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欢水、大衣哥纷纷沦陷:不借钱,是成年人之间最基本的潜规则

在《我是余欢水》这部剧中,相信许多人都深有所感,剧中也影射了非常多我们生活中的那些“糟心事儿”,借钱还钱就是其中一“糟”。

都说“谈钱伤感情”,原本以“好兄弟”“老同学”相称的余欢水和吕夫蒙,也因为还钱让两人不欢而散。

两人第一次重逢是这样的:



还了钱,就成了这样的:



这是生活中多少人经历的简单缩影,又有多少人都曾经、或正在,受着借钱还钱的苦,受着“该不该要回钱”的煎熬。


01钱,借出去容易要回来难

余欢水虽然自己也不富裕,连借出去的13万还是自己母亲省吃俭用攒下来,寄存在自己这里的。

可在余欢水的心目中,兄弟有难,自然能帮就帮,可谁知这一借,就是5年。

5年过去了,“兄弟”飞黄腾达了,自己还穷得叮当响。

这到了实在没钱的地步,才低三下四低声下气地去讨要自己的钱。


可余欢水心中的兄弟,却一再诓骗、拖延,甚至出言不讳“什么时候还,还要看我心情。”

都说世界上最难的事有两件,一是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二是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

总之,到手的钱总是不愿意再拿出去的,尤其是如果再加上“好人卡”的特性,那“还钱”更成了天方夜谭。

不仅余欢水这样,前同事小吴,也是这样一个人,但凡同事有点要求,他都是尽量答应借出去的钱,就不好意思要回来。

有次喝醉酒跟我哭诉,公司里的兄弟伙都借了好几千了,也不还,还不止一个,“我都欠一屁股债了,你说说,他们还这样。”

一问他怎么不要回来,他就无奈地说,“这不是关系好吗”……

叫人听着,真是恨铁不成钢的气。自己都债台高筑了还为“好兄弟”们找借口,真想说句“活该!”可看他个大汉红润的眼眶,我也就只叹了口气,唉。

真正借钱的老手,就是“看人下菜碟”,看中的正是你的心软、你的不好意思。

在借钱这场游戏里,认真你就输了。

02借钱这道题,从来都无解


摊上同类事情的还不是个例,最近大衣哥被踹门的事情曝光后,“村民借钱不还”也进入公众视野。

朱之文大家都知道,踏踏实实、本本分分的一介农民,因为天赋异禀的嗓音和歌声,一举成名。

从此钱多了,却也被村民们虎视眈眈地盯上了。


在几年前接受“闫虹访谈”时透露,自己粗略算了算,一年已经借出去了100万,可却一个还钱的都没有,更有村民说“他自己的都花不完,还什么钱”。


更令人唏嘘的是,钱借出去了,口碑却没落个好。


自己辛辛苦苦挣了钱,不仅让自己成了村民的“借钱由头”,连关系也因此闹僵了!

借钱这条路,从来都是个死胡同,要么人财两空,要么钱在人离。

初入职场的时候,我孤身一人从重庆跑去了杭州,关系最好的就是带我的“师父”小李了。

一天晚上,小李突然来找我,说年迈的父亲不慎跌倒,直接住院了,家里人问他要钱,可他也没有,说自己很没用、很自责,能不能先借他5000,发了工资就给我。

我看到他焦急的样子,又想可以借此机会回报师父对我的好,没有多想就给了。

可事后我才发现,都是假的,小李早已借钱成瘾,从不控制自己消费,以至于这些年也没攒下钱。

好在朋友的帮助下,把钱要了回来,可从那以后,小李也和我越走越远了。

借钱这道题,在被设计出来的那刻起,就注定无解,最终注定不会有什么大欢喜的结局。

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最终受害的只有最善良最心软的那个人。

03如果要借,就要做好“给”的准备

台湾交通大学曾仕强教授的一个观点很值得玩味。

他在一次课上说,“当人家向你借钱的时候,你就要做好把这笔钱丢掉的准备。”


“这时要问问自己:我愿意丢掉吗?我承受的了吗?”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也承受的了,那就借,并做好对方不再归还的准备。

那如果哪天对方还了,自己就会很高兴,“我又得了一笔意外之财!”


这也是给我们每个人上的一课。

老话说得好,“谈钱伤感情”,所以在借钱这道选择题里,要么舍弃钱,要么舍弃感情,要么只有弃权。

黄子华也曾支过一招,朋友的亲近程度对应着不同的借钱额度,超出了,那这个人就是没有把自己的位置摆正、放对,那“朋友”这个关系也就是多余的了。


虽然其中有开玩笑的成分在,但的确,朋友的亲疏、该不该借,只有我们自己分辨得清。


其实,借钱最根本的症结在我们自己,我们常常会被“假朋友”让自己陷入道德绑架的旋涡中无法自拔,但往往被旋涡困住的也只有我们自己。

那些真正的“好朋友”,其实会为你着想,不会让你深陷债务危机还不还钱、不会仗着你钱多讹诈你欺负你、更不会拿你的心软和善良去逍遥快活。

最后,愿大家都少有这些糟心事儿,更少有这些糟心“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