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宋朝去旅行系列四:宋神宗的孤寒

一个有理想的人,未必会成绩斐然。理想使然,想有一番作为,也经历了励精图治,也经历了奋力拼搏,但结果还是没能如愿,那可能就是所说的:“时也,运也,命也”不济吧,但最最主要的可能是才华,胆略,智慧撑不起饱满的理想。而历史终将会给一个人以公正的评判.

宋神宗赵顼也是怀揣着

宋神宗赵顼

那个伟大的理想:富国强兵,重夺回本属于我们汉民族的疆土,再造汉唐盛世,自己成为千古流传的一代明君.于是宋神宗赵顼一生都为这个理想而思虑,而困扰,最后也因这个理想走到生命的尽头.

那一年宋神宗赵顼20岁,继承大统。当时北宋的统治面临一系列危机,军费开支庞大,官僚机构臃肿而政费繁多,广大农民由于豪强兼并、高利贷盘剥和赋税徭役的加重,屡屡暴动反抗。值此内外忧患、财政困乏之际,赵顼对宋太祖、宋太宗皇帝所制定的"祖宗之法"产生了怀疑。年轻有理想的赵顼打破传统,他深信变法是缓解危机的唯一办法.

怀揣梦想的神宗赵顼大胆起用王安石变法,开始了一场两宋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大变法,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诸多改革.君臣二人为了共同的理想和信念走到了一起.这是我所看到封建社会最纯洁的君臣战友关系.

王安石的变法,使北宋的财政收入大大增强,社会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也明显提高.,整个大宋帝国生机勃勃.年轻赵顼看到了富国强兵的希望,梦想不再遥远……

王安石变法

惯性使然,新的事物出现往往会牵扯一大部分人的利益,利益受损的人们当然会提出反对意见.赵顼支持的王安石变法也不例外,反对的呼声来自方方面面,除了大臣,还有亲人,包括赵顼自己的祖母,母亲,妻子。那个长了多年的疮,割掉当然会疼,会牵出多方神经,但你的咬牙挺住。年轻宋神宗赵顼没能挺住。最终引得王安石慨叹: "天下事像煮汤,下一把火,接着又泼一勺水,哪还有烧开的时候呢?"王安石罢相,改革搁浅。

政治经济改革暂先放一放,宋神宗赵顼想从军事上取得突破……

宋神宗终于按捺不住要用兵了,收拾那些“犯我中华”的蛮夷。那一年33岁的宋神宗用兵35万出征西夏。最终,35万宋朝军队打得只剩下17万左右,大败而归。这次战役的失败,虽然不是宋神宗的战略问题,而是出在将领之间不能好好配合的战术问题,但说到底还是神宗赵顼用人不当啊。宋神宗闻败讯,"涕泣悲愤,为之不食." 别说当时的宋神宗,就是过了千年,今天的我们也是扼腕痛惜!经过变法积累起来的财富和军事优势,也随之灰飞烟灭,给反对变法的人落了口实。

宋神宗病了,在追寻自己理想的路上:希望重建强盛帝国,再造汉唐盛世———当这些梦想破灭之时,神宗赵项也走到了人生的尽头。临死前,神宗说“朕好孤寒啊!” 大宋朝的皇帝,一个本该被簇拥在人群中满身光环的人,现在说自己孤寒,那种悲凉,没有经历过磨难的人不能体会,痛彻心扉后得无助,洞穿世事后看清世间得薄凉。

但是一个人为理想而活,至始至终做得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如此一生,夫复何求? 在为宋神宗的”孤寒”潸然泪下的同时,又充满了欣赏的目光仰望,宋神宗的失意也许是另一种荣耀,这种经历古往今来几人能有? 从另一种意义上,宋神宗赵顼活得是成功的,一个为梦想追求一生的人,难道能以一时的成败论英雄?

穿行于宋朝的历史,看贵为一国之君的宋神宗拼全力都不能如愿,而我辈庸才,就算有凌云之志,但没有与之匹配的才华不能如愿是再正常不过了……。罢了,笑着拢了拢鬓边星星花发,想起东坡先生的名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情与貌略相似!

"多情应笑我早生白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