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恩鹤:一把火力十足的旧式手枪

有网友形容冯恩鹤不但是个一般意义上的老戏骨,更是一把火力十足的旧式手枪——

虽然“过时”,但依然一鸣惊人。

冯恩鹤1969年参加解放军海军某潜艇部队。1971年调至海军政治部话剧团当演员。其间参加了近10台话剧的演出。他从1973年开始步入影坛,在北京电影制片厂《南征北战》中饰机枪手刘永贵,在《海霞》中饰刘洪。1978年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开始了专业电影演员生涯。

他先后在近30部故事片和电视剧中扮演各类角色,主要有《十六号病房》(饰老二哥)、《解放石家庄》(饰连长潘有财)、《黄河在这里拐了个弯》(饰赵大)、《战争让女人走开》(饰焦永泰)等。其中《战争让女人走开》获1987年上影厂小百花优秀男配角奖、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优秀表演奖。

在热播剧《潜伏》中,冯恩鹤饰演的吴敬中是军统天津情报站站长,满脑子都是如何敛财,是个典型的贪官。但观众却很难对他讨厌起来,吴敬中反而成为剧中最经典的角色。在影视作品里常演正面角色的冯恩鹤演起贪官来,官僚味十足,叫人啧啧称赞。如果说孙红雷的表演有起伏的话,冯恩鹤可是从头到尾表现一致,跟角色一体,藏而不露,叫人拍案叫绝。

有网友形容冯恩鹤不但是个一般意义上的老戏骨,更是一把火力十足的旧式手枪——虽然“过时”,但依然一鸣惊人。



《潜伏》背后

“我表演的时候,没有把他当做标签式的人物,没有往概念化那边走,我要寻找他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这一点上,导演姜伟分析得特别到位:要把这个人物演成笑面虎,他坏你也看不出来,也看不出他假来。所以我在演的时候没把自己当成一个坏人,而是把他当着一个正常人去表演。只有把他当着一个人,才能找准他在那种生存环境里会形成一个什么样的思维方式。”

冯恩鹤和导演姜伟以及《潜伏》的制作公司都合作过,合作很愉快,相互间也比较了解。

2008年元旦,冯恩鹤接到《潜伏》剧组制片主任的电话,说这个戏公司准备让你来。冯恩鹤说,行啊,把剧本先拿给我看看。在电话里,制片主任也告诉他,在定演员的时候,公司方面说冯恩鹤挺合适,但姜伟是顾虑的——一是觉得他的年龄偏大,最好能找个50来岁的演员;二是冯恩鹤以往演的都是正面人物,是否能把吴站长这个大反派演出来也是问题。

拿到本子以后,冯恩鹤被剧本深深吸引。一个剧本是否写得好,冯恩鹤的儿子总能第一个感觉到——拿到《潜伏》的剧本后,到了饭点儿他就不去做饭了,让儿子去做。等儿子做好喊吃饭,冯恩鹤还不愿意去吃,想再多看点儿。冯恩鹤说,《潜伏》是他近年来看过的表现谍战的最好的一个剧本。他认为,剧本为演员的表演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础,所有的人物都写得很丰满。冯恩鹤看剧本的时候一般都会做些案头工作,改些台词,但看《潜伏》的剧本,一个字都没改过。看完剧本,冯恩鹤一拍大腿——管他三七二十一,这个角色演定了。

等见到姜伟,冯恩鹤问导演,你对这个人物有什么要求。姜伟说,就四个字,笑面虎。冯恩鹤想了想,点点头,表示认可,又说,是三个字嘛。姜伟笑了,说后面再加一个感叹号。

对于吴敬中这个角色,冯恩鹤在心里始终有明确的定位。他觉得吴敬中年轻时也是有信仰的。吴敬中就对余则成说过,他年轻时也喜欢哲学,这说明他不是个头脑简单的军人。他有过理想,有过追求,可是国民党的内斗和腐败让他最终变成了一个信仰丧失沦落的人。所以吴敬中自己说,研究了15年,总结起来就一句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而对于吴敬中和余则成之间的关系,冯恩鹤认为吴敬中一直在怀疑余则成。戴笠指示过“佛龛”不能轻易使用,但吴敬中却私自动用“佛龛”调查余则成。他要敛财,他觉得余则成是自己人,但分离这么多年,毕竟不了解底细。到后来,吴敬中就不再追究余则成的底细了。因为他对形势看得很清楚,他对国民党的前途是没有信心的,他懒得去问了。李涯要在情报站抓出共产党来,吴敬中也是极力捂着盖着,因为若是抓出共产党,就说明他政绩不行。他一把年纪,只想求得一个全身而退。

对于冯恩鹤,拍摄《潜伏》印象比较深的倒是自己偶尔的“没把握”。他怕自己演过了,怕因为“过”而不真实,怕失去生活的质感。有一场戏是吴站长和李涯联合搞阴谋,要整陆乔山、杀学生领袖。那场戏是夜里拍的,冯恩鹤觉得自己越演越不自信,于是他问导演姜伟刚才会不会演得有点过,导演说挺好的。冯恩鹤这才放下心来。

有一次拍一场吴站长办公室里的戏,冯恩鹤对孙红雷说,我读剧本的时候就有一种感觉,实拍的时候感觉就更强了——其实整部戏里最大的喜剧人物是李涯,他今天干这个,明天干那个,可没有一件事情是成功的,不是叫人给劫了,就是被暴打一顿灰溜溜地回来了。孙红雷听了也直乐。大家越想越觉得逗,直到笑出了眼泪。而已经入戏的祖峰灰着脸,说你们一点也不幽默。



《潜伏》的成功

有观众总结了《潜伏》成功的六大原因:一、选好题材,紧贴“地面”,绝不跟风。二、守住底线,观众喜闻乐见,绝不注水。三、氛围宽松,创作环境最好的剧组。四、树立精神,坚持并巧妙表达信仰力量。五、细节严谨,最没有漏洞的历史剧。六、导演踏实,厚积薄发,文如其人。

对于《潜伏》的成功,冯恩鹤说八十年代以前流传于电影圈的一句话最合适:好本子加好班子,肯定会出好片子。

冯恩鹤说跟姜伟合作了几部戏,他写的剧本都是结结实实、出类拔萃。身兼编剧、导演的姜伟,文字比口头表达能力更强,内秀、执著、诚实、沉得住气,拍东西非常讲究。

在刚开机的时候,服装组做的服装不大好,制片人当机立断,服装组全部换人,所有的衣服全部改过。冯恩鹤参与的影视剧也多了,在这种情况下,制片人更多反应都是凑合。这个凑合、那个也凑合,最后出来的东西可想而知。

《潜伏》的拍摄地在横店影视基地,拍摄的时候,很多摄制组对《潜伏》摄制组就非常羡慕。那时候冯恩鹤的车里总是随车带着个小桌子,每到下午快四点的时候,他就把小桌子搬出来,拿出咖啡壶,给大家煮咖啡喝。于是有戏的拍戏,没戏的就围坐在小桌旁喝咖啡。没过几天,制片人把自己的普洱茶也带来了,泡了热气腾腾的普洱茶给大家喝。大家开玩笑说,我们这叫茶水张、咖啡冯。剧组里人和人之间的和谐的关系可略见一斑。

拍戏的时候,冯恩鹤一直保持个习惯——有他的戏他一定在现场,没他的戏不掺和。没戏的时候,冯恩鹤不是去钓鱼,就是开车去拍照片。这车也是他演戏必备,里面有摄影箱、有钓鱼设备、有冰箱、有生活用品。每到一个地方,拍戏的同时,他就把当地的名胜古迹、民俗景点游个遍。拍《潜伏》的时候,冯恩鹤开车去钓鱼,钓回来的鱼往食堂里一扔,让师傅烧了给大家吃。

《潜伏》剧组里老戏骨云集。《潜伏》火了以后,经常有人问冯恩鹤主创之间是否经常彻夜沟通、是否为了角色争得面红耳赤,冯恩鹤说,这些都没有。在他的眼里,一个成熟的演员,只要一对戏就能知道对方的想法和路数。

冯恩鹤年轻时喜欢体育,喜欢打球,他觉得演戏其实和打球是一个道理——有经验的队员一上场,相互之间立刻就会形成一种不用言语沟通的气场。他也经常拿他演谢飞导演的电影《世界屋脊的太阳》时的经历打比方。

当时拍一个立井架的戏,立井架的时候,油田里的一个队长一边抽烟一边和剧组的工作人员聊天,而其他一些队员每个人找一个自己的位置,不到十分钟,一个几十米高的大钻塔就立起来了。冯恩鹤对此惊讶不已,对那个队长说,我演的时候又是挥旗子,又是喊号子,没想到你们说着话就弄完了。队长说,那是你们拍电影,我们什么时候该干什么,该使多大劲儿每个人都清楚得很,所以能很快进入状态。冯恩鹤说,成熟的演员一起演戏,其实就是这种感觉。

因此拍《潜伏》的时候,冯恩鹤和孙红雷、祖峰、吴刚之间并没有太多的探讨。大家走一遍戏,对对词,就齐了。你给一个眼神、给个动作,对方都知道怎么接过来、再递过去。

拍完冯恩鹤的最后一个镜头的时候,导演姜伟在监视器后面刚喊停,冯恩鹤还在景里面没出来,姜伟就带头鼓掌。那是冯恩鹤拍整部《潜伏》最激动的时刻,他觉得那是大家对他劳动的肯定,对他和同事们关系的肯定。等他从办公室的景里走出来的时候,大家都上前跟他握手、拥抱。叫他没想到的是,孙红雷也上来跟他拥抱。而其实孙红雷那天的戏早在两三个小时之前就已经拍完了。制片人走过来说,红雷一直等着你,要他回去休息,他说不行,这是老爷子最后一场戏,明天他就要走了,一定得过来告别。

《潜伏》在全国热播的时候,剧组主创到哈尔滨做宣传,大家又坐到了一块。几乎每个人都强烈地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愿望——什么时候有机会,原班人马再聚集在一起,大家再合作一次。

冯恩鹤年轻时喜欢锻炼,经常到北影院里游泳。有时候会遇到谢添,谢添在生活中和蔼可亲,也喜欢跟年轻人聊天。谢添给冯恩鹤说过一句话——我是导演,导演就是导演;我是演员,演员就是演员。谢添解释说,在一部戏里我要是导演,那么整个摄制组关于艺术创作的事都是要经过我;我要是演员,那除了演戏我什么都不管,就像在《老人与狗》那样。从谢添那里,冯恩鹤又学会了电影工作者如何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冯恩鹤说,一个好的演员要有很好的文化修养,没有文化的角色也需要有文化的演员去演。演员是一个需要慢慢积累的职业,加强自身修养非常重要。要不断观察生活、体验生活、驾驭生活。人的一生会经历很多事情,要把经历的事情变成一种阅历,多思考一点东西,很多内心的东西在表演时就会自然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