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鱼龚木前:野藕编织小康梦

资料图

4月9日,湖北嘉鱼县陆溪镇界水村种野藕的大户龚木前正忙着用电报装,为正在建设的野藕产品生产基地准备“马力”。

陆溪镇原是长江的一个三岔湖,土地肥沃,气候温热,这里生长的野藕口感粉绵,香中带甜,曾经登上央视《舌尖上的中国》。

2009年,龚木前从部队转业后决定回乡创业,他很自然地想到了家乡的野藕。他承包了村里50亩荒湖种野藕,此时,电水泵已经可以安装到湖头,天干的时节,随时可以将长江水抽到藕池。

经过几年时间的发展,他成立了农业合作社,藕塘面积扩大到300多亩,用电风扇风干的野藕真空包装,走电商渠道远销到全国各地,价格从7元涨到17元,还供不应求。

2019年,龚木前将野藕种植面积扩大到600亩,更多的村民加入他的合作社。夏天的时候,一场大旱不期而至,当地气象部门连续发布干旱红色预警。为防止大面积同时灌溉出现的低电压现象,夏天到来之前,嘉鱼县供电公司投资120多万元,给村里加装了一台100千伏安变压器,供电线路也做了改造,龚木前的合作社享受农业扶持的零费用报装政策。干旱最严重的日子,三台水泵日夜运转,将长江水引入藕池,确保了野藕的收成。

2020年春节前,野藕丰收之际,龚木前将长江水抽到藕池,水位达到一尺左右的时候,便用水枪对准淤泥打下去,轻轻一提,莲藕便露出水面。这样挖藕,效率是纯人工的四倍,而且保证挖出的莲藕完好无损。

春节前,他每天接到的定单不下200份,销路特别好。村民卢桂生、胡秀红夫妇经常在这里帮助包装,两人一天有300元的收入,让残疾的胡秀红有了更多自信。

春节后,龚木前筹划着建设野藕深加工工厂,“疫情的交通管制提醒我,把莲藕制成藕粉、藕丝、野藕蘑菇等产品,可以保存更长时间,也可以远销到更多地方。” 他期待着,生产基地建设起来后,藕池面积将扩大到2000亩,还可以带动更多村民就业。

来源:农村新报

撰文:彭翠楠、江开群、谌胜蓝、张尚佳

编辑: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