指在外作战。国用,国家的开支。○16屈力殚货:殚枯竭。货,财货,此处指经济。此言力量耗尽经济枯竭。 ○17诸侯乘其弊而起:其它诸侯国便会利用这种危机前来进攻。弊,疲困,此处作危机解。 ○18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意谓即便有智慧超群的人,也将无法挽回既成的败局。后,后事,此处指败局。 ○19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拙,笨拙,不巧。速,迅速取胜。巧,工巧,巧妙。此句言用兵打仗宁肯指挥笨拙而求速胜,而没见过未求指挥巧妙而使战争长期拖延的。 ○20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长期用兵而有利国家的情况,从未曾有过。 ○21不尽知:不完全了解。 ○22害:危害,害处。 ○23利:利益,好处。 ○24役不再籍:役,兵役。籍,本义为名册,此处用作动词,即登记、征集。再,二次。意即不二次从国内征集兵员。 ○25粮不三载:三。多次。载,运送。即不多次从本国运送军粮。 ○26取用于国:指武器装备等从国内取用。 ○27因粮于敌:因,依靠、凭籍。粮草给养依靠在敌国就地解决。 ○28国之贫于师者远输:之,虚词,无实义。师,指军队。远输,远道运输。此句意为国家之所以因用兵而导致贫困,是由于军粮的远道运输。 ○29近于师者贵卖:近,临近。贵卖,指物价飞涨。意为临近军队驻扎点地区的物价会飞涨。 ○30急于兵役:急,在这里有加重之意。丘役,军赋,古代按丘为单位征集军赋,一丘为一百二十八家。 ○31中原内虚于家:中原,此处指国中。此句意为国内百姓之家因远道运输而变得贫困、空虚。 ○32去:耗去、损失。 ○33公家之费:公家,国家。费,费用,开销。 ○34破车罢马:罢,同“疲”。罢马,疲惫不堪的马匹。 ○35甲胄矢驽:甲,护身铠甲。胄,头盔。矢,箭。驽,弩机,一种依靠机械力量射箭的弓。 ○36戟楯蔽橹:戟,古代戈、矛功能合一的兵器。楯,同“盾”,盾牌,用于作战时防身。蔽橹,用于攻城的大盾牌。甲胄矢驽、戟楯蔽橹,是对当时攻防兵器与装备的泛指。 ○37丘牛大车:丘牛,从丘役中征集来的牛。大车,指载运锱重的牛车。 ○38智将务食于地:智将,明智的将领。 ○39钟:古代的容量单位,每钟六十四斗。 ○40忌秆一石:忌秆,泛指马、牛等牲畜的饲料。石,古代的容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 ○41杀敌者,怒也:怒,激励士气。言军队英勇杀敌,关键在于激励部队的士气。 ○42取敌之利者,货也:利,财物。货,财货,此处指财货奖赏的意思。句意为若要使军队勇于夺取敌人的财物,就要先依靠财物奖赏。 ○43已上:已,同“以”,“已上”,即“以上”。 ○44更其旌旗:更,更换。此句意为在缴获的敌方车辆上更换上我军的旗帜。 ○45车杂而乘之:杂,掺杂、混合。乘,驾、使用。意为将缴获的敌方战车和我方车辆掺杂在一起,用于作战。 ○46卒善而养之:卒,俘虏、降卒。言优待被俘的敌军士兵,使之为己所用。 ○47是谓胜敌而益强:这就是说在战胜敌人的同时使自己更加强大。 ○48贵:重在,贵在。 ○49知兵之将:知,认识,了解。指深刻理解用兵之法的优秀将帅。 ○50生民之司命:生民,泛指一般民众。司命,星名,传说主宰生死,此处引申为命运的主宰。 ○51国家安危之主:国家安危存亡的主宰者。主,主宰之意。


【译 文】

孙子说:凡兴师打仗的通常规律是,要动用轻型战车千辆,军队十万,同时还要越境千里运送军粮。前方后方的经费,款待列国使节的费用,维修器材的消耗,车辆兵甲的开销,每天能耗资巨大,然后十万大军才能出动。

用这样大规模的军队作战,就要求速胜。旷日持久就会使军队疲惫,锐气受挫。攻打城池,会使得兵力耗竭;军队长期在外作战,会使国家财力不继。如果军队疲惫、锐气挫伤、实力耗尽、国家经济枯竭,那么诸侯列国就会乘此危机发兵进攻,那时候即使有足智多谋的人,也无法挽回危局了。所以,在军事上,只听说过指挥虽挫但求速胜的情况,而没有见过为讲究指挥工巧而追求旷日持久的现象。战事久拖不决而对国家有利的情形,从来不曾有过。所以不完全了解用兵弊端的人,也就无法真正理解用兵的益处。

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兵员不再次征集,粮草不多回运送。武器装备由国内提供,粮草给养在敌国补充,这样,军队的粮草供给就充足了。

国家之所以因用兵而导致贫困,就是由于远道运输。军队远征,远道运输,就会使百姓陷于贫困,临近驻军的地区物价必定飞涨,物价飞涨,就会使得百姓之家资财枯竭。财产枯竭就必然导致加重赋役。力量耗尽,财富枯竭,国内便家家内虚。百姓的财产将会耗去十分之七,国家的财产,也会由于车辆的损坏,马匹的疲敝,盔甲、箭弩、戟盾、大橹的制作和补充以及丘牛大车的征调,而消耗掉十分之六。

所以,明智的将帅总是务求在敌国解决粮草的供给回题。消耗敌国的一钟粮食,等同于从本国运送二十钟。消耗敌国的一石草料,相当于从本国运送二十石。

要使军队英勇杀敌,就应激发士兵同仇敌的士气;要想夺取敌人的军需物资,就必须借助于物资奖励。所以,在车站中,凡是缴获战车十辆以上的,就必须借助于物资奖励。所以,在车战中,凡是缴获战车十辆以上的,就奖赏最先夺得战车的人,并且换上我军的旗帜,混合编入自己的战车行列。对于敌俘,要优待和保证供给。这就是说愈是战胜敌人,自己也就愈是强大。

因此,用兵打仗贵在速战速决,而不宜旷日持久。

懂得用兵之道的将帅,是民众生死的掌握者,是国家安危存亡的主宰。

【战 例】

北魏与大夏统万城之战,发生于我国历史上东晋十六国时期。当时,我国南方为东晋政权统治,而北方则出现了众多的由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以及汉族建立的独立割据政权。北魏与大夏便是这些众多的割据政权中的两个少数民族政权。在这些割据政权中,北威由于能够接受汉族的先进技术与文化,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因而逐渐强大起来。北魏在将自己的势力向南方发展、推进的同时,也开始着手统一北方。发生于公元427年的北魏与大夏国统万城之战就是北魏为统一北方而发动的。在这次战争中,鲜卑族北魏主拓跋焘(音稻)对于孙子“兵贵胜,不贵久”的作战思想有较深刻地理解,面对所要攻打的统万城,作战指挥果断灵活,避免了陷入旷日持久、进退两难的境地,较好地完成了这次攻坚战,推动了北方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进程。

大夏国建立于公元407年。当时,北方已有南燕、后燕、北燕、北凉、北魏、后秦等独立的割据政权。夏主赫连勃勃是匈奴族人,在建夏之前,曾经投奔后秦的高平公破多罗没弈于(鲜卑族),谋得后秦骁骑将军的官职,并被没弈于招为女婿。后来,赫连勃勃以在高平打猎为由,阴谋袭杀了岳父,将其领地及手下并为自己的势力,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大夏国。赫连勃勃建国后,没有将高平作为自己的根据地,而是以流动袭击的办法蚕食后秦疆土,不断扩大了自己的统治范围。不久,东晋刘裕灭了后秦,赫连勃勃趁势占领了后秦岭北镇戍郡,夺取了长安,在较强的军事力量支持下,其统治得到了巩固与发展,成为北魏的劲敌,阻碍着北魏对西北地区的统一。

赫连勃勃在其统治得到巩固,疆土逐渐扩大的基础上,决定将其国都定在统万城(在今内蒙古乌审旗南白城子)。公元413年,赫连勃勃征发岭北胡汉各族人民十万人筑都统万城。他驱使人们用蒸熟的土筑城,筑城后他用铁锥刺土,如果刺进一寸,就杀掉筑城的人。在他的暴力与高压下,统万城筑城后非常坚固,其“城高十仞,基厚三十步,上广十步,宫墙五仞,其坚可以砺(磨)刀斧”。赫连勃勃妄图以此坚城抵御外族侵略,延续其残暴的统治。

北魏政权由鲜卑族拓跋氏建立于公元386年,那时,后燕是当时黄河流域最强大的国家,北魏则处于后燕势力的包围之中,北魏通过与后燕的多次艰苦作战,削弱了后燕的势力,使自己逐渐强大起来。北魏统治者注意军事与生产双管齐下,稳定其统治范围内的农业经济,吸取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产知识,重用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因而发展成为一个较强大的政权。公元396年,北魏攻占了后燕重镇晋阳、常山、信都、中山,给后燕以近乎毁灭性的打击。不久,后燕灭亡,北魏开始进一步实施其统一北方的计划。公元428年八月,夏主赫连勃勃病死,诸子争位,互相攻战。次年,赫连昌争取到王位继承权,但大夏内部矛盾更为尖锐,北魏便乘此机会发动了灭夏之战。

公元426年九月,北魏主拓跋焘命大将奚斤率兵五万,攻夏之蒲坂(今山西永济西),进袭关中、长安(今陕西西安);自己亲率骑兵两万出平城(魏都,今山西大同市),渡黄河袭击统万城。夏主赫连昌率军迎击,战败退回城内固守。魏军分兵四掠,驱牛马十余万,掳夏居民万余而归,进行了一次试探性的战略进攻。

北魏政权由鲜卑族拓跋氏建立于公元386年,那时,后燕是当时黄河流域最强大的国家,北魏则处于后燕势力的包围之中,北魏通过与后燕的多次艰苦作战,削弱了后燕的势力,使自己逐渐强大起来。北魏统治者注意军事与生产双管齐下,稳定其统治范围内的农业经济,吸取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产知识,重用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因而发展成为一个较强大的政权。公元396年,北魏攻占了后燕重镇晋阳、常山、信都、中山,给后燕以近乎毁灭性的打击。不久,后燕灭亡,北魏开始进一步实施其统一北方的计划。公元428年八月,夏主赫连勃勃病死,诸子争位,互相攻战。次年,赫连昌争取到王位继承权,但大夏内部矛盾更为尖锐,北魏便乘此机会发动了灭夏之战。

公元426年九月,北魏主拓跋焘命大将奚斤率兵五万,攻夏之蒲坂(今山西永济西),进袭关中、长安(今陕西西安);自己亲率骑兵两万出平城(魏都,今山西大同市),渡黄河袭击统万城。夏主赫连昌率军迎击,战败退回城内固守。魏军分兵四掠,驱牛马十余万,掳夏居民万余而归,进行了一次试探性的战略进攻。

这年十二月,魏军南路奚斤率军夺取了长安。次年正月,赫连昌派其弟赫连定领兵二万南下,企图夺回长安,恢复关中。两军相持在长安附近。魏主拓跋焘乘夏军兵力被牵制在关中的有利时机,决定动用十万大军再次袭击统万城。5月,拓跋焘率军西进,以三万骑兵为前驱,三万步兵为后继,三万步兵运送攻城器具。北魏军从君子津渡过黄河,至拔邻山(今内蒙杭锦旗境内)筑城休整。原附属于夏的今内蒙南部与陕北地区各游牧民族首领纷纷降于北魏。这时,北魏主拓跋焘改变步、骑兵齐进的原进军计划,决定率轻骑三万以最快速度直抵统万城,然后诱敌出战,将敌人消灭。对这一决定,拓跋焘部下有所不解,他们认为统万城坚固,敌军必定固守城内,三万骑兵先驱到达不足以攻破坚城,最好还是等步兵到达后,带上攻城战具,再行攻打。拓跋焘解释说:“用兵攻城,在军事上是下策,是不得已才用的。现在若等步兵、攻具齐备,再去攻城,敌军见我势众,必然据城固守,不敢出战,我军攻城不下,旷日持久,食尽兵疲,外无所掠,反而会形成进退两难之势。因此不如现在以轻骑决战,以争取速胜,还因为我军离家二千余里,又隔黄河,粮草运输困难。以现有的三万骑兵攻城虽不足,而决战则有余。”拓跋焘说服了部下,遂督军前进。

六月,魏军至统万城。拓跋焘将大部队隐蔽在城北山丘深谷中,以少数兵力至城下挑战。夏军坚守不与北魏军决战。这时,夏军一将领狄子玉前来投降魏军,并泄露夏军的作战意图,夏主赫连昌已派人调赫连定回援,赫连定认为统万城非常坚固,魏不可能一下攻克,因此他打算战败奚斤于长安后,再回援统万城,到时内外夹击北魏军,将魏军一举歼灭。因此,夏主赫连昌采取了固守待援的方针。

恰巧,此时魏军中有一犯罪的士兵出逃至夏军内,告诉夏军说:“魏军粮尽,辎重在后,步兵亦未到,宜速击之。”赫连昌听了此话,深信不疑。于是他亲率步骑三万出城迎战。拓跋焘见敌军出迎,喜不自禁。为诱夏军深入并助长其骄气,魏军向西北方向佯作退却。夏军出城追击北魏军。这时,天气突变,骤然刮起东南大风,飞沙满天,雨随风至,赫连昌之军利于顺风追击,便趁势猛攻魏军,形势对魏军很不利。但拓跋焘坚定地指挥作战。他除派兵正面迎击敌军外,又将骑兵分为左右两队,绕道截断夏军后路,从背后顺风向夏军反突击,将不利变为有利。激战中,拓跋焘身先士卒,虽身中飞箭,仍带伤奋勇杀敌。在魏军的前后夹击、拼死力战下,夏军被杀一万余人,赫连昌来不及回城,率残部逃往上邽(今甘肃天水市)。北魏军乘胜攻下统万城。赫连定却没能攻下长安,他听说统万城失守,也退逃至上邽。北魏军取得了统万城之战的最后胜利。

不久,北魏军进军上邽,夏国灭亡。

在北魏与大夏的统万城之战中,我们不难看到在古代不仅仅是汉族的军事统帅将孙子的军事思想作为指挥作战、克敌制胜的指导,而且,受到汉民族文化影响的少数民族将领也对其十分推崇。我们从拓跋焘对于攻打坚城的弊端的认识中,从拓跋焘为尽量避免自己军队屯兵坚城而不下、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而作出的决策中,都能够清楚地看出这种情形。正是因为拓跋焘对于长途奔袭敌国的弊端有所认识,因此他采取了诱敌出城的策略,抓出了敌人援军未到的有利时机,以速战取得了这次战斗的胜利,既避免了攻坚战,又避免了受到敌军的内外夹击,可以说是运用孙子《作战篇》指导思想克敌制胜的成功范例。

反观夏军之失败,其主要原因固然是因为其本身奴隶制政权及其恐怖统治的不得人心,军事、经济实力弱于北魏,但仅就其军事统帅而言,赫连昌指挥作战的缺陷也是十分明显的。在北魏军第一次越过黄河袭击统万城之后,夏军仍没有注意加强黄河天险一带的战略防御,反而分散兵力去攻打长安,使北魏有了发动袭击统万城的间隙;在北魏军逼近统万城之时,赫连昌没有认真分析出城速战之利弊,听信诳语,中了北魏军诱敌之计,临时改变以逸待劳、固守待援的作战计划,出城轻率迎战,结果造成兵败城破、丧师灭国的遗恨。其教训是值得后代兵家深思。

【作者申明:本文为叶仲录原创,任何人员和机构不得以任何方式进行转帖、分享、流转和使用,否则均被视为侵权。】

叶仲录简历:

叶仲录,男,1947年出生于陕西,2002年定居深圳。中国核工业技校讲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新媒体制作人。目前出版的主要著作:《都市 爱情密码》城市青春诗歌集,花城出版社出版;《都市打工妹日记》都市女性小说,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老师,您好!》青春校园成长诗歌集,海天出版社出版。《监理工程师》长篇悬疑小说,中国文史出版社。联系方式:646650918@qq.com(同时为微信号)

 叶仲录《孙子》注释及典型战例分析,第;八章:

  《孙子兵法之三》

三、 谋 攻 篇

【原 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①;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②。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③;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④。

故上兵伐谋⑤,其次伐交⑥,其次伐兵气,其下攻城。攻城之法⑧,为不得已⑨。修橹轒辒○10,具器械○11,三月而后戒,距闉○12,又三月而后已○13。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14,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15,此攻○16之灾也。

坆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17,拔人之城而非攻也○18,毁人之国而非久也○19,必以全争于天下○20,故兵不顿而利可全○21,此谋攻之法也○22。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23,五则攻之,倍则分之○24,敌则能战之○25,少则能逃之○26,不若则能避之○27。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28。

夫将者,国之辅也○29,辅周则国必强○30,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32: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为谓之进○33,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34。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35,则军士惑矣○36。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37,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38。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39;上下同欲者胜○40;以虞待不虞者胜○41;将能而君不御者胜○42。此五者,知胜之道也○43。

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44;不知彼而知已,一胜一负○45;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注 释】

①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完整。国,春秋时,主要指都城,或者还包括外城及周围的地区。破,攻破,击破。此句言以实力为后盾,迫使地方城邑完整地降服为上策,而通过战争交锋,攻破地方城邑则稍差一些。 ②军、旅、卒、伍:春秋时军队编制单位。12500人为军,500人为旅,100人为卒,5人为伍。 ③非善之善者也:不是好中最好的。 ④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屈,屈服、降服。此句说不战而使敌人屈服,才能说是高明中最高明的。 ⑤上兵伐谋:上兵,下乘用兵之法。伐,进攻、攻打。谋,谋略。伐谋,以谋略攻敌赢得胜利。此句意为:用兵的最高境界是用谋略战胜敌人。 ⑥其次伐交:交,交合,此处指外交。伐交,即进行外交斗争以争取主动。当时的外交斗争,主要表现为运用外交手段瓦解敌国的联盟,扩大、巩固自己的盟国,孤立敌人,迫使其屈服。 ○7伐兵:通过军队间交锋一决胜负。兵,军队。 ⑧攻城之法:法,办法,做法。 ⑨为不得已:言实出无奈为之。 ○10修橹轒辒:制造大盾和攻城的四轮大车。修作、建造。橹,藤革等材料制成的大盾牌。轒辒,攻城用的四轮大车,用桃木制成,外蒙生牛皮,可以容纳兵士十余人。 ○11具器械:具,准备。意为准备共械用的各种器械。 ○12距闉(yin):距,通“具”,准备;闉,通“堙”(yin),土山。为攻城作准备而堆积的土山。 ○13又三月而后已:已、完成、竣工之意。 ○14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胜,克制、制服。忿,忿懑、恼怒。蚁附之,指驱使士兵象蚂蚁一般爬梯攻城。 ○15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士。士卒,杀士三分之一,即使三分之一的士卒被杀。拔,攻占城邑或军事据点。 ○16攻:此处指攻城。 ○17屈人之兵而非战:言不采用直接交战的办法而迫使敌人屈服。 ○18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意为夺取敌人的城池而不靠硬攻的办法。 ○19毁人之国而非久也:非久,不是旷日持久。指灭亡敌人之国毋需旷日持久。 ○20必以全争于天下:全,即上言“全国”、“全军”、“全旅”、“全卒”、“全伍”之“全”。此句意为一定要根据全胜的战略争胜于天下。 ○21故兵不顿而利可全:顿,同“钝”,指疲惫、挫折。利,利益。全,保全、万全。 ○22此谋攻之法也:这就是以谋略胜敌的最高标准。法,标准、准则。 ○23十则围之:兵力十倍于敌就包围敌人。 ○24倍则分之:倍,加倍。分,分散。有一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设法分散敌人,造成局部上的更大优势。 ○25敌则能战之:敌,指兵力相等,势均力敌。能,乃、则的意思。此处与则何用,以加重语气。此句言如果敌我力量相当,则当敢于抗击、对峙。 ○26少则能逃之:少,兵力少。逃,逃跑躲避。 ○27不若则能避之:不若,不如,指实际力量不如敌人。 ○28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小敌,弱小的军队。之,助词。坚,坚定,强硬,此处指固守硬拼。打的,强大的敌军。擒,捉拿,此处指俘虏。弱小的部队坚持硬拼,就会被强大的敌人所俘虏。 ○29国之辅也:国,指国君。辅,原意为辅木,这里引申为辅助、助手。 ○30辅周则国必强:言辅助周密、相依无间国家就强盛。周,周密。 ○31辅隙则国必弱:辅助有缺陷则国家必弱。隙,缝隙,此处指有缺陷、不周全。 ○32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君,国君。患,危害。意为国君危害军队行动的情况有三个方面。 ○33谓之进:谓,使的意思,即“使(命令)之进。” ○34是谓縻军:这叫做束缚军队。縻,束缚,羁縻。 ○35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不了解军事而干预军队的政令。三军:泛指军队。春秋时一些大的诸侯国设三军,有的为上、中、下三军,有的为左、中、右三军。同,此处是参与、干预的意思。政、政务,这里专指军队的行政事务。 ○36军士惑矣:军士,指军队的吏卒。惑,迷惑、困惑, ○37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不知军队行动的权变灵活性质,而直接干预军队的指挥。权,权变,机动。任,指挥、统率。 ○38是谓乱军引胜:乱军,扰乱军队。引,失去之意。此言自乱军队,失去了胜机。 ○39识众寡之用者胜:能善于根据双方兵力对比情况而采取正确战法,就能取胜。众寡,指兵力多少。 ○40上下同欲者胜:上下同心协力的能够获胜。同欲,意愿一致,指齐心协力。 ○41以虞待不虞者胜:自己有准备对付没有准备之敌则能得胜。虞,有准备。 ○42将能而君不御者胜:将帅有才能而国君不加掣肘的能够获胜。能,有才能。御,愿意为驾御,这里指牵制、制约。 ○43知胜之道也:认识、把握胜利的规律。道,规律、方法。○44殆:危险、失败。殆(dai)。○45一胜一负:即胜负各半,指没有必胜的把握。

【译 文】

孙子说:一般的战争指导法则是:使敌人举国降服为上策,而击破敌国就略逊一筹;使敌人全军完整地降服为上策,而击溃敌人的军队就略逊一筹;使敌人全旅完整地降服为上策,而打垮敌人的旅就略逊一筹;使敌人全卒完整地降服是上策,而用武力打垮它就次一筹;使敌人全伍降服是上策,用武力击溃它就次一等。因此,百战百胜,并不就是高明中最高明的;不经交战而能使敌人屈服,这才算是最高明的。

所以,用兵的上策是用谋略战胜敌人,其次是挫败敌人的外交联盟, 再次就是直接与敌人交战,击败敌人的军队,下策就是攻打敌人的城池。选择攻城的做法实在于不得已。制造攻城的大盾和四轮大车,准备攻城的器械,费时数个月才能完成而构筑用于攻城的土山,又要花费几个月才能完工。如果主将难以克制愤怒与焦躁的情绪而被迫驱使士卒像蚂蚁一样去爬梯攻城,结果士卒损失了三分之一,而城池却未能攻克,这就是攻城带来的灾难。

所以,善于用兵的人,使敌人屈服而不是靠交战,攻占敌人的城池而不是靠强攻,毁灭敌人的国家而不尺靠久战。一定要用全胜的战略争胜于天下,这样既不使自己的军队疲惫受挫,又能取得圆满的、全面的胜利。这就是以谋略胜敌的标准。

因此,用兵的原则是,拥有十倍于敌的兵力就包围敌人,拥有五倍于敌的兵力就进攻敌人,拥有两倍于敌的兵力就设法分散敌人,兵力与敌相等就要努力抗击敌人,兵力少于敌人就要退却,兵力弱于敌人就要避免决战。所以,弱小的军队如果一直坚守硬拼,就势必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

将帅是国君的助手,辅助周密,国家就一定强盛,辅助有缺陷,国家就一定衰弱。

国君危害军事行动的情况有三种;不了解军队不能呢个前进而硬使军队前进,不了解军队不能后退而硬使军队后退,这叫做束缚军队;不了解军队的内部事务,而去干预军队的行政,就会使得将士迷惑;不懂得军事上的权宜机变,而去干涉军队的指挥,就会使得将士产生疑虑。军队既迷惑又心存疑虑,那么诸侯列国乘机进犯的灾难也就随之降临了。这叫做自乱其军,自取覆亡。

预知胜利的情况有五种:知道可以打或不可以打的,能够胜利;了解多兵和少兵的不同用法的,能够胜利;全军上下意愿一致的,能够胜利;将帅有才能而国君不加掣肘的,能够胜利。凡此五条,就是预知胜利的方法。

所以说: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有任何危险;虽不了解敌人,但是了解自己,那么有时会胜利,有时会失败;既布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那么每次用兵都会有危险。

【战 例】

晋楚城濮之战

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是春秋时期晋、楚二个诸侯国争霸中原的一次战争。在这场战争之初,楚国的实力强于晋国,而且楚国有许多盟国,声势浩大。城濮之战以楚国出兵攻宋,宋成公派人来晋求救为引子展开。但宋国并不靠近晋国,远道救宋,必须经过楚国的盟国曹、卫,形势于晋不利。可是,晋军制订了正确的战略战术,运用谋略争取了齐、秦二个大国的援助,取得了“伐交”、“伐谋”方面的优势,最终击败了楚军,争得了中原霸主的地位。城濮之战中晋军的胜利,是《孙子兵法•谋攻篇》中“战胜策”的印证,晋军的取胜,不胜在实力,而胜在谋略。

春秋时期,地处江汉之间的楚国日益强盛,它控制了西南和东面的许多小国和部落。在楚文王时期,楚国开始北上向黄河流域发展,攻占了申(今河南南阳北)、息(今河南息县西南)、邓(今河南漯河市东南)等地,并使蔡国屈服。楚成王时期,齐国崛起,齐恒公称霸中原,楚国难以再向北扩张。齐恒公死后,齐国内乱,霸业衰落,这时楚国乘势向黄河流域扩展,控制了鲁、宋、郑、陈、蔡、许、曹、卫等小国。公元前638年,楚国在泓水之战中打败了宋囊公,开始向中原发展,期望成就霸业。

正当楚国图谋中原称霸之时,在今天的山西西南的晋国也逐渐强盛起来。公元前636年,流亡在外十九年的晋公子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国即为,称晋文公。晋文公即位后,实施一些改革出措施和外交活动,逐步具备了争夺中原霸权的强大实力。

早在晋文公即位的那年,周囊公遭到他兄弟叔带勾结狄人的攻击,王位被夺,文公及时抓住了这个尊王的好机会,平定了周室的内乱,护送周囊公回到洛邑。囊王以文公勤王有功,便赐以阳樊、温(今河南温县西)、原(今河南济源西北)等地。晋文公遂命赵衰为原大夫,狐溱为温大夫,经营这一对争霸中原有战略意义的地区。由于晋文公抓住了“尊王”这块招牌,在诸侯中的地位大为提高。晋国势力的迅速发展,引起了楚国的不安。楚国急于想阻止晋国的进一步向南发展,而晋国想要夺取中原霸权,就非同楚国较量不可。因此,晋、楚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起来。

公元前634年,鲁国因和莒、卫两国结盟,几次遭到齐国的进攻,便向楚国请求援助。而宋国因在泓水之战中被楚国击败,囊公受伤而死,不甘心对楚国屈服,看到晋文公即位后晋国实力日增,也就转而投靠晋国。楚国为了保持其中原的优势地位,便出兵攻打齐、宋,并借以制止晋国的向南扩展。晋国也正好利用这一机会,以救宋为名,出兵中原。这样,晋楚两国的军事交锋便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公元前633年冬,楚成王率领楚、郑、陈、蔡多国军队进攻宋国,围困宋都商丘;宋国的司马公孙固到晋国告急求援。于是文公和群臣商量是否出兵如何救宋。大夫先轸力劝晋文公出兵救宋,他认为,救宋既能够“取威定霸”,又报答了以前晋文公流亡到宋国时,宋军赠送车马的恩惠。但是宋国不靠近晋国,劳师远征救宋,必须经过楚国的盟国曹、卫;而且楚军实力强大,正面交锋也恐怕难以取胜。晋国的狐偃针对这一情况,建议晋文公先攻曹、卫两国,那时楚国必定移兵相救,那样宋之围便可解除。晋文公采纳了这一建议。尽管如此,晋国感到真这个的敌人是楚,要对付如此强大的敌人,必须进行较充分的准备。晋国按照大国的标准,扩充了军队,任命了一批比较优秀的贵族官吏出任军队的将领。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晋文公于公元前632年1月,将军队集中在晋国和卫国的边境上,借口当年曹共公侮辱过他,要求假道卫国进攻曹国,遭到卫国拒绝,晋文公迅速把军队调回,绕道从现河南汲县南黄河渡口渡河,出其不意地直捣卫境,先后攻占了五鹿及卫都楚丘,占领了整个卫地。晋军接着又向曹国发起了攻击,三月间,攻克了曹国都城陶丘(今山东定陶),俘虏了曹国国君曹共公。

晋军攻打曹、卫两国,但楚军却依然全力围攻宋都商丘,宋国又派门尹般向晋告急求救。晋文公开始感到左右为难了。不出兵救宋吧,宋国国力力不支,一定会降楚绝晋;出兵吧,自己兵力单薄,没有必胜的把握,何况直接与楚发生冲突,会背忘恩负义之名。(当初流亡路过楚国时,楚成王招待他非常周到,不仅留他住几个月,最后还派人护送他到秦国。)这时,先轸分析了楚与秦、齐两国的矛盾,建议让宋国表面上同晋国疏远,然后由宋国出面,送一份厚礼给齐、秦两国,由他们去请求楚军撤兵,晋国则把曹、卫本是结盟的,看到曹、卫的土地赠送给宋国一部分。楚国同曹、卫本是结盟的,看到曹、卫的土地为宋所占,必定会拒绝齐、秦的劝解。这样楚国就将触怒齐、秦,他们就会站在晋国一边,出兵与楚国作战。晋文公对此计十分赞赏,且马上施行。楚国果然上当中计,拒绝了秦、齐的调停。而齐、秦见楚国不听劝解,大为恼怒,便出兵助晋。齐、秦的加盟,使晋、楚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楚成王看到齐、秦与晋联合,形势不利,就令楚军从前线撤退到楚地申,以防秦军出武关袭击它的后方。同时命令戍守的谷邑的大夫申叔迅速撤离齐国,命令尹子玉将楚军主力撤出宋国。子玉对楚成王回避晋军很不满意,他对成王说:“你过去对晋侯那么好,他明明知道曹、卫是楚的盟国,与楚关系密切,而故意去攻打它,这是看不起你。”楚成王说:“晋侯在外流亡了十九年,遇到很多困难,而最后终于能够回国取得君位,他尝尽艰难,充分了解民情,这是上帝给他的机会,我们是打不赢他的。”但是子玉却骄傲自负,听不进楚成王的劝告,仍要求楚王允许他与晋军决战,并请求增加兵力。楚成王勉强同意了他的请求,但不肯给他多增加兵力,只派了少量兵力去增援他。于是,子玉以元帅身份向陈、蔡、许、郑四路诸侯发出命令,相约共同起兵。他的儿子也带了六百家兵相随。子玉自率中军,以陈、蔡二路兵将为右军,许、郑二路兵将为左军,风驰雨聚,直向晋军扑去。

子玉逼近晋军后,为了寻求决战的借口,派使者宛春故意向晋军提出了一个“休战”的条件:晋军必须撤出曹、卫,让曹、卫复国,楚军则解除对宋都的围困,从宋国撤军。中军元帅先轸提出一个将计就计的对策,以曹、卫与楚国绝交为前提,私下答应让曹、卫复国;同时,扣押楚国的使者,以激怒子玉来战。晋文公采纳了他的计策。子玉得知曹、卫判己,使者又被扣,便恼羞成怒,倚仗着楚国的优势兵力,贸然带兵扑向晋军寻求决战。

晋文公见楚军来势凶猛,就命令晋军后撤,以避开它的锋芒。有些将领不理解文公的意图,问文公:“我以前在楚的时候曾对楚王说过,如果晋楚万一发生了战争,我一定退避三舍。我是遵守诺言的。”实际上,晋军的“退避三舍”,是晋文公图谋战胜楚国的重要方略。晋军“退避三舍”(九十里)后,推倒了卫国的城濮,这里距离晋国比较近,后勤补给、供应方便,又便于齐、秦、宋各国军队会合;在客观上,“退避三舍”也能起到麻痹楚国、争取舆论同情、诱敌深入、激发晋军士气等多重作用,将晋军的不利因素变为了有利因素,为夺取决战奠定了基础。

晋军退到城濮停了下来。这时,齐、秦、宋各国的军队也陆续到达城濮和晋军会师。晋文公检阅了军队,认为可以与楚军决战。这时,楚军追了九十里也到达城濮,选择了有利的地形扎下营,随后就派使者向晋文公挑战。晋文公很有礼貌地拍了晋使回复子玉说:“晋侯只因不敢忘记楚王的恩惠,所以退避到这里,既然这样仍得不到大夫(指子玉)的谅解,那也只好决战一场了。”于是双方约定了开战的时间。

公元前632年4月4日,晋楚两军决战开始。晋军针对楚军中军强大,左右翼军薄弱的部署特点,和楚军统帅子玉骄傲轻敌、不谙虚实的弱点,发起了有针对性的攻击。晋下军佐将胥臣把驾车的马蒙上虎皮,出其不意地首先向楚军中战斗力最差的右军——陈、蔡军进攻,陈、蔡遭到这一突然而奇异的进攻,惊慌失措,弃阵逃跑,楚右翼就这样迅速崩溃了。

晋军同时也把进攻的矛头指向楚左军。晋上军主将狐毛在指挥车上故意竖起两面镶有彩带的大旗,非常醒目,远远就可望见。狐毛和许、郑联军一接触,就故意败下阵来。在逃跑时,在车的时候拖了很多树枝,树枝刮起的尘土,遮天蔽日,给在高处观阵的子玉造成了错觉,以为晋军溃不成军了,于是急令左翼部队奋勇追杀。晋中军元帅先轸等见楚军已被诱至,便指挥中军横击楚军,晋上军主将狐毛回军夹击左右两翼军都已失败,急忙下令收兵,才保住中军,退出战场。城濮之战最终以晋胜楚败而告终。

晋在城濮之战的胜利,首先在于晋国君、臣能够准确分析交战之初的客观形势及利弊,制定出了先胜弱敌、避免过早与楚正面交锋、争取齐、秦二国支持的谋略。随后,在决战之时,晋军敢于先退一步,避开楚军的锋芒,以争取政治、军事上的主动,灵活地选择主攻方向,先攻敌人的薄弱环节,各个击破,因而获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纵观城濮之战的整个过程,我们不能不得出这样的结论:克敌制胜的上策在于以谋略战胜敌人。

烛之武退秦师

公元前630年,晋国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战胜楚国之后,已在诸侯中赢得了霸主地位。这一年,晋文公因记得郑国在城濮之战曾加盟楚国,出兵参战与他为敌的新仇,加之他曾在流亡时期经过郑国而没受到郑君的礼遇的旧恨,于是极为恼怒,联合了秦穆公进攻郑国。

郑国是一个小国,在秦、晋两个大国的军队兵临城下的危急时刻,郑国国君郑文公连夜召集文武百官商量对策。文官武将们一致认为,以郑国的实力,是不足以抵抗秦、晋两国军队的联合进攻的,最好的方法是派出使者,从秦晋二国的关系上做文章,晓之以利弊,说服秦国退兵。这样,晋国便孤掌难鸣,自然可能会停止对郑国的进攻了。

郑文公采纳了这一退兵方略,决定派出富有外交经验,善于辞令的大臣烛之武前去说服秦国退兵。

当时,秦国的军队驻扎在城东,晋军驻扎在城西。当夜,郑国守城的官兵用绳子系在烛之武的腰上,将他送下城后,直奔秦军营前,要求见秦穆公,便开门见山地对秦穆公说:“秦、晋二国的军队包围了郑国,郑国知道他即将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秦国有好处的话,我就不用来见穆公您了。”接着,烛之武从晋、秦、郑三国的地理位置入手,分析灭郑对秦、晋之利弊。他接着说:“您知道,我们郑国在东,秦国在西,中间隔着晋国。郑国灭亡以后,秦国能越国晋国的国土来占领郑国吗?我们的疆土将只能被晋国占领。秦晋两国本来力量相当,势均力敌。如果晋国得到了郑国的土地,它的实力就会比现在更强大,对贵国只有百害而无一利,将来只会反受其害。况且,晋国的言而无信您难道忘了吗?当年晋惠公逃到梁国,请求穆公您的帮助,答应在事成之后以黄河以外的五座城作为酬谢。于是您帮助他回国做了国君,晋惠公回国后不仅赖掉了这些许诺,而且修筑城墙准备与秦对抗。现在晋国天天扩军备战,其野心根本不会有满足的时候。他们今天灭了郑国,往东面扩大了自己的疆土,难保明天不会向西边的秦国扩张。您如果肯解除对郑国的包围,我们郑国将于秦国结好。今后,贵国使者经过郑国的时候,我们一定尽主人之道,好好招待贵宾。这对你们有何危害呢?”

烛之武的一番话,讲得有理有据,利害分明,使秦穆公意识到灭郑确实是与己无利了。于是秦穆公答应立即撤兵,并且和郑国订立了盟约。秦国军队悄悄地班师回国了,还留下了杞子等三将军带领两千亲兵,帮助郑国守城。

晋文公见秦穆公不辞而别,非常气愤,无奈于孤掌难鸣,于是也偃旗息鼓,撤军回国了。

在《孙子兵法•谋攻篇》中,孙子提出夺取胜利的两种策略,一种是不战而胜的策略,即“不战而屈人之兵”;另一种是战胜略,即通过交战夺取胜利。《烛之武退秦师》就是不战而胜的战例。烛之武之所以能顺利地说服了秦穆公退兵,关键在于抓住了灭郑对秦、晋的利害关系。烛之武通过他的分析,让秦国看到了灭郑于秦不仅无利,而且有害;同时,烛之武在秦、晋关系上做文章,指出晋国言而无信,谋求霸权,贪得无厌,是不可合作、共事的,从而破坏了秦、晋的联盟。烛之武在论说灭郑之害时,始终从秦国的立场出发,处处为秦设想,以事实为依据,把秦、晋联合灭郑的害处分析得十分透彻,终于使得秦穆公撤兵回国。由于郑国在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成功地实施了“伐交”策略,因而取得了使秦、晋两国不战自退的效果,解除了灭国之危。

【作者申明:本文为叶仲录原创,任何人员和机构不得以任何方式进行转帖、分享、流转和使用,否则均被视为侵权。】

叶仲录简历:

叶仲录,男,1947年出生于陕西,2002年定居深圳。中国核工业技校讲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新媒体制作人。目前出版的主要著作:《都市 爱情密码》城市青春诗歌集,花城出版社出版;《都市打工妹日记》都市女性小说,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老师,您好!》青春校园成长诗歌集,海天出版社出版。《监理工程师》长篇悬疑小说,中国文史出版社。联系方式:646650918@qq.com(同时为微信号)

 

推荐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