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口碑冰火两重天,只因犯了三宗“罪”

我有一个女性朋友,去年暑假和男友一起看完《哪吒之魔童降世》之后,就决定春节要和男友再去看《姜子牙》。只可惜从夏等到冬,再从冬等到夏,她男友都换过两任了,《姜子牙》还是没上映。现在《姜子牙》终于上映了,但她还是没能完成心愿,因为她又单身了。

最终她决定不看了,因为她看了影评。是的,这部迟到了大半年的《姜子牙》上映后,票房虽然很好,但是争议也很大,口碑两极分化。其实我觉得电影还好,豆瓣评分虽然从7.4降到7.2,后来又降到7.1,目前依然坚挺着。但一部电影是好是坏,每个人的观感不同,看不看大家自行决定吧。

本文主要分析一下《姜子牙》为什么会出现巨大的争议。个人以为,《姜子牙》有三宗“罪”。


第一宗“罪”:涉嫌“虚假”宣传


看完电影,恐怕很多人会问:说好的“封神宇宙”呢?因为《姜子牙》和《哪吒》根本就没有关系。除了申公豹的形象天差地别之外,隔壁哪吒刚出世,你这儿封神大战都已经结束了,这“封神宇宙”哪里还“宇宙”得起来啊。你这不是“封神宇宙”,你这是封神宇宙的终点!

《姜子牙》申公豹

《哪吒》之后,“封神宇宙”的概念受到热炒。虽然片方一直没有明确说出“封神宇宙”,但是他们也从没有否认啊,而是默许这种说法传播,现在你就给我看这个?姜子牙要是参加《脱口秀大会》第三季的决赛,我想他一定会像李雪琴一样,说:这啥破主题啊,封神明明是我的终点,没想到给整成了起点!

其实,“封神宇宙”这个概念不香吗?而且真要打造一个“封神宇宙”,还是很有创作空间的,网友早就给整理好了。原著里的姜子牙虽然不是一个有趣的人,但的确是一个有很大改编空间的人。在书里,姜子牙刚出场就已经72岁了,他为什么要上山修行40年呢?32岁之前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天尊会说他“仙道难成”呢?能讲的故事太多了。

所以,如果要按“封神宇宙”英雄起源的拍法,可以在姜子牙32岁之前做文章,那时候的姜子牙性格可以是逗比的、中二的或者随便什么样子的,只不过由于发生了一系列的事情,最后才变成了书中的样子。片中甚至还可以出现年轻时的宋异人(既然叫这个名字,又是姜子牙的结义兄长,必然有故事)和马氏(书中68岁都没有嫁人,年轻时肯定也有故事,说不定就是和姜子牙的)。

至于年轻时的申公豹,也可以是任何样子的,但要有合适的故事,把他的性格演变后来的样子。实际上《封神演义》里的任何角色都可以出现,神话故事的最大好处就是:神仙妖怪不死,凡人都有前世。


第二宗“罪”:成也《哪吒》,败也《哪吒》


一直以来,《姜子牙》都和《哪吒》捆绑宣传的。无论是在《哪吒》的片头片尾,还是一些广告作品中,姜子牙都是和哪吒一起出现的。

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哪吒》的超高人气,《姜子牙》的人气也一直居高不下,“想看”数是最多的,也是所有国庆档影片中预售成绩最好的。

但是,坏处也是很明显的。尽管片方在宣传的时候,把大圣(《大圣归来》)也放进去了,试图表明这只是宣传文案,但是观众才不管这个呢。

在观众眼里,早就认定《姜子牙》和《哪吒》是同一个“宇宙”的作品,就算《姜子牙》的风格和《哪吒》不完全一样,至少也应该是差不多,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以《哪吒》的标准来评判《姜子牙》。但是,《姜子牙》的剧情竟然和《哪吒》没有任何关联,扣分;《姜子牙》竟然一点也不搞笑,扣分;《姜子牙》竟然和我们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扣分……

其实,《姜子牙》的豆瓣评分7.1,如果单独来看,已经是一个很不错的成绩了。然而,相对《哪吒之魔童降世》的8.5分,差距就不是一点点了。除了上面这些主观层面的扣分,相对《哪吒》,《姜子牙》客观上也有不少短板。比如,情节冗长,剧情推进缓慢,人物形象不够丰满,等等。这些都导致了《姜子牙》无法像《哪吒》一样打动人,没办法让观众“共情”,也就没办法得到高口碑了。

结果就是,今天才国庆长假第三天,但是《姜子牙》的实时票房已经被《我和我的家乡》反超了,后续应该也很难扳回来了。很冤吧?一点儿也不。你既然享受了《哪吒》带来的好处,就一定要承受《哪吒》带来的坏处。这就是生活!


第三宗“罪”:自毁核心价值


师尊:你杀了这个人,就救了天下苍生!

姜子牙:一个人都救不了,怎么救苍生?

相对于《哪吒》的“我命由我不由天”,《姜子牙》的主旨“救一个人还是救天下苍生”,其实是要高出不止一个段位的。如果拍好了,就会是很好的作品。

《姜子牙》应该是尽力了。首先,敢于在一部动画片里提出这么严肃的命题,应该是要加分的。其次,从影片的完成情况来说,基本上也完成了设定的目标。

之所以说是“基本上”,是因为当我发现师尊是反派大boss的时候,我就知道“完了”,什么主旨都没用了。因为,师尊既然是反派,他的所有表面正义都是他的伪装,他声称的“牺牲一人,为了天下苍生”也就成了笑话。

这时候的姜子牙只要对抗师尊,随便怎么做都是对的。于是,本来应该高大上的核心价值观,就这样被电影本身给消解了。

而且,影片最后,解决问题的也不是姜子牙的抗争,而是师尊的师父出马。这就跟《哪吒》差了不止一个档次了。《哪吒》的最后,是哪吒凭着本身的力量(有敖丙的龙鳞和太乙真人加持,但主要还是他自己的力量)对抗天劫,是真正的“我命由我不由天”!

个人以为,《姜子牙》最好的做法,应该是师尊确实也是从天下苍生出发,是真的为了救苍生而决定牺牲一人,师尊和姜子牙双方的目的是一样的,但是在理念上有所偏差,才产生了冲突。这样的价值观冲突才最有力量,也才能深入人心,就好比《美国队长3:内战》中美队和钢铁侠的冲突那样。

至于反派大boss,可以另外找一个人,一个巧妙地利用了师尊价值观偏差的人。这个人,甚至还可以混进姜子牙的小队伍。这样,故事可以有更多的转折,人物也会有成长,电影也才会更好看。

只可惜,电影已经上映,上面这些都只能是假设。唯有希望创作团队能沿着《哪吒》的故事线走下去,打造一个真正的“封神宇宙”。至于《姜子牙》,就到此为止吧,毕竟封神都已经结束十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