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的真相,不只有历史书上那么简单

历史是惨痛的,但是更惨痛的是对历史的遗忘。


前几天,防弹少年团荣获2020 Van Fleet Award(范弗里特奖),队长发表获奖感言时,像是认爹现场一般。

永远记住两国(韩美)共同经历的痛苦和男女军人的牺牲……


韩国甘愿做儿子这事咱管不着,但中国粉丝疯狂给这个男团洗地,我着实想不明白为什么。

我不知道韩国的历史书上,对于这场战争是怎么定义的,但是我想跟这些粉较个真。

韩国给防弹少年团,到底颁了个什么奖?

范弗里特奖,起源于朝鲜战争中,美国为了速战速决,实施惨绝人寰的弹药量:


每秒钟六发炮弹,轰炸密集,山头都能炸低两米。

美军所到之处,寸草不生。

而当年硬生生地抗下所有枪林弹雨,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正是中国解放军战士!


可以说,粉丝为这个男团洗白,就是践踏在烈士们的尸体上狂欢。


如果有人觉得这没什么大不了,可以看看下面这个老人。


他叫涂伯毅,89岁。



这个因为脸部大面烧伤毁容的老人,是抗美援朝志愿军的一员。


我们今天的安逸生活,就是像涂伯毅一样,成百上千的抗战英雄们拿命换来的。

历史在他们身上,留下了刀疤和枪子。


为了人民,为了国家,他们从不曾后退。


1931年,涂伯毅出生在四川省云阳县一个贫困农民家庭。

新中国成立后,一系列政策的改革,让农民翻身当家做主人。

所有的改变,都让18岁的涂伯毅,坚定了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决心。

可安逸的日子才没两天,中国就迎来了第一次考验。

1950年,朝鲜战争全面爆发。

一场本该是朝鲜半岛的内部战争,却先后受到苏联和美国的插手。


事态发展愈演愈烈,这已经不再是局部战争那么简单。


而是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博弈。


按理说,中国本不应该参与,但美国下作的手段,不断触及着我们的底线:


美军在中国丹东地区狂轰乱炸;

甚至把美国第七舰队,大张旗鼓地驶进台湾海峡。


这不明摆着帮韩国打完朝鲜,就要把枪口对准中国。

很明显,如果我们不支援朝鲜,中国势必遭殃。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抗美援朝,这仗中国必须要打!

就这样,年仅19岁的涂伯毅,扛着大旗跟随志愿军横渡鸭绿江,踏入了朝鲜的战场。

这恐怕是有去无回的选择,然而每个人都抱着必死的决心。

可1949年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拿什么跟别人打?

没有坦克,没有大炮,没有装甲车,没有空军支援……

唯一能拿得出手的装备,就是二战之后从日本、英国等国家缴获的轻武器。

武器混杂,连弹药补给都相当困难。

第一批参加抗美援朝的战士有25.5万人,而每个士兵,最多只能分到40发子弹。

仅仅40发子弹啊,一梭子就没了。

在美国军队眼里,我们就是一群自不量力的忠业。


装备差也就算了,北方恶劣的天气环境,更是加大了作战难度。

寒气逼人,冰封大地。

无数的将士,在零下三十多度酷寒中穿着薄棉衣甚至单衣,冒着冰雪冲锋。

在长津战役中,根据美国公布的资料显示:


美军伤亡7000多人,其中阵亡及失踪2500多人,冻伤减员为7300人。


就连装备优渥的美国军队,都无法在这场严寒中全身而退。


可想而知,穿着单衣的中国志愿军,面对的是地狱般的折磨。

在《决战朝鲜》中,作家李峰采访老兵时,有这么一段回忆:

当军号声再一次响起来的时候,一部分战士却化为了冰雕,永远也无法再次站起来了。



后备物资跟不上,直接导致志愿军穿不暖,更吃不饱。

唯一能进食的,就是一兜干巴巴的炒面。

挖一点雪,抓一把炒面放在嘴里捂着。


等炒面捂湿了,再咽下去。

战士们就这样一口炒面一口雪,坚持战斗。

只要冲锋号响起,将士们就会用尽全身力气扣动扳机。

就是在这种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中国抗美援朝竟然取得了胜利。

在国际舆论中,中国的抗战表现堪称奇迹。

胜利的背后,是前仆后继的将士,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当时中国的国际形象,就是个弱鸡。

就算中国派兵,美军也根本不放在眼里。


司令麦克阿瑟甚至公然叫嚣,要在圣诞节前占领整个朝鲜。

89岁的志愿军老战士涂伯毅,回忆起了70年前,将士们这段视死如归的对话。

让不让敌人过好圣诞节?

不让!

那怎么办?

打仗!

好!



大战一触即发。

美军凭借先进的装备,派出大量飞机对志愿军阵地,进行地毯式轰炸。

短短43天,在阵地面积不过3.7平方公里的志愿军高地,倾泻190万发炮弹。

涂伯毅跟随战友埋伏在山坡上,敌机在他们头顶上来回盘旋,突然朝他们的身上投下凝固汽油弹。

丝毫没有给涂伯毅反应的时间,顿时周围一片火海。

吞吐的火舌,贪婪地舔嗜着涂伯毅。


导致他全身上下大面积烧伤,连滚带爬跌进了石洞里。

跟涂伯毅一样,没有任何防护措施和反击能力的中国志愿军,只能暂时蜷缩在一切可以躲藏的地方。


忍受炮火的攻击,互相呼唤战友的名字,确保对方还幸存。

在这场战役当中,还有一个老兵。

他叫蒋诚,1928年生,重庆人。

在敌军枪林弹雨的轰炸下,蒋诚不幸中弹,右腹部肠子被炸出体外。

股股鲜血顺着伤口,止不住地往外流。

在没有军医跟随及时治疗的情况下,蒋诚必死无疑。

但是他忍着钻心的疼痛,自己硬生生地把肠子塞了回去。


只是简单包扎后,立刻重返战场。

他凭着惊人的毅力,用重机枪歼敌四百余名敌人、击毁敌重机枪一挺。


甚至奇迹般地用机枪击落敌机一架。

他的举动,给战士们鼓足了士气。

经过轮番轰炸,完全不可能有生命存在的高地上,竟站起了一排颤颤巍巍、摇摇晃晃的中国将士。

他们高举手榴弹,雨点般地朝敌军扔去。

激烈的正面交锋,双方伤亡惨重。

在清理战场的时候,却看到中国志愿军尸横遍野。

有的将士因汽油弹身上着了火,他们把枪一摔,丝毫不顾及火焰灼烧的疼痛,向敌人身上扑去死死地抱住,同归于尽;

有的将士手里紧握手榴弹,被他炸死的美军脑浆迸裂,涂了一地;

还有的将士,嘴里衔着敌人的半块耳朵……



中国志愿军,扛下了范弗里特式的轰炸,成功将美军击退三八线以南。

抗美援朝的胜利,给了中国敢于向西方世界重拳回击的底气。

而代价,却是18万名烈士付出了鲜血和生命。

战争留下的伤痛,改变了幸存者涂伯毅的一生。

大面积烧伤的他,被立即送到长春治疗。


战友和医务人员一整年都不敢让他照镜子。

涂伯毅趁大家不注意,偷偷跑到医院的一处水塘。


看到自己满脸伤疤的脸,顿时崩溃:

我连死了的心都有了,以前的我可是一个帅小伙呀,现在却成了一个丑八怪。


这么多年过去了,老兵涂伯毅再次回想起这段记忆,依然哽咽。

那一年,他才20岁啊。

18岁的涂伯毅(左)


抗美援朝的战争,幸存下来却悲惨度过晚年的,不只有涂老前辈一人。

周全弟,1934年生,在零下40度的大雪中潜伏三个昼夜,丧失了行动能力的他,在没有麻醉剂的情况下,仅靠冷冻肢体就做了切除四肢的手术,昏迷7天7夜;

王大本,1923年生,参加抗美援朝作战,战斗中子弹贯穿头部,至今仍留有弹片;

杨出焕,1928年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被炮弹击伤腰椎,终生残疾……



我在延边的一位同学,他的爷爷就是曾经抗美援朝的老兵。

去年大阅兵,他的爷爷坐在电视机前哭了一天。


拿着一瓶酒边哭边倒,嘴里不停地念叨着:

要是我们早点有这些东西,你们就不会死了。


抗美援朝战争,在这一代人的身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


而今天,他们却正在被人遗忘。


那名凭一己之力歼敌400人的蒋诚,38年之后因为一笔2400元的债款,再次被人提起。

1983年,改革开放后的中国逐步走向正轨。

当地政府正打算修一条铁路,55岁的蒋诚踊跃报名,自费参与修建铁路。

可蒋诚哪有什么钱,但建设祖国,他也想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于是从当地信用社里贷款了2400元,全部拿去修建铁路。

转眼贷款到期,信用社要求他返本付息。


无奈之下,他只能变卖了儿子的婚房,才勉强还上了贷款。

就是这么一名革命老兵,就算战争结束,也时刻不忘为国效力。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蒋诚右侧腹部的疤痕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每一个国人对这句歌词的记忆,深入骨髓。

可那些曾经为我们浴血杀敌的老兵,不应该被抛之脑后。

今天中国的强大,少不了每一个革命烈士的牺牲。

他们当中,谁不愿意留守在家乡孝顺父母、照顾妻儿。

没有人不害怕战争,不恐惧死亡。

但总是有人,毅然决然地放弃生的权利。


他们才是真正的勇士,民族的英雄。

让人感到心酸的是,如今仅存的2.6万老兵,正在悄然离去。

他们孤独寂寥的晚年生活,无不让人动容。

站不起身,举不起枪。

直到今天,我还清楚地记得。


当年历史老师,向我们讲述这场战争时的义愤填膺。

谁才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是他们啊,是这群志愿军所有将士和老兵!

一次次击退敌人的是他们;

用血肉铸成钢铁长城的是他们;

面对飞机和大炮迟迟不退的,还是他们。


战争虽然过去了70年,但是烈士和老兵们的精神,应该被我们这一代年轻人铭记。


面对他国的侮辱和挑衅,我辈青年可以骄傲地喊出: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作者 勇博啊

资料来源: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百度百科|涂伯毅;蒋诚;

重庆日报|《传奇老兵,永不退色》;

李峰《决战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