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笑到最后:中国古代史上那些“得位不正”的君主

文|Steven


皇权作为专制体制金字塔的"塔顶",一直倍受各方关注,但凡有接近皇权者,无不渴望取而代之,享受一下拥有无限权力的快感。这样的一种心理,不但间接地促使古代专制政体在经历无数次冲击后,仍然屹立不倒,还有加强的趋势。

但是,话也说回来了,皇权虽看似强大,且有嫡长子继承制等一套制度体系来规范其交替,可是在每一个大一统王朝前期,这样一种"游戏规则"并没有被很好地尊重维护,反而一次次被颠覆。今天,我们就来细数中国古代史上五次争议极大的皇位更迭。


1、 秦始皇到底想把皇位给谁?

秦始皇结束战国群雄割据的分类状态,开创中国历史上大一统专制中央集权模式的功业,此不必赘述,可是,随着年龄的增大,他也在为自己物色继承者,长子扶苏曾被其寄予厚望,可是由于父子二人在治国策略上存在不小的分歧,于是秦始皇一怒之下,命其离开咸阳,而与大将蒙恬戍边。而扶苏的离开,恰给后来兄弟胡亥上台创造了机会。

秦始皇东巡病死于半道之上,宦官赵高联合丞相李斯等拥立胡亥为二世,至于扶苏则被赐死,以绝后患。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沙丘之变”。

关于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历来有多种解读,有学者认为,扶苏虽然离开京城,但并没有失去太子的位置,秦始皇没有明说过要废他的位子,所以从法统上讲,他才是合法的继承人,所以他是被胡亥等人暗算了。

可是也有人持有不同意见,他们认为,秦始皇将扶苏赶出咸阳,本身就说明了扶苏已经失去了继承皇位的可能,至于秦始皇临终前欲派人通知扶苏返回都城继位,更是查无实据。所以胡亥的继位还是有理可循。

(影视剧中的秦二世胡亥)

对于这一过程,笔者更倾向于后者,因为质疑胡亥得位不正的说法,多来自于继秦而立的西汉知识分子群体,司马迁等亦不能免。所以尽可能抹黑秦王朝,夸大其内部权力斗争的黑暗与激烈,以证明自身政治优越性,是必然之举。至于将"灭秦者胡也"与胡亥强行联系在一起,更是一种事后诸葛亮的做法,因为真正交出秦政权者非胡亥,而是他的继承者子婴。


2、玄武门之变:谁种下的祸根?

唐初的玄武门之变中,秦王李世民一派与父兄支持者之间的过招之激烈,丝毫不输于前朝,而李世民能够把皇位抢到手中,除了其当机立断、孤注一掷的性格特点外,其父李渊的"无心插柳",也有不小的作用。

太原起兵后,太子李建成主要起的是坐镇后方的作用,从这点来看,李建成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可是他的盟友齐王李元吉则是频频遭遇失败,最后还得是兄弟秦王李世民来收拾残局。我们会看到,建立唐王朝之前的几场重大战役,例如消灭河南王世充、河北窦建德等地方实力派的战役中,李世民都是数一数二的主角。李世民立下的赫赫战功,让他收获了人心,也得到了一大批死心塌地的追随者,所以当李渊发现李世民的崛起有"喧宾夺主",威胁太子位置的可能后,便刻意进行压制。结果,他的这一做法不但让父子关系愈发恶化,而且还直接刺激了李世民夺权的野心。

因此,玄武门之变的祸根,说到底还是李渊自己种下的,怨不得别人。


3、北宋立国之初的"斧声烛影"

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后不久,接连击溃了李重进等仍旧忠于后周的力量后,又积极致力于加强对军权的控制,可是,就在这样一个当口,他却身患重病,为了保证北宋江山不坠,皇后忙命人去找太子。结果,赵匡胤哪知道身边人早已被弟弟赵光义所收买。所以皇后没等来太子,反而等来了带兵前来"探望哥哥病情"的赵光义。

赵光义径直走入宋太祖卧榻之所密谈,后将皇位揽入怀中,史称宋太宗。从此北宋皇位由太祖一系转入太宗一系中,至于宋太祖的俩儿子,也被迫害至死。

据后来人回忆,赵匡胤兄弟"深夜密谈"的过程中,曾出现了类似于斧钺一类兵器落地的声响,当时赵匡胤妻子发现被近臣出卖后,连忙哀求太宗换得"共保富贵"的保证,更让宋太宗得位的过程,受到后人的怀疑。

不过,宋室南渡后,皇位还是重新回到了太祖一系当中,宋高宗赵构以皇位传宋太祖后人孝宗,不知这是巧合,还是某种冥冥之中的天意呢?


4、建文帝去哪了?

靖难之役,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至高权力更迭事件。燕王朱棣面对侄子建文帝派来的围城大军,丝毫不惧,而是先诱杀其指挥,后借"清君侧"为名,出城主动攻击,揭开了靖难之役的序幕。

明太祖朱元璋开国之时,为巩固权力,一面诛戮功臣,一面又自作聪明,将诸子分封地方为藩王,同时给予其大量武装,燕王朱棣正是其中之一。后来,继位的朱允炆不满其敛权,派兵镇压,结果遭遇对方反扑。双方激战多年,最终,燕王朱棣接受南京城内的宦官建议,绕开山东的建文帝大军防线,直扑长江北岸,后渡江攻城,功勋之后李景隆主动开城门,迎接燕兵入城,建文帝生死不明。

(靖难之役中的燕王朱棣)

关于建文帝结局如何,说法不一,如其走密道离开险地,后周游四方聊度残生;或纵火自焚而亡;甚至还有人称其可能逃亡海外,图谋复位,引得朱棣派郑和率船队出洋,秘密探访建文帝下落。

无论如何,建文帝及其支持者再未能恢复权势,这是毋庸置疑的。而朱棣为了渲染自身夺权法性,公然篡改明太祖实录的相关记载,甚至还称朱元璋早就瞩目于自己,只是碍于嫡长子继承制未表明,而证据之一,竟然是明太祖喜欢自己的儿子仁宗皇帝。这些未免有些牵强附会了。


5、笑到最后的人:雍正帝与康熙晚年储位之争

康乾盛世的开创者康熙皇帝,纵然英明半世,在晚年也不得不面临继承人遴选的问题。原太子同其争权,伤了老皇帝的心,至于八阿哥等人的落井下石,更让康熙感到寒心。该把皇位给谁呢?

谁也没想到, 最终把皇位抓到手里的,竟然是一直低调的老四——雍亲王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雍正到底有无夺权之心,笔者认为是有的,但是,他的手段很高明,首先,他对兄弟争位的政治活动刻意保持距离,避免过早站队而引来不必要的事端,同时减少康熙的反感,取而代之的,则是他频频展露自己对于父亲的孝心,这很给他的形象加分。

其次,他也知道,要想取得皇位,必须暗中扶植自己的势力,所以笼络掌握京师防卫的隆科多,以年羹尧镇守青海,监视自己的竞争者十四阿哥及其主力等等,都是雍正暗中布下的妙棋。至于其兄弟十三阿哥允祥等支持,更让他能够在皇位争夺当中保持皇室内部的支持率不受过大冲击。最终,胤禛一发击中。

不过,康熙到底有没有明确继承人,这点上限于史料,还无法作太多推论,但可以肯定一点,坊间流传的所谓"传位十四阿哥"被改为"传位于四阿哥"是经不起推敲的,因为于字乃是后来的简体,而且康熙帝若真有遗嘱,应当是满汉文兼备,即便于字作简体,那满文体又该如何篡改呢?

最后做一简单小结,古代皇位的更替剧烈程度之高峰,多发生于王朝建立初期,而影响其的因素中,继承人本身的政治素养又多发挥着重要乃至于决定性的作用。所以"马上得天下易,而马下治天下难",诚非虚语。


参考文献: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

邓小南《祖宗之法》,三联书店

孟森《明清史讲义》,商务印书馆

冯尔康《雍正继位新探》,天津人民出版社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