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从“商鞅之死”来解读真实的“商鞅变法”

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华夏族,战国时期卫国,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姬姓,卫氏,名卫鞅。因卫鞅本为卫国公族之后,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孝公死后,受到贵族诬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车裂而死。其在秦执政十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

浅谈:从“商鞅之死”来解读真实的“商鞅变法”

为什么要变法?

公元前362年,秦孝公继位。当时战国六雄已经形成,淮河、泗水之间有10多个小国。周王室势力衰微,诸侯间用武力相互征伐吞并。秦孝公继位后以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为己任,在国内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命国人大臣献富国强兵之策。

浅谈:从“商鞅之死”来解读真实的“商鞅变法”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变法开始

众所周知,古今中外每一次变法都是对前人或者旧势力的推翻和否定。

万事开头难,变法更是如此!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打算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又害怕国人议论纷纷,所以犹豫不决。秦孝公召开朝会命臣工商议此事。

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从而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语出《商君书·更法篇》、《史记·商君列传》)。

从变法之争看的出来变法最大的反对者就是旧贵族的代表,因为他们知道变法 一定会侵犯到自己的利益。

于是商鞅就以历史进化的思想驳斥了旧贵族所谓“法古”“循礼”的复古主张,为实行变法作了舆论准备。

秦孝公于公元前359年命商鞅在秦国国内颁布《垦草令》,作为全面变法的序幕。其主要内容有:刺激农业生产 、抑制商业发展、重塑社会价值观,提高农业的社会认知度、削弱贵族、官吏的特权,让国内贵族加入到农业生产中、实行统一的税租制度 等改革方略。一方面直接或间接的刺激农业发展,一方面打压工商业。

第一次变法

《垦草令》在秦国成功实施后,秦孝公于公元前356年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在秦国国内实行第一次变法 。其主要内容有:改革户籍制度 实行什伍连坐法、明令军法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建立二十等爵制 、严惩私斗、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改法为律制定秦律、推行小家庭制 等改革方略。

第二次变法

为便于向函谷关以东发展,秦孝公于公元前350年命商鞅征调士卒,营造新都,并于次年将国都从栎阳迁至咸阳,同时命商鞅在秦国国内进行第二次变法 。其主要内容有:开阡陌封疆 ,废井田,制辕田,允许土地私有及买卖 、推行县制、初为赋 、统一度量衡、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禁游宦之民 、执行分户令禁止百姓父子兄弟同居一室 等改革方略。

浅谈:从“商鞅之死”来解读真实的“商鞅变法”

从“首封商君”到“尸身车裂、全族被杀”

秦孝公继位后,更是将收复河西失地作为国家的首要任务之一。

前354年,赵国进攻魏国的盟国卫国,夺取了漆及富丘两地(均在今河南省长垣县),此举招致了魏国的干涉,魏国派兵包围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秦孝公趁魏军主力出击之机,派军队偷袭魏国,进攻魏河西长城重要据点元里(今陕西省澄城县南),大败魏军,歼灭守军7000人并占领少梁(今陕西省韩城市西南),此战为秦孝公时期收复河西失地的序幕。

前340年,商鞅奉秦孝公命令攻打魏国,魏将公子昂原是商鞅在魏国时的朋友,商鞅就请公子昂和谈,公子昂顾及友情毫不怀疑,结果商鞅在会谈后生擒魏将公子昂,趁机大破魏军,迫使魏国交还过去夺走的西河地。商鞅因此大功,受封于商(今陕西商县东南商洛镇)15个邑,号为商君。

商君之法太过刻薄寡恩,设连坐之法,制定严厉的法律,尤其是军功爵制度,造成秦国贵族多怨。秦国公族赵良劝说商君积怨太深,宜“归十五都,灌园于鄙”、“不贪商、于之富,不宠秦国之教”,商鞅不听。依然我行我素。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后,商鞅被公子虔指为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尸身车裂,全族被杀。

车裂商鞅

最真实的“商鞅变法”

《旧唐书》:威刑既衰,而酷吏为用,于是商鞅、李斯谲诈设矣。

商鞅在变法之争时提到的“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就成为了秦国政治的指导原则,使秦国领先于山东六国。其次,商鞅执法不避权贵、刑上大夫表明了他坚决贯彻了法家的这一主张。最后,法家还有一个共性就是,商鞅一样抱着法家“明法”的态度和精神来推行政治改革,让百姓知晓法律。

商鞅的思想在商鞅死后经过发展逐渐形成一门学派,名为商学派。商学派经过建立、开拓、发展、定型和后劲五个阶段,配合秦的历史,逐渐成为主宰秦国乃至秦朝的思想主流。

由于独尊儒术和严刑峻法的缘故,历史上对于使用暴力手段进行快速改革的商鞅的评价并不是很好,以至于千百年后的人们公认秦国为虎狼之国。

不过现在之后,有不少人是认为对于变法,商鞅是成功的!对于秦朝,变法是成功的!

商鞅严格执法、滥用酷刑的行为招致普遍的怨恨,西汉的儒生也认为商鞅的严酷刑法是造成秦朝快速灭亡的重要原因。

法令者,代谋幸福之具也。法令而善,其幸福吾民也必多,吾民方恐其不布此法令,或布而恐其不生效力,必竭全力以保障之,维持之,务使达到完善之目的而止。

商鞅之法,良法也。今试一披吾国四千余年之记载,而求其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其法惩奸宄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 --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