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华为在干什么?任总最新讲话解读五

改进面试方法,

不拘一格获取优质人才;

建立适用不同场景的人才内部流动机制,

按贡献管理好个人职级评定。

1、关于招聘调配

第一,现在招聘管理最重要是提高面试水平,要向西方公司学习。

每个应聘者可以先用半个小时讲讲自己的学术报告,而且要经过五轮面试。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优点,我们不能简单拿个标准筛子去评价。面试后当场决定结果,包括薪酬,他不接受,还可以协商,听应聘者的申辩。

启示:高端人才的招聘值得借鉴,突破经过专业包装的面试的的候选人,挑选真正的人才,靠标准的结构面试法是不行的。专业陈述+5轮面试,找出个人特质,根据需要决定是否聘用!而且更难得的是,当场决定(需要最后的用人决策者在场),当面协商薪酬!的确需要很大的专业支持,才能达到!

第二,随着业务规模增长,适当的人力增长是允许,也不要过于僵化。

比如,对于优秀留学生,在当前新的人才转移时期,可以拿出特招指标来专门审批;对于优秀外包员工,今年可以适当给与指标,从外包员工中录用一部分(3000名)优秀人员;对于高端人才招聘,不受指标限制。

我与北俄罗斯科学院长会面时,他带来了一位很厉害的激光科学家,两个月以后,美国航天航空局不仅把她挖走了,而且办完了所有手续,这就是美国对人才的获取政策。

目前华为公司的人才获取政策还比较落后,我们要积极改进。

启示:华为18万员工,随着原主营业务(电信)的饱和,人员其实有过剩的趋势,对一般人才的招聘是严控的。但任总的讲话可以看出,对三类人才可以不受限制,优秀的留学生,熟悉国际市场情况的,可以特批;已证明业绩和能力的外包优秀人员,可以适当录用;高端人才则直接不受限制,特别高精尖的顶级人才,还有下功夫去争取!

2、关于人员流动

第一,人员合理流动是必需的。

这项工作将来应该是人力资源和总干部部一起来落地。原则上中、基层员工尽快找到自己的突破口,高级干部要服从分配。

对于整个流动的政策、原则、规则,由人力资源部和总干部部共同制定,以人力资源部为主;加强少量干部的流动环节,总干部部要发挥起作用来。

我们要允许自由流动,人流动起来,才能发挥他的个人特性和特长,也容易让人保持激活状态。在流动过程中,可以找到他能最大程度发挥作用的岗位,可能就会在那里留下来努力奋斗。其实员工最容易转换工作内容的时期,是参加工作的前几年,这时要对标找到自己的贡献机会点,而当他上升到一定程度以后,转换就比较困难了。

启示:人才富集到一定程度,难免会出现人才的错配的情况;一个人在原地工作太久,也难免出现惰性,怎么让存量的人才,尽可能发挥作用;让原地呆得过久的人,处于激活状态,同时把人才遴选出来。其中的一项办法就是主动和被动的流动起来,建立内部的人才市场。

第二,我们也要坚持实事求是,有些地区不要过分强调干部流动,可以原地提升前线作战单位的职级和待遇。

比如西藏的“将军”是不适合上“航母”的,但职业通道就在这个地方,进行评定,不适合横向比对。所以,为什么不在西藏实行高职级制度呢?就像合同场景师的待遇可以与代表一样,不需要流动到其他地区,给他高职级和相应待遇。当然他也可以转到德国学习一、两年,不参加考核,能力提升后回来,这样几个人就能守住了一个西藏。西藏地方很大、站点很少,减少了总编制,总成本还降低了。

启示:人员的晋升不一定产生流动,还是要因地制宜,实现效用最大化!

3、关于职级管理

第一,我们对个人职级的管理还是要严格严肃。

我们应该对历史的功臣给予肯定,不要轻易抹杀他们的贡献与努力。但是员工也不能以功臣自居,然后“藏”在某个职级当“南郭先生”,为什么不可以回家去看书呢?学好了再回来应聘,二进宫嘛。我们要不断去测评优秀员工的绩效以及持续贡献的能力,快速使用他。

第二,员工的薪酬回报并不完全与他担任岗位的职级对应。

比如13级的员工干得好,他当年工资加奖金的总回报可能拿到21级的水平。若他不光年度绩效结果好,还学习提升快,持续的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那么他可能就会有承担更重要责任的机会,个人职级就可能得到提升,走将军之路;这样他的工资高了,奖金可以少一些。若他暂不具备进一步担当重任的能力,那么他也已经获得了原岗位上的优厚奖金了。

启示:职级的严肃性,要求我们持续和动态进行职级管理!但薪酬回报跟个人贡献挂钩,可以突破职级的限定范围,能力与职级挂钩,确定工资,但绩效确定奖金。

4、关于领袖

第一,明确“先有鸡,后有蛋”这个政策。

每个新业务要立项,首先要找到合适的业务领袖,一把手是最重要的。因为领袖是天然产生的,不容易找得到。对于一把手,关键看带领业务成功的潜力,资历、年龄不是最重要的选拔因素。

第二,在收购外部技术公司时,公司已明确要求千万不能辞退创始人。

以前收购公司的创始人,可以再去谈谈能不能返聘。将来把这二、三十个人组合起来,加入到柏拉图研究院,这些人虽然技术不一定很精,但是创新思维很厉害,能抓住时代的脉搏,与他们“喝咖啡”,就会产生思想冲撞。

启示:领袖是最稀缺的人才,即便华为这样的海量人才公司,也是稀缺的!产生领袖的土壤和机制很重要,曾经的“领袖”也值得珍惜!

好,今天先分享至此,本文为系列文章,下来继续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