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小说的市民意识和情教观——《卖油郎独占花魁》的文化意蕴

《卖油郎独占花魁》是文学史上主张自由婚恋的优秀作品。冯梦龙的这部作品,以俗滥的题材为主要内容,标新立异之处在于一个收入微薄的卖油小贩用自己的真情去感化一个名满临安的花魁女。实际上是在告诉读者,现实生活中的市井阶层也是有追求爱情的愿望,甚至这种愿望要比同时代的达官显贵高尚纯净得多。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有比财富、门第等更可贵的东西——互尊互爱的情感。

妓女与嫖客是个早已俗滥的题材,《卖油郎独占花魁》却难得的没有落入才子佳人、风花雪月的老套之中,而是把现实生活中正在蓬勃兴起的市民阶层引入了爱情神圣的殿堂,让一个卖油小贩以他的诚笃、 真情去感化一个名满临安的花魁女,使读者看清了比门第、财富更要紧、更可贵的东西 ———平等的爱情,相互的尊重,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互相关怀 。

明代中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封建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深化,商品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势头,中国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市民阶层日益扩大。

社会经济的深刻变化,将强劲的活力输入社会肌体,一股不安分守己而别开生面的新鲜文化潮輝涌动于传统文化结构之中。表现在价值观念上,从贵义、重义转向崇尚金钱,因而明代中后期的一些作品,也把目光转向商人为主体的市民阶层。在婚恋观念上,一反“夫为妻纲”、“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些传统的礼制规范,涌起追求真挚情矣的人文思潮。《卖油郎占花魁》便生动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真挚情爱的勃兴和“情”与“礼”的抗衡,生动真实地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观、爱情观。

市井小民的爱情

北宋末年,由汴京逃难出来的秦重,被父亲过继给杭州一家油店老板,每天挑着油担沿街叫卖。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里,即使是腰缠万贯的大商人也会受歧视,更何况是秦重这样的贩油郎,所以他其实是个非常典型的下层市民形象。而女主人公莘瑶琴因战乱同父母失散而误入风尘, 虽然是名满临安的“花魁”,实际上却是达官显贵们的玩物。

沦落风尘的花魁女与低微卑贱的卖油郎终成眷属的情节,本身就向我们倾诉着整个社会开始重视市井间的小人物。这种重视是作家的市民意识的增强,也是人们认识了商品经济的可贵。

小商人秦重有着对美的渴望,有被尊重和承认的需要,还有 一种证明自己潜力的深层次愿望。他明知道花魁女的生活与自己的日常生活是格格不入的, 但是他仍然充满了自信,这其实就代表着当时商人面对社会的一种普遍自信的心理状态。秦重的爱情,显然与当时市民阶层社会地位的提高、商人自我价值的重新发现有着密切联系。

“花魁娘子”莘瑶琴原是良家女,战乱中误入风尘。但其性格中仍有刚烈的一面。金二员外外来亲近她时,被她劈头劈脸,抓了几个血痕。这种自尊刚烈的思想性格,使得她与卖油郎的结合成为一种必然。

“花魁娘子”之所以能对卖油郎产生爱情,最主要的就是能从他那里感受到真诚的尊重与爱护——这恰恰是她所缺少而又迫切需求的情感支持。 秦重从一开始就是以一种十分虔诚和仰慕的心情来对待她的。他不惜辛苦的去攒一年的钱,目的只是见一见花魁。正是花魁女强烈自尊与被尊重的实现,即便卖油郎没有相应的才情气质来应和,也能够与花魁拥有“融洽的旨趣”,情感的依恋。

情场上主角的转换

《卖油郎独占花魁》的全部情节,都是围绕着地位不高的卖油郎靠什么机缘、怎样把“花魁”独占了过来展开的。

宋、元之际,市民阶层虽然已在城市经济生活的各个环节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政治文化舞台上却是个“龙套” 的角色。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以及严格的封建等级观念仍然是社会的主流观念。这即使是一名妓女,也宁愿接纳风流倜傥的寒土,对于商贾之流都怀着一种先天的鄙夷心理。

从元代开始,虽然士人跌落到社会的底层,但在烟花女子的潜意识中,读书人仍然比商人高贵。在《卖油郎独占花魁》中,尽管秦重也感觉自己配不上花魁,但却凭着素朴的韧性如愿以偿,赢得了花魁娘子的芳心。

小说向读者披露了一种崭新的信息:市井间的小人物开始得到 了社会上的重视 。说明当时的市民阶层已不甘心总是充当生活中“卖油郎”的符号性角色,而是开始积极地寻求自身的价值。商人作为主角出现在爱情里,是公开承认了经济在爱情生活中的作用 。市井小民的爱情颂歌,显然与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 、商人个人价值的重新定位有着重要的关联。


《卖油郎独占花魁》的主题是:秦重为什么能“独占花魁”?秦重凭借的不是权势地位,也不是甜言蜜语,而是凭借着善良诚实和对辛瑶琴的尊重、同情、以及真挚热烈的情感。秦重把辛瑶琴视为一个真正的人来尊重,这才使“花魁娘子”长期被侮辱、被损害的心得到温暖,才会唤醒她的人生热望,才收获了真正的幸福。

辛瑶琴的抉择也是有一个过程的。她最初把从良对象定位为公子王孙,因此一开始对秦重是很轻视的。因为秦重“不是有名称的子弟,接了他,被人笑话”。此时她还是瞧不起商人这个阶层的。但是后来她觉醒了,认识到真正的幸福源于双方人格的互相尊重,真情的体贴,这比金钱、权势、地位更有力量,也更牢固。这显然表现了具有新时代特色的市民阶层的爱情观和生活理想。

作品中大部分人物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商小贩,以往爱情小说中,男主人公多是读书人,这篇小说中,作者试图向人们展示一种观点,即真挚的爱情,不再只存在于仕宦子弟、文人学士中,它也存在于市井之辈的小商人中。这是非常进步的思想,反映了明代新兴的市民意识。

古代的婚姻家庭中,滲透了伦理宗法制,女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到了明代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商人和市民在行动上和观念上,对封建社会的传统道德观念发起挑战,带来世风的极大变化。

所以《卖油郎独占花魁》中,处处透露出对人性正常发展的肯定,以及与传统的封建礼教和贞操观念相对立的新的道德观和爱情婚姻观。这种新的思想观念又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迹,跟当时社会经济生活的深刻变化是分不开的。

“情教”观的实践与弘扬

一个本钱不多、地位不高的卖油郎能够独占花魁,靠的是什么? 花魁女和卖油小贩之间,有着天然的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卖油郎奋斗一年,才赢得与花魁 “相处一霄”的机会。但是花魁女对秦重起初是不理不睬,内心深处是瞧不起这位卖油小贩的。但是在两人相处的一夜中,卖油郎从没有把花魁当成玩物,而是当成一个需要关怀和帮助的女性。最后卖油郎终于凭着真诚的爱,赢得了花魁的心。

这个故事里,作者冯梦龙向人们揭示了他所主张的“情教”观,以及他所倡导的社会理想 。冯梦龙认为“情”不仅是维系人类社会关系的纽带,而且是维系天地万物的总线。世上万事万物生生不灭,都是由于“情”存在的缘故 。冯梦龙认为一个“情”字甚至可以代替儒家的那些说教 ,因为儒家的纲常名教、 仁义道德全都是无用之物 。

与冯梦龙同时代的大剧作家汤显祖也说过 :“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 在爱情的感化作用上,冯梦龙比汤显祖更加激进,他大倡“情教”,借男女之真情“教诲诸众生” “以情为维”来重新建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以期实现他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冯梦龙对于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深为反感,主张婚姻自主“男女相悦为婚” 。他认为人都是平等的,不应以身份来分别贵贱尊卑,而应是否有情来衡量 。

正因为如此,作者才尽量去渲染卖油郎对于莘瑶琴的情重志诚,花魁女对卖油郎也在经历了苦的抉择后,赎身下嫁。这一过程始终贯穿了一个“情” 字。 因为秦重对花魁女的爱不是肉欲之爱,而是对女性人格的尊重、爱护,是发自内心的。卖油郎与花魁女的美好结局,是冯梦龙“情教”观的理想再现,也是作者建构人与人之间社会理想的形象再现 。

冯梦龙主张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平等、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信任的社会理想 ,在他的另一部著作《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也有所体现。当蒋兴哥发现自己的妻子与人通奸后,内心十分痛苦,但他并没有做出过激的举动,而是在妻子王三巧改嫁时,送了十六只箱笼送给她当作陪嫁。王三巧虽然道德有污,但在蒋兴哥吃了人命官司性命不保的时候,她苦苦哀求县令设法为之开脱 。蒋兴哥的厚道 、王三巧的有情,都是作者社会理想的集中表现。

冯梦龙在大倡“情教” ,其目的是借“情教”来冲破儒家纲常伦理之罗网,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

冯梦龙的“情教”,是针对明朝中后期世风败坏,人与人之间“交道奸如鬼”的现实而发的。他说过:“ 人而无情,虽曰生人,我直谓之死矣” 。

他的“情教”思想不仅具有反礼教、理学的色彩 ,而且也包含着他的社会理想。这才是他要借《卖油郎独占花魁》所表达的深刻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