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青年节:大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成功学

01

跟身边的大学生聊理想,他们并不太感兴趣。他们更喜欢成功学的话题。

大学校园的学术名家讲座,“威逼利诱”才肯去。

若是俞敏洪、雷军等成功人士的演讲,肯定场场爆满。

相比于涨知识,成功学的诱惑指数更高。

更多人渴望成功——越快越好。

02

对于高中生而言,考上大学就意味着成功——考上好大学,那就更成功。

但来到大学,许多学生感到失望。象牙塔里不仅没有“塔”,连“象牙”也没有!

学业压力小,社团活动多。

只要拿出高中一半的功力,就可以当学霸,各种奖学金,各种荣誉……

只要积极参与社团互动,就能崭露头角,丰富自己的履历表。

但更多大学生,在学习上打不起精神,对社团活动也不感冒,晃晃悠悠三年。

慨叹人生,大学不过如此。

03

大四时,有的忙着找工作,有的忙着考研。

有的一边考研,一边找工作。

走一步,看一步!

其实,即便考研成功,很可能是另一个轮回。

有研究生表示:读研期间的获得感,比本科阶段还要少。

04

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获得感少,这绝不能说他们不努力,只是许多人没有找到用力方向。

如果说成功意味着目标实现,那么对于许多大学生而言,最难的就是目标选择。

目标选择的关键,不在个体,而在社会。只有社会提供一个稳定、多元的目标参照体系的时候,才便于社会成员选择并付诸努力。

05

所以,究其根本,是目标参照体系出了问题。

一方面,现有成功标准极大物质化和货币化。

另一方面,成功标准中充满着精英话语和精英符号。

在资本和传媒共同作用下,明星成功效应被无限放大,少数高调企业家的成功经历广受追捧。更多时候,他们占领头条,高谈阔论,大讲特讲成功学,指点青年人生。

其实,他们的所谓成功经验,是很难复制的。当多数大学生都以马云、李彦宏等商业大佬为榜样的时候,这种成功学就非常可怕。

06

眼下,青年最需要的,不是精英的成功学,而是普通人的成功学。

普通人的成功学,绝不是爬到金字塔的顶端、吆喝“996兄弟们”去实现大哥的梦想。

普通人的成功学,就是尽量结合自己兴趣和特长,融入到社会大分工体系中,各尽所能,依靠劳动收入履行家庭责任和义务。

普通人的成功学,需要以真情怀作为支撑。这份情怀,更大程度上是对人生、家庭和社会的热爱,对他人的道德义务。没有了情怀,成功学只能培养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如果说这也是一种成功,那么这种成功学,现在一点也不缺乏。

07

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校园里的成功学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

在缺乏理想信念培养和人生情怀滋养的前提下,成功学讲得越多,青年就可能越焦虑。

没有理想支撑的目标,没有目标引导的手段,要么把人变得功利,要么把人变成佛系。

一旦佛系,就把成功问题给消解了——这种心态,在大学校园里也有一定市场。

08

目前中国的大学教育,在专业教育方面着力太多,在理想情怀教育方面十分薄弱。

当大学不谈理想主义、不能生产理想价值的时候,当大学老师不想讲、不愿讲、不会讲、不敢讲理想主义和人生情怀的时候,大学校园就会被更多的精英主义成功学所占领。

精英主义成功学可以生产精英,但社会进步,更需要普通人的成功来推动和体现。

各位网友,您觉得大学生的成功应该如何定位?现在到底有哪些因素影响着大学生发展呢?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