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讲老成都鲜为人知的慈善故事,还记得他的人数不超过一双手

善心救人,慈善兴城。对于慈善事善业的支持,一直都是成都的一个优良传统。前不久,四川省民俗学会副会长袁庭栋,在市文化馆故事会大厅和市民一起重温老成都慈善事业的发展历程,讲述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五老七贤”尹仲锡挺身而出办慈惠堂

提到老成都的慈善事业发展,就不能不首先提到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尹仲锡。袁老师说,尹仲锡先生本名尹昌龄,字仲锡,生于公元1869年,是成都“五老七贤”之一。而“五老七贤”是新中国成立前成都市民对一些有名气的绅士的尊称,这些人大都是在政治上有过较高的地位,学识比较丰富,自身也比较端正,敢于仗义执言,为民说话,在当时成都社会有一定影响。

成都慈惠堂早期是一所官办的慈善机构,有田300余亩,加上政府拨给的救济经费,可养活鳏寡孤独废疾之无依者三四百人。它创始于清朝雍正初年,到民国以后,政乱财窘,救济经费逐渐挪作他用,堂务日废。市政公所成立后,市政督办陈光藻(字鸿文),对堂事颇具热心,认为这个机构是办慈善事业,要有实惠,不是虚名,绅办胜官办。

于是在他的邀请下,尹仲锡先生挺身出来办慈惠堂,致力于成都慈善事业。其后任慈惠堂总办,将当时老成都的慈善机构原普济堂、育婴堂、幼孩厂、济贫厂、恤嫠局等一并裁撤,归慈惠堂统一管理,成绩显著,博得社会好评。

养的人多生的财大,盈利滚大慈善雪球

慈惠堂事业在群众的信任和社会的热心捐助下发展迅速,陆续接管了育婴堂、孤儿院等场所。养的人越多,生的财也越大。尹先生把所有的盈利都用来壮大成都慈善事业。

于是尹先生把当时的丁公祠办成一所“文诚义塾”,选孤儿之优秀者肄习其间,专学国文、数学、英语三科。英语好的送到武汉、天津工厂学技术;国文好的,荐到军政界任司书,别人乐于接受,认为受过道德教育,能力强,工作认真负责。

在经营模式上,尹仲锡先生也有许多创新。袁老师说,根据历史资料文献记载,慈惠堂当时就经营有惠昌火柴厂、果园等,而每年的盈利用来创办培根工厂、培根学校、女婴教养所、民生工厂、幼孩工厂"等,专收被遗弃者。抗战时期,省外难民流川,许多流离转徙的难童,都由慈惠堂一手包揽。慈惠堂收治的400多位盲人,在当时极其艰苦和恶劣的社会条件下无一病故。

每日的慈善故事会就到这里,福建省慈善协会期待你的关注,等待你的携手,希望你与我一起共建美好新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