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点】 灞河不与骊山争强,向西退让,软扭硬折和浐河合流

鸟瞰灞河,犹如一名向长安古城飞奔的健将,它的头颅在入渭口处,灞河支流辋川河是向前迈出的腿,在蓝田县城辋峪河汇流之前的灞河主流为其后蹬的腿,支流浐河是前摆的臂膀,灞河入渭口以东的渭河,是后摆的臂膀。这一造型的背后,有许多故事。


隋朝灞桥遗址。


原名滋水

现在一般认为灞河的源头在蓝田县灞源镇青坪村九道沟北海拔2449米的箭峪岭,但古时也曾有人认为灞河主流是蓝桥河,而蓝桥河的源头在商州区牧护关镇。长安八水里,流域跨出今西安市境的,只有3条,灞河就是其一。灞河最早叫滋水。关于这个名称的来历,灞河流域有个传说。

在九道沟下面由上而下有相连的3个水潭,人称龙潭。龙潭位于峡谷中,最上面的头潭上有一绝壁,水从绝壁上直流而下,犹如从天而降。传说很久以前,西安东部一带雨来成涝,雨去遭旱,人们生活极其艰苦。玉皇大帝得知后,派来三条龙,在西安东开出一条河,下雨时,雨水都汇集到河里,避免百姓受涝;天晴时,河里依然潺潺流水,人们可以随时取水使用。因靠这条河的滋润,两岸人丰衣足食,因此人们称这条河为滋河。三条龙平时分别住在灞河源头九道沟下的水潭里,故人称这三个潭为龙潭。

根据地质科研人员研究,由于受喜马拉雅地质构造运动影响,300万年前不仅秦岭崛起,而且骊山逐渐隆起,灞河借助地形的高差和断裂带,应运而生。

秦穆公改河名

关于灞河名称的来历,灞河流域另有个民间传说。灞河是东海龙王的小儿子,因为刚一出生下来,就吼声如雷,震得海浪滔天,龙宫晃动,因此取名灞。

根据《史记》《读史方舆纪要》等史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虽说当时中国名义上为周朝统治,但实际上天下大乱,人们不是以和平文明的方式解决矛盾,而盛行野蛮的武力,因此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大鱼吃小鱼,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如草芥蝼蚁,成千上万地死于战乱。诸侯王们不仅不以自己这种野蛮的霸道行为为耻,反而对外炫耀。秦穆公就是因东进西扩,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为了彰显自己的霸功,并进一步东扩,把滋水改称为霸水,在灞河右岸建了离宫霸宫。

为了用单字就能表示为河名,后人给霸字左加“氵”旁,成为沿用至今的“灞”。

灞河改道

灞河出了秦岭,没有直接向正北进入渭河,而是斜着向西北流,到了与浐河汇流处,才转向北。

关于这点,也有个民间传说。

灞桥区新合街道兰家庄76岁的丁诗勤告诉记者,传说,玉皇大帝给长安八水都封了龙,唯有灞河的龙不满意,认为给它的地盘太小,于是从蓝田出来,没有按规定端朝北入渭,而是朝西拱。拱着拱着,它拱不动了。原来玉皇大帝早就算到灞河龙会这样,提前派当地的土地神堵截。灞河龙想讨个口风,就化身为人,来到地上。土地神则变了个拾粪老汉,在前面等他。灞河龙见到土地神,上前就问:“老叔,你这叫啥地方?”土地神回答:“这叫瓷地(意像瓷质东西一样坚硬的地)。”灞河龙一听,哎呀一声挣死了。后来人们就把挣死灞河龙的地方叫瓷地,位置在现在的未央区谭家街道赵村的红旗厂大门一带。建红旗厂时,才把那个村拆迁了。过去灞河西边的人打井,能挖出灰白色的泥浆,传说那就是挣死了的灞河龙的脑浆把土染成灰白色的。

然而真实的灞河形成,却体现了灞河的随遇而安。

起初灞河出了秦岭后,绕洪庆原东侧,北流进入渭河,然而喜马拉雅运动没有终结,骊山一直在上升。灞河不与骊山争强,向西退让,最终和浐河合流。

单从灞河经过的线路来看,弯弯曲曲,软扭硬折走过了107公里,一点也不痛快勇猛。然而正是因为这样曲折,才一路接收清峪、蓝桥、辋峪、浐河等几十条沟、峪、河的水,平均每年汇集7.4亿立方米水,最多时达10多亿立方米,在长安八水中,排名第三,从而滋润更多的土地。正是因为灞河曲折,宏观上才构成了一名健将的形象。

记者 金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