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智能投顾”

定义


投顾就是投资顾问(Investment Adviser),指任何从事于提供投资建议而获得薪酬的人士。

不难看出,这依然是偏营销的岗位,与纯投资性质的“基金经理”完全不同,就好比券商会给高净值客户配备专门“顾问”;去银行买理财,会对接专职理财经理一样。


区别在于,国外投顾咨询费另收,投资者也有自觉的“服务付费”意识。缺点是国外人工费用较高,屌丝基本无缘;优点是投顾更客观中立。


而国内则是以“产品销售”为导向,以产品佣金分成的方式进行盈利。缺点是容易“唯佣金论”,哪个费率较高或者分成较多推哪个,何谈中立;优点是投资人不用付费就能享受到基础的投资理财咨询。



智能投顾起源


智能投顾诞生于2008年的美国,“金融海啸”导致传统金融业面临着巨大的业绩和信任危机。


本着挽救财富管理行业的初心,智能投顾(Robo-Advisor)应运而生:会根据个人投资者提供的风险承受水平,收益目标以及风格偏好等要求,运用一系列智能算法以及投资组合优化等理论模型,为用户提供最终的投资参考,并根据市场的动态对资产配置再平衡提供建议。



发展现状


成熟市场以美国为例:


在发源地美国,智能投顾得到了巨大的认可和发展。最著名的两家智投公司为“Wealthfront”和“Betterment”,两者管理规模都超百亿美元。


内驱力:


一,智能投顾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和投资门槛。


美国真人投顾的咨询费用大概在管理规模的1%左右,并且对投资者的资金门槛要求很高。


然而以两家智投公司为例,咨询费用大概在0.25%左右;另一方面主要配置费用低廉的“ETF”,同时只进行低频的在线交易(智能投顾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帮助投资者避开了频繁操作的短期投机模式),降低了投顾成本和门槛,对中产以下较为友好。


二,智能投顾更好地为投资者节税。


与国内不同的是,美帝会对资本市场交易者收取不少的“资本利得税”。(真得好好珍惜国内的免税政策)智投会通过ETF的亏损卖出抵扣当期盈利,延后税收,同时在相同的低位买入,保持持有份额,非常有“特色”的做法。


三,美国是高效市场,并且ETF种类齐全,费用低廉。


何为高效市场?举个例子,在美国,主动管理型基金年化收益是远低于标普500指数年化的。


也就是说市场无法战胜,老老实实得赚取“β”收益比起来来回回捣腾“技术分析”,“量化分析套利”,“内幕交易”等等企图获得“α”收益来得靠谱。


另一方面,ETF种类齐全,投资标的涵盖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的:股票、债券、期货、大宗商品、房地产等等。叠加“现代资产配置”理论,分散多元投资,以期在获得相同收益回报的同时降低风险。


四,美国有巨大的养老金市场


也就是说老百姓不会像国内一样过度依赖“社保养老金”,而通过自身的投资行为为未来的养老储备长期的资金。


新兴市场以中国为例:


其实智能投顾引入国内后曾掀起过巨大的“风浪”,比如“零售王”招商银行的“摩羯智投”。当时有很多媒体宣传称:“财富管理行业的巨变来临”。可事实证明,这个舶来品在国内有点“水土不服”,甚至还出现了不少挂羊头卖狗肉的所谓“智能投顾”平台(实际就是P2P),还有一部分直接沦落成“荐股工具”。


看似高大上的搭配选项,可能并没有太多的创新内容


首先:国内常规智投大多以主动管理型的公募混合基金为主,费用较高,信息也不甚透明。


这与国情密不可分,A股不算是特别“有效”的市场,好的主动型基金能够轻松超越指数基金,也就是说“骚操作”大多时候很管用。其实关于这样的论断,我是持怀疑态度的。A股的确没有十年长牛,上证指数也成了笑柄(可是至今为止都没出现过跟踪上证指数的指数基金,而关于“上证是否失效”的争论一直都有),但是或许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不堪。


下图为沪深300ETF,我们看到其实底部是在不断抬升的。如果从一开始就傻傻得持有,或者是定投,是否真得就毫无收获呢?



混合基金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容易导致“策略漂移”。因为其自身就已经包含资产配置比例(往往股票,债券,银行存款等等挑着搭配)。再次组合分配是否能达到预想的配置效果呢?


这是兴全可转债混合基金“340001”的持仓结构,品种已经很齐全


主动型基金还存在一个筛选问题,这些智能投顾平台是以什么标准进行挑选的呢?是否存在“后视镜效应”呢?可以说国内还没有统一的主动型基金筛选标准。基金经理们也是跳来跳去,没个常性,老百姓跟都来不及。所以,到底能不能为投资者赚钱也是个未知数。


其次:平台大多以基金超市的形式呈现,类似“FOF”,“智能”和“投顾”一个都搭不上边。


目前来讲,通用形式是用户回答一个问卷,进行风险评估后就上“套餐”了。(其实调查问卷非常重要,不是随随便便搞几个常规问题就了事了。很多时候,老百姓自己也不知道风险偏好如何,需要配置何种产品。可以说,大部分智投这点做得并不好。这也是人工投顾的价值所在,需求都是靠面对面交谈挖掘出来的。)购入资产后平台不再对账户进行操作。可能只有“雪球的蛋卷基金”做到了一点创新,相对“智能”:在180天内达到一定条件时,自动帮客户卖出/买入指定公募基金产品。


再者:上文提到国外的几个内驱力,国内似乎还没有。


所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完全复制国外的模式比较艰难,再加上“外汇管制”,“臣妾做不到”这句话也是很贴切了。



总结:


综上诉述,国内智投的发展的确遇到了不少暂时性的阻力。而目前来看,确实没有特别合适的平台,无论是银行系,证券系,互联网公司,还是独立投顾公司。


不过,相信随着监管的鼓励,政策的推进,民众投资意识的觉醒,投资理念的转变,以及对“知识付费”的认可,或许国内的智投能够走出自己多渠道多元化的特色道路来。


期待BAT和传统金融机构深入合作的同时也希望智投不再局限于权益市场,信托,保险,房地产,税务咨询等等也可以纳入旗下。


而对于个人来讲,如果可以,自己学习投资知识并学以致用或许比智能投顾和人工投顾都来得灵活有效。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