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净值人群第一 中国家庭资产配置现转换拐点?

中国家庭的资产配置正面临迁移加速的拐点。

天风证券保险行业报告预估,过往实质刚兑的资管产品(信托、银行理财等)的收益率和安全性双降,长期收益稳定的储蓄类保险将成为信托和银行理财的替代品,家庭资金将会向储蓄类保险产品迁移。

这不是单一的声音,也不仅仅发生在中国北京。只是由于北京在全国所有城市中高净值人群数量居首位,这种家庭资产配置重点的转换在北京发生的似乎更为明显。

在全国范围内,手握资金尤其是净资产600万元以上的家庭该配置什么投资什么,选择标的的“转换”似乎已成为共识,只是家庭资产配置的重点将转到哪里,似乎尚未有定论。同步可确定的是,在可选项里,房产似乎已经大概率被排除在外。


600万,在北京投资房产的回报率低到可以忽略不计


中产阶级和高净值家庭的忧虑

年轻单身时,我们向左走,希望安稳度日;向右走,能够追求激情与梦想。那时身强体壮,可以毫不费力左右开弓赚到第一桶金,或在北京房价还不高时买下人生的第一套房子。

后来我们有了孩子,父母也渐渐老了,车子、房子、票子,我们一样不敢少,即便如此,一场新冠疫情袭来后,我们仍越发感觉到了不安全感。肩上的担子越重,越希望家里的积蓄越多,或者能来钱能增值的渠道越多,可是回望四周,当我们好不容易找到个投资项目时,又有一种犹豫和担忧涌上心头:万一赔了怎么办?现在信托等产品都不保证刚性兑付了,而小银行有的也已经倒闭了。

这是在北京生活的中产阶级的焦虑。《胡润财富报告》显示,北京在600万资产“富裕家庭”城市分布中排第一,千万资产“高净值家庭”城市中仍居第一,甚至在亿元资产家庭城市分布中北京仍居首位。因此,这种投资理财上的担忧和焦虑似乎在北京体现得更为普遍。


拧巴,是在北京生活的很多人的切身感受,无关贫富


在净资产千万以上的高净值人群或家庭中,类似的焦虑同样存在。《2019-2020中国高净值人群财富报告》显示,高净值人群在投资理财上最大的痛点一是宏观环境不确定性太大,二是投资项目爆雷,三是无法判断合适的投资时机。随之而来的是整体投资回报率下降,以及接下来找不到合适的投资品类和项目。

疫情仍在,大家左手把钞票握得更紧,更关注自己的健康,右手其实在投资上变得更谨慎,或者对收益回报的期望值在降低。毕竟比起其他国家的负利率现实,中国的宏观环境已算让人欣慰了。

投长钱 高收益又安全的投资品没了吗?

中国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可选项虽不如西方多,但可投品类已比几年前增了不少。除了存款,我们可选择债券、投资信托、股票、保险、期货以及其他。房产在前几年价格上扬可期,在目前,多数家庭投资时已不再优先考虑。2015年以来投资创业公司或者与人合伙开公司曾流行一时,但疫情前后创业公司倒下一片,即使是独角兽公司也启动了裁员,有闲钱的高净值人士多数已不敢再冒这个险。

面对国际国内不断变幻的宏观环境,我在北京多数朋友的投资都开始趋于理性。问他(她)们的投资预期时,多数都会说“高于储蓄收益即可”,言下之意已不再要求太多。


“回本”,是大家誓死捍卫的底线


一家A类保险公司的高级总监感慨,现在在北京有房有车有娃的家庭买一份年金险,多数人自然的反应是先问问几年能回本?3年还是5年?他知道在西方,保险产品是家庭长期理财规划中重要的一环。而在国内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保险公司擅长打理的主要是投资周期在10年以上的长钱。

国内居民对于某种金融产品的具体功用仍存在理解偏差。这也导致中国家庭在选择新的投资理财品种时有时会被忽悠,或者自己会误读金融机构销售人员的话,而自己回去看条款时,面对林林总总的文字,更是怕耽误时间又看不透哪里有坑。

对监管部门而言,除了对投资机构进行合规监管,对投资者的教育和投资者辅助引导工作还任重道远。


借助财务工具,实现永续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