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自知”,就没有自信

到底是谁在“自信”与“自负”之间画下了不可逾越的边界?又是什么“度”区分了所谓“适度”与“过度”?

古话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以“明智”二字用来赞美头脑清醒、举止得体的人。而人们将“明”放在“智”之前虽可能是一时无心之作,却似乎包含了一种奇妙的直觉和天然的逻辑:不明,何以能智?看不清楚、看不真切,何以能想得明白、想得透彻?因此要达到“智”,必先要“明”。

何以明?——“自知者明”!

我们前面提到的“自信”也好,“自负”也好,有一个相通之处:相信自己。而它们两者的不同之处恰在于:是否“自知”?是否自明?也就是,对自己有无清醒的认识?

换言之,“自信者”首先当是自知者——冷静地看清自己的能力,公正地评判自己的水平,包括自我之所长、自我之所短,然后相信自己能扬长避短、取长补短;“自负者”则相反,往往是不自知者——看不清自己的真实水准,掂不出自己几斤几两,所以无法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于是过高地估计自己,盲目地相信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由此可见,“自信者”与“自负者”的本质差别就在于——“自知”。古话又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自知”竟然被祖先前辈们视为“高贵”之事,可见不是什么唾手可得的易事。那么,“自知”究竟贵在哪里,又难在何处?一个自信的人应当自知些什么?或者说,一个自负者与真正的自信者相比,他的“不自知”到底体现在哪里?他不自知些什么?如果我们找到了这个答案,或许也就能顺藤摸瓜,发现“自信”的秘诀。

“自知”,无可厚非,就是要“知我”。那么一个真正自信的人应当要“自知”些什么?首先,当然是“知我所能”——我的专长、我的优势、我的强项。自知了这些,才能摆脱自卑,建立起初步的“自信”。

但单单是“知我所能”,看到自己力所能及之事、过人之处,却不知“我所不能”,看不到自己力所不能及之境、不可企及之人,就会变得故步自封、妄自尊大,真以为自己“无所不能”,久而久之,错把自己当神。一个人一旦成了“神”,就意味着“与天齐高”“逍遥法外”,这就是典型的“无法无天”。眼中无法,意识上也就关闭了理性,心内无天,精神上也就抛弃了敬畏。丧失理智则近乎疯狂,无所敬畏则难逃自我毁灭。“上帝要谁亡,必先使其狂。”这正是“自负者”的症结所在——不够全面、不够完整的“自知”——知我所能,却不知我所不能,进而误以为自我无所不能。肉体凡胎,注定有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不正是因为没人能真正做到无所不能吗?

自负,说到底,往往是井底之蛙无知而盲目的自欺欺人。更何况,人与人的爱好、志趣、理想各不相同,一个人如果能专心致志于自己情有独钟之事,尽其力、显其能,已是很大的幸运、非常的幸福,又有什么必要追求事事皆通、无所不能呢?

多多关注,持续为您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