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城市地标”:你的“保鲜期”有多长?

公元1163年,山西晋祠的圣母殿刚过了131岁生日;此时的欧洲,一座新殿堂正在奠基,她的名字叫“巴黎圣母院”。

八百多年又过去了,这两座老建筑依然屹立在世界的东西方。

2019年4月15日的一场火灾,让巴黎圣母院受损严重,世界各地的人们倍感痛心。因为这座著名的“文化地标”不仅属于巴黎,也是全人类的宝贵遗产。

城市地标很重要。不光因为其旅游和商业价值巨大,更在于它的文化意义。

现如今,争当“城市地标”的项目层出不穷,它们在争什么呢?

我对“城市地标”有个直观定义:如果你初到某座城市,最想去拍照留念的地方,一般就是该城市的地标。例如北京的故宫、天安门,拉萨的大昭寺和布达拉宫。

1997年,我第一次到深圳,就央求朋友带我去国贸大厦溜一圈。我们跑到49层的旋转餐厅,专门去邓公九二年“南巡”时坐过的座位旁留影。在我心中,国贸大厦就是深圳的地标。

赵雷把一首《成都》唱红了,歌中唱到了“玉林路”的“小酒馆”。我觉得词作者很了解成都,因为“小酒馆”远不如春熙路、锦里、宽窄巷子有名,但却是文艺青年心中的“地标”。

城市地标有多种。有的是政治象征,如北京天安门;有的是历史古迹,如西安大雁塔;有的是商业巨无霸,如成都“环球中心”;有些则是文化意义上的“地标”,比如北京的“798艺术区”、上海的“田子坊”。

还有一类地标大家更熟悉,就是城市的最高建筑。譬如迪拜塔、台北“101”、广州“小蛮腰”,还有“上海中心大厦”。人们习惯认为,“第一高度”就是当仁不让的城市地标,是城市的“面子”。

譬如成都,这几年人气猛涨,“高度”也猛长。绿地集团正在建设468米高的“绿地中心”,该项目曾自豪地宣称是“西南第一高楼”。但它最近不敢这么讲了,因为成都新开工的“一带一路大厦”(677米)要超过它。

众多的一二三线城市,都上演着“地王”和“地标”之争:争“第一高度”!争“最大规模”!争“最高档次”!

这种现象正常吗?好像有问题。

你发现没有?很多“高大上”的地标项目,“保鲜期”并不长。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地标”建筑的高度、规模、档次容易被后来者赶超。譬如成都的“蜀都大厦”,曾是成都“第一高楼”,经常代表城市形象出镜。但后来修的高楼一座超过一座,“蜀都大厦”很快就风光不再了。

更关键的原因是:很多“地标”项目经济上不合算,后期经营差强人意。

譬如四川某三线城市,一直没有五星级酒店。前任市领导煞费苦心,给足政策终于引进了一家。后来仔细一算账,大呼吃亏。而那家五星级酒店是否能经营得好,至今还是个未知数。

沈阳 "方圆大厦”

我在房地产行业服务了多年,曾仔细想过这个问题:为什么很多开发商与地方领导,都热衷于打造“城市地标”呢?

说白了其实也简单。开发商追求利益最大化:打造“地标”能获取更多政策支持,综合算账还是划得来;既然领导支持,何乐而不为呢?地方领导为啥支持?因为这是看得见的政绩。

不过,自中央严厉实施房地产调控政策以来,许多“地标”项目的日子也不好过了。有些修得很慢,有些被迫搁置。我祈祷它们的“保鲜期”长一点,最好不要烂尾

河北三河市 “福禄寿大楼”

城市有差别,开发商有差距;“更高更大更豪”的地标不是每家都能造。于是乎,一些城市兴建了另类风格的“地标”:譬如淮南市的“乒乓球大厦”、四川宜宾市的“五粮液酒瓶楼”、沈阳的“方圆大厦”、河北三河市的“福禄寿大楼”等。

这些另类的“城市地标”十分醒目,也满足了某些人的创意冲动。但是,你觉得它们美吗?能提升城市品味吗?我相信,如果跑到那里拍照发朋友圈,只能博大家一乐。

湖北宜昌"稻花香"大楼VS四川宜宾"五粮液大楼"

我认为:拼高度、拼规模、拼档次的“地标”,以另类怪异博眼球的“地标”,其“保鲜期”都不会太长。

因为它们彰显的是少数人的欲望膨胀,而非大多数居民的真实需求。权欲表演是短暂的,谁来负责长期买单呢?

城市化运动仍在高歌猛进,“城市地标”也在变着花样创新。“城市运营者”们又有什么新思路呢?

最近十来年,很多城市打出了文化牌,即“打造特色文化旅游街区”。就像一位有钱的成功人士,起初穿名牌、戴金链子,现在换了一身休闲装,又配了文玩手串,气质大有改观了。

福州 三坊七巷

你别说,打造“文化地标”涌现了不少知名案例。譬如成都的“宽窄巷子”、西安的“回民街”、福州的“三坊七巷”、海口的“骑楼老街”等等。与此同时,类似于“北京798”的文创艺术区,也在不少城市上马。

看起来,有些“文化地标”成功了。譬如成都的“宽窄巷子”:年游客量超过1900万,节假日更是挤爆。店铺租金虽然高的吓人,想进驻的商家依然排起了长队。其他城市的一些“文化地标”也频频走红,受到外地游客的热捧。

成都 宽窄巷子

但是,业内人士观察到三个不太好的苗头:第一,外地游客占绝大比例,本地人很少去。第二,来过的游客很少再来第二次。第三,许多游客并不在景区内消费(小吃零食除外),而是逛完后另选别处消费。我问过在景区做管理的朋友,他也这样认为。

一位资深驴友说得更直接:老街改造前我常去,改造以后就不去了。我问:为啥?他嘴角一撇蹦出几个字:假了!贵了!没意思!我一时无语。

文化景区靠“小吃街”支撑,而且有同质化倾向。本地人不愿来,外地游客也不会重复来。这样的“文化地标”,它的“保鲜期”究竟会有多长呢?

说到文化旅游的“长青树”,山西平遥和云南丽江值得一提。它们之所以出名,首先是因为遗产保护,而不是因为商业开发

事实上,这两座古城都曾因为过度商业化、保护原生态文化不力而遭到批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指出:“保护历史地区,使他们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是城市规划和土地开发依据的重要原则”¹。

遗憾的是,国内不少城市的“文化地标”,往往流于模仿跟风,草率上马,拆旧翻新。它们实际是以历史文化为道具、化了妆的商业项目。

“城市地标”应该是什么?只是“城市运营者”的宏伟构思吗?只是建筑大师的创意作品吗?只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吗?我想绝不应该只是这些。

“城市地标”应该体现城市文脉的传承,应该严格论证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应该充分体现城市居民的参与性。

做到这些,我们才可能创造出魅力恒久的城市地标,就像巴黎圣母院、埃菲尔铁塔、西安钟鼓楼那样,拥有很长很长的“保鲜期”。

您觉得呢?

注1:参见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内罗毕会议上通过的《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

原创作品 头条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