巜正在逐渐消失的农村集贸市场》

农村集市贸易市场是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农村商品交换、互通有无的基本流通渠道,它对中国这一以农耕社会为基础的农业大国,对农村社会生产和再生产以及农民日常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是反映显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稳定繁荣兴衰的重要风向标。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农业合作化而产生的农村供销合作社虽然成为农村商品流通交换、工农业产品交换的重要流通渠道,但仍没有根本改变农村集市贸易在农业农村中作为农村商品流通交换重要作用和地位。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此后随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渐衰微。

农村集市贸易市场是适应小生产和农村区域经济发展逐渐自然形成的,因此它是农村经济和社会生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年龄四十岁以上对农村生活比较熟悉的人都会对农村集市贸易市场和赶集的经历记忆犹新,都会是满满的乡愁乡情回忆;那时方圆十里内几乎天天有集,人们在集市上买卖交换互通有无,个个如愿而归,因此产生了丰富生动的赶集故事,成为饭后茶余劳动休息时的重要谈资,由此形成了一种重要的乡土文化现象。

农村集市贸易的重要高潮季是春节后陆续进行的农村集市贸易大会,在已存集市上以二至三天至多五天轮流进行,大会期间,除原市场外,多开辟新设木料、砖石、生猪家畜、农俱等等市场,重要的每个大会必有戏班、马戏、洋景、小吃等等,好一番热闹景象,不仅是备耕、建屋修房储备大会,经济文化娱乐饮食为一体的农村社会生活联奏合唱,大人赶会主要为备足一季生产生活所需,小孩则主要是为娱乐穿新衣看戏看杂耍解嘴馋,所以春节后赶会成为欢乐节日,这恐怕是许多人都历历在目的。

人们对赶集赶会普遍有一种仪式感,大都穿戴整齐、注意言行,以给三里五村,熟悉或眼熟面花的见面有好印象也显示自己礼貌自重。所以,集市又成为人们伦理交往具体体现场所。

总之,延续数千年的农村集市贸易,不仅是农村商品集散地和重要流通渠道,而且形成了特有的集市文化,以至成为文学作品的生活素材来源。

下面是某市区仍存也繁荣的几幅随拍图片,也许使大家重温集市印象点滴。

集市一角


农特产





肉类


小日用品



根艺



小古董



服装


炊俱小家具



鱼类




蔬菜等等




商品交换是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环节,它的形式和内容随着社会生产发展而变化发展。随着社会经济和社会化发展,农村集市贸易渐次改变其形式和内容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我们需要的是符合规律的退出,这是需审慎思考的处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