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中石化 03 :住房曾经是福利

住房曾经是福利

生活里有一种状态:今天和昨天看上去相似,今年和去年也过得大同小异。这样的情境容易让人相信我们现有的一切都是难以更改的。就好像炼油厂的人曾经以为进了工厂就会一直工作到退休,就好像曾经每一个炼厂的人都那样认真地等待着福利分房。现在的青年人无法想象房子曾经是作为福利分配的。而当年,我们也不会想到:有一天福利分房会成为一种在新世纪里永远消失的,成为历史的东西。

金陵石化炼油厂1958年建厂,由于那个时代建设的宗旨是:一切以生产为主。所以,老一代职工在生活上大多因陋就简,成立家庭的职工大部分没有像样的住房。

炼油厂的生活区与厂区只有一墙之隔。在工厂的生活区里,可以看见不远处装置里的高塔,工厂里的废水也穿过生活区流向污水处理厂。即使是在生活区,空气里也常常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化学品味道,这竟然是我小时候极喜欢的味道。早年,有的生活区还曾使用过工厂里的生产水,连饮用水都曾有过一股淡淡的化学品味道。

当年,整个工厂的生活区里没有几幢楼房。生活区里有一片叫“老三幢”的旧楼,三幢不高的小楼,四周被绿树掩映。别小瞧了这三幢不起眼的小楼。当年,只有厂一级的领导干部才能在此居住。这样有厨房、卫浴的套间曾经是普通职工想都不敢想的住所。那个年代,即使普通的员工有幸分到两居室、三居室的也多是两、三家人合住。

虽然两家、三家被安排在一套房子里,有的是鸡零狗碎的官司要打。可是,能有这样的住房条件的家庭还算是不错的。一些职工结婚后一时分不到房子,夫妻俩各自住在单身宿舍里。有的女工就在女工宿舍里哺喂她们“呱、呱”哭泣的孩子。还有一些职工在临时搭建的草房里安家。有时,厂里的救火车“呜、呜”响起,多半又是哪间草房失了火,常常一场大火会烧毁好几户人家的家当。

那个年代的工厂职工,能住在一间头顶上有瓦,四面有墙的房子里过日子,就算是幸福的家庭。我的一个儿时小伙伴,邀请我去她家里玩。她们全家栖居在员工宿舍楼梯的斜坡下面,只在斜坡下围上了两面挡板。整个家,开门就是一张床。床前还算宽敞,床尾大概只能够放下个脚了。而这也算一家人遮风挡雨的家。

我却有一个趣的人生开始:在猪年降生在“猪圈”里。

“猪圈”,是昔日炼厂人对我出生的那排青砖小瓦房有些戏谑,又有些亲昵的称呼。这排房子原本是炼厂的驻军准备修建成猪圈,养猪用的。可是,当这排四四方方的小瓦房盖好后,人们觉得用这样好的青砖瓦房用来养猪实在是暴殄天物,好多职工还住在草房里呢。于是,这排房子没有用来做猪圈,分配给了炼油厂一批没有房子的年轻人。当年,我怀着身孕的母亲就分到这样一间“猪圈”,就是这样的一间房子,也是一房难求呢。

“猪圈”与工厂紧挨着,一面围墙之内就是我母亲上班的地方,我长大一些,出了家门,就可以在工厂大门前等母亲下班。

“猪圈”只有六、七平米大,开了门,小小的一个家一览无余。清晨的阳光一早就照进这间东西朝向小屋,太阳落山前的最后一抹夕阳,也总会在西边的窗户里慢慢地消逝它最后一片光明……。在南京漫长的夏季里,这样薄墙轻瓦的小屋被太阳晒了一天,异常的闷热。夏日的夜晚,我们一家人总是在屋外乘凉到很晚,才回屋睡觉。回到这间小屋,一家人在那个花了九元钱,好不容易托人买到的小风扇的微风吹拂下,权且度过一个个燠热的夜晚。

1971年的猪年里,我就诞生在这样一间“猪圈”里。那一年,这一排“猪圈”里降生了好几个“猪宝宝”。他们长大后和我成为同一界的学友,后来很多人又和我一样成为炼油厂的员工。就是这么一间六、七平米的小屋,曾经挤下了我一家三口,又容纳了来南京和我们一起生活的祖父母。那时,家里有一张床,晚上搭起来,白天还得拆掉,否则真是让人没有立足之地了。我四岁时,爸爸从重庆调到炼厂,我们一家人团聚。不久,家里又分配到一间“猪圈”,父母和我的祖父母才算分房而居。

我将近六岁时,家里分到一套新房。虽然仍是一间平房,却分出一间里屋和一间外屋,外屋又隔出小半间来做厨房。我记得和母亲去看这间新房子时,我很高兴,蹦蹦跳跳地说:

“我们的房子有一间里屋了。”

就在这间分出里、外屋的房子里,小我将近七岁的妹妹出生了。家里老老少少六口人,这间房子还是显得很小。巧的是,离我们家不远住着一户人家,和我们家算是邻居,那家的户主是厂里房产科的领导,这位好心人看我们老少三代六口人住得窘迫,在他的帮助下,家里又分到了一间大平房。

新分的这套房有大小四个房间,外面还盖了一个厨房,这间宽敞的平房承载着我大半的童年记忆。在这套房子里,我们全家才算过上舒展的生活,每个人都可以有一些自己的空间。唯一的美中不足是这样的平房没有卫生间,如厕要到外面脏兮兮的公共厕所。可是,谁会介意呢?从出生到此时,我们这一家人还从没有生活在有抽水马桶的房子里呢。

我刚上中学,让全国人民充满干劲和希望的八十年代到来了,炼油厂人的好日子真正开始了:厂生活区连年扩建,职工的安居房一幢一幢地盖起来。不仅生活区里的平房推掉盖起了高楼,昔日围绕着厂区的田野也一片、一片被厂里征收,盖起了职工的住宅。这些房子凭靠着本企业的实力建设起来的,住房的建筑图纸由厂设计院设计,建造由工厂下属的基建处完成。最后,房子建好了由本厂的房管部门统一分配。

那个年月,每一批住房建设好之后分配给企业员工,都是工厂里的一件大事。福利房原则上只分配给已婚的双职工家庭,军属可以等同于双职工。厂房产部门根据职工的工龄、职位,职称、家庭成员、子女情况、现有的住房条件等等一系列条件,给每个家庭综合评分评选出有分房资格的家庭,并按评分的高低将有分房资格的职工家庭依次排列,作为选房先后的依据。虽然,每一次分房都是明榜公布,可是,每一次还是会有职工在分房资格和选房排名上打上一阵子官司。

我刚刚上中学的时候,父母分到一套两居室,面积还没有曾经住过的那间平房大。不过,这套房子总算有了卫生间,上厕所再不用跑到外面的公厕,每天早上也不用倒马桶了。此时,我的爷爷奶奶回东北姑姑家去了。不然,这样的两居室,还不如一家人住在那套平房里来的宽敞。

那个时代,厂里职工安居房的建设速度史无前例。以至于我们一家人在那套两居室里没住满三年,就因为父亲有工程师职称,正科级,家里重新分到一套三居室。这回分到的小区已接近炼厂的最外围,在我小的时候,这里还是一大片田园风光。儿时,我曾在这里野游,对往日的风景还有记忆:这里曾经有过一片片的田野,休耕的时候种满了紫云英,纤弱的小紫花在风中轻轻颤动,送来一阵阵清甜的香气。我曾经在那里的池塘里抓小鱼。一次,我在池塘里戏水时,一头在老水牛正在水中消夏……。这一切都在炼厂的生活区扩建中被抹去得了无痕迹,变成了回忆。

此时,炼厂职工的生活条件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稍有资历的员工基本上都住在舒适、敞亮的两居室或是三居室的楼房里。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厂里为每一户人家都安装了暖气。八十年代中后期,厂生活区又通上了24小时热水。当时,暖气是免费的,职工使用的水、电、气也只是收取很少的费用。炼厂人的好日子真的开始了。

只有刚刚成家的年轻人在住房上还要有一翻论资排辈。企业专门为刚结婚的新人建起一种被称为“鸳鸯楼”的单室套。那是一种矮矮的两层小楼,其中一种格局是开门见山,就一间房间。另一种,在一间房之外,还多一个只能放下一张双人床的小单间。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鸳鸯楼的房间固然简小,却都配上了迷你版的厨房和卫浴设施。炼厂的新婚青年栖身在这样的鸳鸯小楼里,一边度过他们的新婚的最初几年,一边等待着工厂重新分配给他们更大的住房。“鸳鸯楼”里过渡期有长有短,有的小夫妻就是在这样的小楼里变成了一家三口。

我结婚的那一年,本来也想着厂里能分上一间鸳鸯楼。谁知道那一年,炼厂破天荒似地在南京城的紫金山脚下购置了一片生活区。当年,这片现在已经算是主城的生活区位置在南京城还算有点偏远,很多生活配套设施都不完备。工厂里的老员工习惯了炼厂生活区生活的便利,有的人甚至放话:

“死也不离开炼油厂。”


这样,紫金山脚下这片职工生活小区,建成后分配竟然遭到冷遇。像我这样刚结婚,资历浅的职工都分到了一套两居室。比起我的老一辈人,刚结婚就有这样的居住条件,真的是很不错了。

谁能预料,那个时候工厂生活区的扩张已经到了尽头。我分配到的这套住房所在的生活区,是炼厂在南京城里购置的唯一一片生活区,也算是厂里最后的一片生活区。更让人没想到的是,福利分房制度到我结婚分房时,已快接近尾声了。

我拿到房子之后,小区的第二个园区分配完成,我的一些同龄人被分配到这个园子里。没有想到,小区分配到最后一个园区的时候,连当年“死也不离开炼油厂”的人都如同大梦方醒一般,老职工们纷纷跑来争取这个小区,这个园区的分配简直就像一场哄抢。我的父母由于工龄、资历够老,总算也分到了一套。

这个时候,房改房政策又出人意料地登场。经过工龄、级别、职称等一系列的考量、计算,每户差不多只要交上三万多块钱,分到的那套住房就算是个人私有资产了。分到那套房子时,我的父母已经快退休了,为企业工作了大半辈了,临老终于有了此生最大一笔财富。一些像我这样的小字辈,也有些不明所以然地拿到了我们人生第一笔产业,一套房改房。

此时,市面上的商品房刚刚以后来所谓的“白菜价”开始出售,很多人都还没有意识到:购买下它们将是一次增加财富的大好机会。福利分房的时代却真的要终结了。之后没两年,炼厂的最后一批房子以集资房的形式,用低于市场的价格卖给排到买房资格的员工。虽然,价格比市面上便宜很多,但这批仍要花费二、三十万的房子已经不能算是福利分房了。就是这样,有买房资格的员工仅仅靠出卖自己的买房资格房票,还可以赚上几万块。错过这批房子之后,中石化治下的炼油厂也真的不会再有房子了。

就在商品房还是“白菜价”的时候,企业曾向无房的职工发放过一笔不菲的购房补助。第一笔补助每人有五万元,如果是双职工,两个人加起来有十万元。在当时,只要添上不多的钱可以买下我分配到的那样一套两居室,想买下一间大屋,这笔钱妥妥地是一笔首付。没想到,变革期间政策都无常例,第一笔补助发放给部分员工之后,便没有了下文。算是解决一件企业的历史遗留问题,等到这种住房补助又一次重出江湖,新世纪已经过了十来年。虽然,这一次住房补贴雨露均沾,惠及到每一位员工。可是,时移事易,到手的还是当年那么多钱,房价却已经连年上涨,今日非同往日,曾经能买下一套房的钱,已经连一间厨房都买不来了。

这之后,没有再听说过发补贴,世界五百强的国企中石化,早已不再向员工分配住房了。

住房作为福利的时代,在上个世纪就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