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路上,县溪镇由北向西一日见闻

#扶贫达人在行动#

@字节跳动扶贫@山货上头条

时下,百花齐放,万物复苏,我们一行三人结伴骑行。

《恭城书院》坐落在县溪镇的罗蒙山下,这是一座有着近三百年历史的庭院式纯木结构的古老建筑,巍巍矗立,气势磅薄!我们拾级而上,作为土生土长的县溪人,都知道在这里曾为中国 的光辉历史里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34年12月12日中国工农红军途经通道时导召开了紧急会议,正因为有了这次的通道会议为后来的黎平会议和遵义会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道会议史称【通道转兵】。

现在为纪念红军长征的伟大胜利和转兵西进,在《恭城书院》左侧修建了一座规模庞大的《通道转兵纪念馆》每天吸引了大批游客到此,站在伟人的石雕像前缅怀伟人和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牺牲的先烈们。

下午,从县溪镇向北,我们沿着当年红军走过的路前往兵书阁村。

兵书阁村是一个少数民族的聚集地,全村百分之九十五的人口都是苗族。进入寨门就让人感觉到了这里极具民族感的气息。风雨桥、吊脚楼,摆放齐整的石板路,篱笆墙,幽深小径,翠竹环抱着村落。桃李尽相绽放,点缀在房前屋后,溪水潺潺,鸟儿叽喳,好一派国泰民安的盛世景象。据说当年红军路过此地时,勤劳善良的苗乡人民自高奋勇的为红军带路,送上过年时才舍得拿出来的油茶饭,年粑,还把自编的竹篓送给红军装东西。

如今,在党的英明领导下,在党的多项惠民惠农政策的引导下,苗乡儿女的生活环境已经有了很夯实的改变,村容村貌也有了质的飞越,基础设施在逐步的完善。

继续前行,我们来到了锅冲(兵书阁村的一个自然村)。锅冲~四面环山,坡高路陡,对比兵书阁村委会驻地,两地相距4公里,无论基础设施或村容村貌肉眼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整个村落一字排开座落在半山腰上,经了解,除了生活用电基于正常外,平时,特别是久旱无雨时,生活用水都困难,除了一条通往晒口电站的道路是水泥路外,其它的路出门都得看天气,生活出行都极其不便。特别是夏季,久雨盼晴,久旱盼雨。因为房屋大多是嵌山而建,就怕山体滑坡,道路冲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所以偌大个村庄,因为受地理位置和生存条件的限制,留在村里驻守的几乎都是老人。他们多盼能有一条锦绵不断的自来水能流进家里不管它春夏秋冬。多盼望雨天去田间地头耕作时的路面不再泥泞,夜间电闪雷鸣大雨滂沱时不再担惊受怕房前屋后再有山崩地裂,多希望儿女们常年在家安心劳作。

如今,中国大地正在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而奋勇推进,通道县也在为全县摆脱贫困攻难克坚,愿党的惠民惠农政策能普及到神州大地的每一个沟沟坎坎,也愿每一位还在脱贫路上筑梦前行的每个人用自己的勤劳和汗水浇铸出梦寐以求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