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新刊南药神效十科应治》“小儿急惊”探析

中越两国山水相邻,越南医学处处留下中医药文化的深刻印记

,越南的古医籍也反映了中医药文化在越南的深厚积淀。现存于越南的域外汉医籍,是中医药的“异域之眼”,它们展示了“异域之眼”中的中国医药,并对中医药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呼应。越南的传统医药古籍文献,是一批宝贵而亟待认识传统医学资源。《南药神效》是一部现存于越南的“汉文古医籍”,在越南医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其形成过程见证了中越医药文化交流的历史。将该书与中国医籍进行比较研究,可以更好地反映中医药域外接受的历史,解释中医药与越南传统医药的关系,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下认识和研究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的悠久历史。

一、《新刊南药神效十科应治》概述

《南药神效》为越南陈朝时期(1225-1440)名医慧靖禅师编撰,是越南一部著名的综合性医书。在慧靖禅师“南药治南人”学术思想的指导下编撰而成的《南药神效》,在越南医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后经历代医家增补修订,不断吸取后世医学精华,丰富完善临床理法方药而成《新刊南药神效十科应治》

《新刊南药神效十科应治》现存越南国家图书馆,约成书于14世纪。根据日本学者真柳诚考证,慧靖禅师于1385年被越南派遣赴明王朝,后殁于当地(中国),故可推测慧靖所著医书为1385年前之作,但是目前未见1385年之前慧靖的《南药神效》原著。根据璠辉注《历朝宪章类志》中,作为慧靖著书而列举《南药神效》书名,故现存于越南国家图书馆之传本,即是在慧靖原著的基础上,经后世改编及增补而成。其一,卷首“本草”部分的分类方法,与我国1596年初版的《本草纲目》分类方法极为相似;其二,卷七“内伤”部分,明显受到15世纪以后流传的《东垣十书》的影响;其三,该书正文部分诸多单方、验方,多引自《本草纲目》。

本文所做研究即采用越南国家图书馆馆藏《新刊南药神效十科应治》,编号:R2442,半叶8行,行26字,首页有 THUVIEN/QUOCGIA”(国家图书馆)的藏印记(图1)。该书为手抄本,抄写年代不详,用汉文撰写,不难看出书中所载病因病机、辨证方法,受中国医籍影响颇深。《新刊南药神效十科应治》共分十卷,卷一“诸中科”、卷二“气应科”、卷三“血应科”、卷四“着痛科”、卷五“不痛科”、卷六“九窍科”、卷七“内伤科”、卷八“妇人科”、卷九“小儿科”、卷十“体外科”,其中,卷九“小儿科”中记载了初生、变病、急惊、慢惊、慢脾、疳病、热症、感冒、伤食、吐泻、痢症、痰喘、咳嗽、腹胀、客忤、胎黄、胎惊、不乳、撮口、噤风、脐风、失尿、夜啼、中恶、天吊、口疮、舌病、牙疳、丹毒、喉瘅、眼疾、疮疥、瘴气、脱肛、便闭、肿胀、龟胸、龟背、痘疹、麻疹等40种小儿疾病的辨治方法。

图 1 《新刊南药神效十科应治》卷九

二、从心、肝二脏论治惊风

《小儿药证直诀》为我国北宋儿科医家钱乙所著,是我国较早的系统论述儿科疾病辨证论治的专著,也是世界上现存第一部以原书形式保存下来的儿科著作,比较全面地揭示了小儿病理生理、诊法辨证、治则治法和临证用药,在儿科学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通过比较,可发现《新刊南药神效十科应治》关于小儿急惊发病机理及治疗原则的认识与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一脉相承,其成书明显受到我国宋代儿科医学思想的影响。

(一)五脏虚实辨证

《新刊南药神效十科应治·小儿科》“五脏见症”详细论述了五脏的虚实病机,从五脏虚实的角度认识病因病机,包括急惊与五脏虚实密切联系:“心主惊,实则叫哭、发热、饮水而搐,虚则欲卧而悸动不安;肝主风,实则大叫、呵欠、项强、烦闷,虚则咬牙多欠(旁注:气热则外生,气温则内生);脾主困,实则困睡身热,饮水,虚则吐泻生风;肺主喘,实则闷乱、喘促,或渴或无,虚则硬气,长出气;肾主虚,无精光,畏明,体骨重,惟痘疮肾溢则变黑陷。”详细论述了小儿五脏虚实所主的不同病证。

对于小儿脏腑虚实辨证,早在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即提出“五脏虚实辩证纲要”,其先列五脏主证,次以虚实为纲,阐述其辨证规范。以“肝”脏为例,钱氏在“五脏所主篇”指出“肝主风,实则目直,大叫,呵欠,项急,顿闷,虚则咬牙,多欠气,热则外生气,湿则内生气”,并在“五脏病篇”指出“肝病,哭叫,目直,呵欠,顿闷,项急”。其余心、脾、肺、肾四脏亦如此,以五脏为主体,以脏腑特征性症候为依据,以虚实寒热为论治的准则,把“风、惊、困、喘、虚”分别作为肝、心、脾、肺、肾的特征性证候,再根据寒热虚实属性来判断脏腑的病理变化,创立了儿科五脏虚实辨证纲领(见表1)。

通过比较可见,宋代钱乙所创“脏腑虚实病机理论”对越南儿科疾病辨证产生重要影响,《新刊南药神效十科应治》直接引用其观点,这种“域外接受”形式拓展了中医五脏虚实辨证理论的域外应用范围,扩大了《小儿药证直诀》五脏辨证思想在汉文化圈的影响力。

(二)病因病机

在小儿急惊的病机方面,《新刊南药神效十科应治》指出:“夫急惊者,大人为中风,小儿为急惊也。惊者属风热,急者属阳亢,乃阳盛而阴亏。内郁火热外挟风痰,心受热而积惊,肝生风而发热,牙关紧急,吐热吐涎,窜视反张,抽搐摇动,是其候也。”认为急惊的病机为“阳盛而阴亏”“内郁火热外挟风邪、心肝火旺”,将急惊的病位定于心、肝二脏,发病的病理基础为“风、痰、热”。

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指出,急惊风是心肝“热盛则风生”,由外感热邪或素蕴痰热,或伤食积滞,或惊恐引起。他说:“小儿急惊者,本因热生于心……盖热盛则风生,风属肝,此阳胜阴虚也。”认为肝脏五行属“木”,肝旺生风,是升发之气太过,水不涵木而风动发搐。“心生热,热极生风,风属于肝,二脏相搏,风火相争,故发搐也。”钱氏在辨证急惊风时亦重心、肝,认为痰热内盛,引动肝风,或暴受惊恐,扰乱心神。病位以心、肝为主,属实证。可见二者对小儿惊风的病机认识基本一致,均认为小儿急惊发病的病理基础为“风、痰、热”,病位在心、肝二脏(见表2)。

(三)治疗法则

在小儿急惊的治则方面,《新刊南药神效十科应治》指出:“若眼睛翻动,口中送血,两足摆摇,肚腹搐动,或摸床循衣,神昏气促,心中热痛,忽大叫者,乃难治之症。治者宜清心热、去(祛)风痰,为要法也。”言简意赅地提出急惊的治疗大法:清心热、祛风痰。钱氏在《小儿药证直诀》中亦告诫,“凡急慢惊,阴阳异证,切宜辨而治之”,在急惊的治疗上,强调“急惊合凉泻”(见表2)。虽然“清心热、祛风痰”与“急惊合凉泻”提法有所不同,但是钱氏所谓“凉泻”,即采用泻青丸泻肝热,泻心汤、导赤散泻心火,利惊丸利下痰热,与“清心热、祛风痰”的思路一致。不同的是,钱氏除了“凉泻”之外,还针对病后筋骨弱等症,采用补益肝肾之法,如地黄丸等,使小儿急惊的治疗原则更加丰富、更加系统。

三、中医急惊验方的域外接受

《新刊南药神效十科应治》详细记载了治疗小儿急惊风的方剂14首(见表3),通过分析并考证其所载小儿急惊方剂,其主要引用《本草纲目》以及《普济方》等方书中的单方、验方,或原方照录,或原方活用(剂量、用法上稍作修改),这种“域外接受”形式,促进了中医单方、验方的域外流传和推广。

分析表3可见,在《新刊南药神效十科应治》治疗小儿急惊除了运用“调乳汁灌下”“水煎汤调下”“薄荷汤调下”“去滓服之”“温汤入酒调下”“绞取汁灌之”“滴入口中”等内服疗法之外,还针对小儿急惊常出现的“口禁,牙关不开”等不能服药之病证特点,灵活运用中医学之嚏鼻法、吸入法等外治疗法。例如,用“半夏、皂角等分,为末,少许吹入鼻中,嚏出即更”“南星一枚,煨熟以纸包,外扎一小孔,令透气,向口中,牙门自开也”等。

《新刊南药神效十科应治》治疗“小儿惊风”另一重要特点即为“单验方”的运用,考证其所载“单验方”,受《本草纲目》影响颇深,《新刊南药神效十科应治》所记载的鳖甲、蜣螂、雄鼠粪、田螺壳、雄鸡血、南星等单验方,《本草纲目》中均有相同或相似的记载。例如,“小儿痫疾,用鳖甲炙研,乳服一钱,日二,亦可蜜丸服”;“小儿惊风:不拘急慢。用蜣螂一枚杵烂,以水一小盏,于百沸汤中荡热,去滓饮之”;“五灵脂(鼯鼠之干燥粪便)治小儿惊风、五痫”;“小儿急惊:远年白田螺壳烧灰,入麝香少许,水调灌之”;“小儿猝惊:似有痛处,不知疾状。用雄鸡冠血少许,滴口中,妙”;“小儿痫喑,痫后喑不能言:以天南星湿纸包煨,为末,雄猪胆汁调服二字”。日本学者真柳诚指出:“该书卷首本草部分分类,大致符合《本草纲目》。”认为

本草部分受《本草纲目》影响颇深。其对小儿急惊的治疗,尤其是单验方的运用,亦深受《本草纲目》的影响(见表4)。

除《本草纲目》外,《新刊南药神效十科应治》还引用诸多宋代及金元、明代医书中的验方。如用“黑牵牛、白牵牛各半,炒研细,取初头末二分,大黄(煨)、槟榔为末,每用五分,水煎汤调下”疗“小儿急惊”,此法《儒门事亲》中记载用“主治小儿胸膈喘满,两胁扇动,痰涎壅塞及急惊风搐。槟榔、大黄、黑牵牛、白牵牛各等分,上为细末,蜜水调服”,并将此方命名为“夺命散”。明代《普济方》亦载此方疗“小儿急惊风搐”,虽然二者比例上稍有不同,但是药物组成、用法、主治均同。再如《新刊南药神效十科应治》以“枳壳,麸炒豆豉等分为末,每服二分钱,甚者半钱,薄荷汤调下”治“小儿惊风”,此法南宋《小儿病源方论》即有“小儿因惊气而吐逆作搐,痰涎壅塞,手足掣疭,眼睛斜视。枳壳(去瓤,麸炒),淡豆豉。上为末,每服一字,病甚者服半钱,急惊者,薄荷自然汁调下”的记载,并将此方命名为“不惊丸”,后《普济方》在此方基础上加入芜荑仁、蝎梢,治疗“小儿因惊气而吐逆作搐,痰涎壅塞,手足掣缩,眼睛斜视”。可见《新刊南药神效十科应治》对小儿急惊的治疗,深受中国医籍的影响。

综合上述,《新刊南药神效十科应治》论述小儿惊风,在脏腑虚实理论、病机、病位、治则方面直接引用《小儿药证直诀》的观点。但是具体用药,并没有采用钱乙所创的泻青丸、泻心汤、导赤散、利惊丸等,而主要引用《本草纲目》以及《普济方》等方书中的单方、验方。这与越南医学湿热的气候特征以及越南药物使用的局限性有关,真柳诚指出慧静所说“欲惠民生,先寻圣药,天书越定南邦,十产有殊北国”,强调了北国(中国)用药与南邦(越南)南药有区别,其治疗小儿急惊的单方、验方反映了其“南药治南人”的思想

宋元以后,随着中国与越南医药的交流,中越两国医士人员亦频繁往来,为中越两国医学的交流做出重要的贡献。越南在中国医学的影响下,也出现了如慧靖禅师等本土有名的医生。作为汉文化圈重要古医籍之一的《南药神效》,正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对越南本土医疗实践的总结。越南的传统医药古籍文献,是一批宝贵而亟待认识的传统医学资源,它们不仅见证了中越医学交流的历史,也展示了“异域之眼”中的中医药文化,值得深入挖掘和研究。


编辑:山苍
图源:网络

摘自《中医药文化》2020年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