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青城山?


“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为爱丈人山,丹梯近幽意。”

——杜甫


月城湖,坐落在丈人峰与青龙岗之间


十月,一个难得的晴日

阴雨绵绵的成都

仿佛已经下了一个世纪的雨

太阳对于成都人来说

就像过节一样的欢乐


这时候,从成都往西远眺

那是伴随晨曦逐渐显现的连绵群山

每年总会有那么十多二十天

可以在自家阳台上

望见数百公里外的雪山


成都第一峰大雪塘与蜀山之后幺妹峰

相对之下,青城山则非常不起眼


窗含西岭千秋雪

那是诗人苍老的眺望

触动的却是乡情

是东归的江船

说到底,雪山之于成都还是太过遥远


而茫茫雪山之前,成都平原的尽头

有一座林木青翠、四季常绿的幽山

诸峰环峙,状若城廓

算不得直通云霄

却也曲径通幽,丹梯千级

这就是青城山


无人机视角下的青城第一峰


成都之于青城山

就像杭州之于西湖

是天府之国独有的隐逸气质

造就了两者相得益彰的精神世界


印象中的青城山,单一个"幽"字

水流潺潺,林深木密

匍匐于犬牙山道

但见层峦叠嶂,遮天蔽日


掷笔槽,两岩断裂,下临深谷


忘情于山幽谷谧

不自觉便会以为寻得理想

做一个驰骋江湖的梦

那是生根发芽的信仰


青城山作为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

自东汉以来历经二千多年

公元143年,天师张陵来到青城山

选中青城山的深幽涵碧,结茅传道

直到成为道教的“第五洞天”


建福宫,传为五岳丈人宁封子修道处

创建于唐开元12年


《道德经》上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那么青城之道是什么?


从张道陵的天师道

到杜光庭的上清道

再到如今的全真道龙门派

青城之道随着时间斗转星移

不变的却是道家追求自然的理想


屋顶的神仙世界


在道家思想的浸润下

青城山的建筑也平添几分仙气

不固守于传统意义上的中轴线

依山就势,竭尽全力的融入周围的环境


虽然大多数时候青城山都和成都一样

笼罩在阴郁的天气之中,氤氲而潮湿

但是极少的晴日里,阳光穿透幽密的山林

照进宫观的现实,就连瓦片上的青苔

也让这些沉闷的建筑学会了呼吸


天然图画,矗立于苍崖立壁、绿荫浓翠之间


去青城山,似乎成了成都人的惯例

可能是长假,可能是周末,但更可能是晴天

已经记不清是第几次探访青城山了

只是突然觉得长大之后

那些身边的风景反而变得陌生起来

明明对于山上的一草一木都了然于心

却不自觉的告诉自己

上一次的探访已经是十数年前


当记忆逐渐模糊的时候

庆幸,时间给予了重启的本能

而这一切,就像青城之道

所谓万物归于自然

大抵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心境

现实让人生处于暂停键

那么在一个不期而遇的时刻

该遇见的总会遇见

于清幽曲径处

还好它一直都在


百年里的几个照面


从月城湖拾级而上,渐渐远离朝山之客,虽然山路紧挨着陡峭的丈人峰修建,却只缘身在此山中,前面是望不到尽头的山路与遮天蔽日的林木,寻道观不遇亦无眺望之所,孤独的上山路,不作停留,亦能走路带风。


漫漫的上山路,寻仙的仪式感


约摸1小时的光景,上行至缆车交汇处,刚才还空无一人的山路,此刻已回归如常,登山客在此集结,目标便是上清宫。上清宫大概算是青城山人气最旺的道观,无论是徒步登山,还是乘坐缆车,最终都会交汇于此。此处海拔1180米,也是青城山海拔最高的宫观,再往上百余台阶便可抵达青城极顶——老君阁(海拔1260米)。上清宫始建于晋代,历经兴废,现存殿宇多建于清同治年间,算来距今也近200年历史。


人间烟火气


上清宫的山门现在已经成为青城山的标志性景观,基本上所有的青城山宣传照都有它的身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上清宫山门匾额的“上清宫”三个大字竟出自蒋公之手,落款为“蒋中正 二十九年”。蒋公其实极少给庙宇宫观题字,再加上建国后的风风雨雨,能够保存至今,恐怕也是仅见的珍贵。据说这幅题字,就出自1940年蒋公偕同夫人登山之际,那日蒋公心情大好,于是易心莹道长便恭请蒋公为刚竣工的上清宫山门题写。


上清宫山门,1940年落成


步入上清宫,依山而建的宫观,规模宏大,俯仰间穿过重重楼观,便来到上清宫香火最旺的三清殿,焚香至此,青烟袅袅。殿前道士念念有词,身后塑像金身护体,应为三清神像,只是看起来略新,应是后世重塑。


神明的天上宫阙


三清殿侧沿着小路穿过麻姑池,便可进入文武殿,庙堂并无太多看处,如今更是被一卖画老者所占。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殿堂之下还有一方庭院,树木成荫,繁花盛开,而庭院中陋室外写就“张大千故居”五字。当然,名人的加持,总归为世人所爱,也难怪上清宫外会有于右任手书的对联:“于今百草承元化,自古名山待圣人。”


1942-1945年,张大千曾寓居青城山上清宫


国画大师张大千曾在上清宫寓居四年多,作画千余幅,留下了著名的《青城山十景》、《花蕊夫人像》等画像,青城的山山水水,草草木木,都成为了画中的一部分。曾在四川省博物馆有幸一睹先生画作,印象最深的却是先生传奇的一生,大概每一个艺术家都有不羁的执念,只是先生之后再未返归大陆。


一览众山小?


从上清宫侧殿穿出,即可寻得青城山的极顶之路,此时山势渐缓,抬头即得见阁楼。东华殿是老君阁下的附属宫观,想来地震后一年重登青城山,此地还处于一片瓦砾之中,如今已是焕然一新。虽然感觉汶川地震就像是刚发生不久的事情,其实想来已是十年有余,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时间随着年岁的增长,竟也变得越来越快。


地震后重建的东华殿,主祀东华帝君


行至老君阁,已是青城之巅,只是所谓一览众山小,在青城山是不成立的。除了东边是一望无际的成都平原,其余方向皆陷于茫茫群山之中,因为对于更广阔的的川西而言,青城山不过只是个起点罢了。想来蜀中诸名山,其实都处于成都平原与川西高原交接处,也许在古人看来,再往大山里面走,无异于身处不毛,既不利于修行,也无法纵情山水。


老君阁俯瞰成都平原

都江堰融创乐园和成灌高铁清晰可见


记得小时候第一次来青城山的时候,父亲曾说青城山最高峰被称为呼应亭,可观日出、云海与圣灯,当然以我雨神的自嘲来说,日出什么的,在青城山从未奢望过,只是甚至都没有见过呼应亭,因为90年代的青城山,其实已经改亭建阁了,是的,就是老君阁。


老君阁,位于青城绝顶,海拔1260米


今人所建古代建筑的通病就是,远看虽然气势磅礴,却极度不耐看,缺少对于自然的敬畏之情,老君阁亦如是。虽然地震后重建的老君阁,比90年代初建的老君阁更加高大坚固,楼中甚至还有数层楼高的老子造像,但真的很难说有多少神圣的意味。

当然,登临老君阁的乐趣还在于俯瞰与远眺,加上无人机环顾四周,似乎可以得到一个更清晰的青城诸峰群像。



青城第一峰——老霄顶


卧牛山


赵公山,青城山最高峰,海拔2434米

丈人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离开老君阁,便开始了漫漫的下山路,如果说月城湖-丈人峰一线是百折不挠的丹梯直上,那么天师洞一线的山路,就像是一曲跌宕起伏的乐章,千回百转,诉尽衷肠。但是无论是哪边的山路,几乎都少有人至,人们总是豪情万丈,誓要踏遍名山大川,然而真正爬山之人,却是寥寥。


九倒拐,青城山最陡峭的一段山路


朝阳洞大概是青城山上仅有的名副其实的“洞”,所谓洞天福地,虽不一定是正儿八经的洞穴,但神仙居住之地,总给人以无限遐想。朝阳洞便居于山林深处,有大小两洞,亦可容纳百余人,正合清幽妙境之意。


朝阳洞,传为上古宁封栖真处


洞口正对东方,应该是朝阳之名来由,不过此间谷幽林密,阳光其实很难能照入现实。清幽雅致处,只是悬崖绝壁、水滴石穿,高大的银杏树,与满地的金黄。清光绪年间,四川按察使成都知府黄云鹄在《小朝阳洞记》中写道:“青城胜概,不可枚举,而余独爱朝阳洞。”


深山银杏,一叶知秋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朝阳洞相传是上古宁封栖真处。不过从直观上来说,朝阳洞建筑并非有着经年而来的沧桑,上世纪80年代,青城山道教协会于此处依岩傍洞,扩建宫观及琅环仙馆,所以要说古意悠长,朝阳洞远比不上天师洞、上清宫等,但是清幽之深却是独此一处。


为蒋氏夫妇兴建的琅环仙馆


据说,蒋公当年攀登青城山时大好的心情,就是来源于四川省政府为蒋氏夫妇在朝阳洞边修建的别墅——琅环仙馆。只是如今大门紧锁,唯有满地落叶,沉浸着一丝悲秋。在这里偶遇两只喵星人,山野之中也是难得,两只小猫前后呼应,却不相见,就像捉迷藏一样。


喵星人的世界你永远不懂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真武宫的探访算是一个意外,虽然青城山古建筑群国保名录中赫然在册,但是青城山的地图里面怎么也找不到这里。

从老君阁俯瞰祖师殿,高大的银杏树是标志


从朝阳洞继续下山,便来到了访宁桥。祖师殿属于隐藏支线,需从访宁桥,离开主线,尽管路牌上写的只有200米,但实际远不止,峰回路转的隐藏在大山深处,漫长的山路与青苔,滴水成荫,大概这才是山幽青城该有的样子。


青苔,幽意的趣味


从后门进入祖师殿,第一眼就特别喜欢,高大的银杏树与依山而建的道观,金黄色的银杏叶落满整个庭院,好一个深山古观。


银杏的庭院


走上台阶一眼就看见主殿院落门楣上“真武宫”几个大字,原来真武宫就是祖师殿呀,真是得来全不费功夫,也太低调了。回想刚才在老君阁俯瞰到的一处非常漂亮的山中道观,应该就是这里,几棵古老的银杏树与一旁的悬崖绝壁,当时还误认为是天师洞。


低调的真武宫,在地图上竟然都没有名字


走进真武宫,只有一个道姑在修整屋檐,安静的道观里,就像穿越了时间一样,当然,如今所见的真武宫是清光绪年间重建的,算不得历史悠久,百余年的光影,亦是深山之中的时光机,记录着幽谧山林的往昔。

山林中的秋意


不忍打搅这份宁静,沿着台阶重新走回朝拜的正路,回望道观,终于看见了“祖师殿”之名。


祖师殿始建于晋代,背靠轩辕峰,面对白云溪


永远的C位


从祖师殿一路下行至天师洞,已是黄昏暮色。作为青城山最著名,也是最大的道观,天师洞比想象的还要大,依山而建在半山清幽处,穿过重重殿宇,就像走入道家奇幻诡谲的世界观,恰合修仙之意,历史上除了天师张道陵,还有孙思邈和杜光庭都曾来此修道。


天师洞又称常道观

1983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道教宫观


天师洞,初名延庆观,隋大业年间(605年—618年)始建,唐改称常道观,宋改名昭庆观,现存建筑清康熙年间由住持陈清觉主持重建, 1920年—1939年经彭椿仙改建而成。


青城山的道教宫观以天师洞为核心


三清殿为天师洞主殿,大殿连同唐碑早在1980年就进入第一批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三清殿前天师洞的碑刻大概是儿时唯一的记忆,此番再次拜访,夕阳刚好透过山后林间,照得幽静深处的宫观亦是一片暖色,观中银杏更是一片金黄,其中最大一棵千年银杏传为天师手植。


观中一棵巨大的银杏,相传是张天师手植


道士们正围观着一桌牌局,青城山好像从来就不是隔绝世外的超然之境,满满的人间烟火气,亦是道法自然的另一种诠释。


庄严的殿堂与曲折环绕的外廊

随地形高低错落,把殿宇楼阁连成一片


走出天师洞

青城山的探访也到了尾声

青城之道是什么

似乎终于有了些眉目

就像青城山和成都

眺望与回归

在这个特别的年月

发酵出一种熟悉的自然之味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