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分管理三分病菌引起大姜“掐脖子”病,6个原因7个对策轻松解决

导读:对于广大姜农来说,提起大姜“掐脖子”病,基本每个姜农都会闻虎色变,都吃过“掐脖子”病的亏,发病较轻者可造成10%—30%的减产,严重者可能会造成绝产,这样严重的病害让很多姜农苦不堪言,给广大种植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我在走访市场的过程中也去过很多大姜种植区,和田间姜农进行技术交流,今天我这篇文章就给大家来详细介绍一下大姜“掐脖子”病的发生原因以及防治,希望在大姜种植过程中对姜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大姜“掐脖子”病是一个非常形象的称呼,主要就是因为大姜在生长的过程中,茎杆从茎基部受到病菌的侵染后开始腐烂,叶片表现出来枯黄的症状,茎杆可以用手轻轻拔出,就像是从脖子处掐断似的,所以姜农就针对这种常见的情况形象的称之为“掐脖子”病。

病菌侵染

可能有人会问大姜茎杆染病后下面的姜块会不会腐烂?答案是一般不会。减产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大姜茎叶受害后无法为姜块提供充足的营养,影响姜块的膨大,但一般会造成10%到30%的减产,这种发病程度下及时刨出地下的大姜还没有收到危害,所以还可以卖钱。但也不排除有些姜农由于疏于管理病菌大肆侵染到姜块内,造成姜块腐烂而发生绝收的悲剧。

受害轻时不会影响到姜块,但会向下传播

1.大姜“掐脖子”病的发病条件及发病症状。

大姜“掐脖子”病是由真菌病害引起,其学名为茎基腐病,又称为“烂脖子”病、“卡脖子”病

,这几个名字从姜农口中可以经常听到。

发病条件:这种病害一般在五月中上旬开始侵染,在六至八月份是病害高发期。主要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大发生,并且可以随雨水或漫灌水传播,并且在一些容易产生积水的低洼处发病相比会更加严重。如果在茎基部存在伤口,会进一步加重病菌的侵染与传播。

病菌侵染,姜苗枯黄

发病症状:发病初期在大姜茎基部会产生水浸状病斑,随着发病程度的加重病斑逐渐扩大而绕绕茎基部一圈。前期表现出叶片发黄的症状,中后期表现出茎基部腐烂的症状。在茎基部腐烂后由于阻断了营养的上下供应与运输,而造成地上茎叶发生干枯死亡的现象。并且病菌还会进一步往姜块内部侵染,进一步加重减产。

发病严重时茎秆干枯

2.“掐脖子”病的发病原因

1.多年重茬土壤中病菌基数大。在交流过程中发现很多大姜种植区都存在很严重的重茬问题,有些地方甚至高达十年以上的重茬,在和农户交流的过程中分析得到一些信息,一块地种大姜越久,“掐脖子”病就越严重。

主要的原因是因为病菌能够在土壤内长时间存活和繁殖,每年都会危害大姜并逐渐加重,有向周围传播的明显趋势。在年年重茬的基础上,导致区域土壤内“掐脖子”病菌基数过大,在遇到合适的温度和湿度的情况下一般会大面积发生和传播。

病菌从表层处侵染,断开

2.种姜带菌或消毒处理不到位。种姜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姜母,是一种老姜。这种姜一般会携带较多的土传病菌,有些姜农可能从其它区域购买种姜,种植前病菌消毒处理不到位,种植后也可能会造成病菌的远距离传播。

3.温湿度管理不到位。大姜“掐脖子”病一般会在土温20—28℃开始发生,一般在6—8月份会达到高发期。因为随着灌溉或降雨,田间的湿度瞬间加大,“掐脖子”病的爆发会更加迅猛。这主要与土壤的透气性以及湿度有很大关系的。

农田积水,湿度大,病害发生严重

4.土壤板结、粘性大会加重“掐脖子”病的发生。

这一点主要还是与田间的湿度有很大关系,土壤粘性或者存在严重板结下较容易造成姜田积水,一般情况下具有这种特点的土壤发病会相对其他土壤严重。农田湿度较高,为“掐脖子”病菌的侵染和传播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土壤条件。

5.肥害和气灼造成烧伤斑作为病菌侵染部位。产生的肥害基本有两种,第一种是使用肥料浓度过高,第二种是在温度较高时随水冲施肥料后,肥料溶液在土壤表面长时间存留,在高温的情况下随着水分的快速蒸发而使肥料溶液的浓度提高,在茎基部产生烧伤斑,有利于“掐脖子”病菌的侵染。在气温较高时产生温度较高的水蒸气,很容易对茎基部造成灼伤,“掐脖子”病的发生几率也会大大增加。

病菌危害,茎基部断开

6.茎基部存在伤口。比如说在一些露天种植的大姜田,在下雨时一般会伴随有风,在风的作用下茎杆会左右摇摆而造成茎基部产生伤口,这样的条件下病菌很容易侵染。

这种情况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掐脖子”病会整片发生,这主要就是因为在一部分姜苗受到“掐脖子”病危害后茎杆死亡,这片区域缺少了遮挡物,在有风时姜苗茎杆的摇摆会更加剧烈,茎基部会产生更明显的伤口,所以会局部整片发生。还有一种情况零星小片发生,可能是中耕跑熵时造成茎杆产生伤口而“掐脖子”病菌侵染所致。

机械培土

3.“掐脖子”病的防治技术。

“掐脖子”病每年都会发生,所以一定还要从基础来找出问题,减轻病菌的初侵染源,在很大程度上会遏制病菌的发生和传播。

1.改土,提高土壤通透性。针对一些土壤粘性比较大,存在严重板结透水透肥不好的姜田,首先解决的是提高土壤的通透性。建议将侬针对农田的土壤粘度,适当补充有机质或者是沙质土壤,后进行翻耕,为大姜的生长提供疏松的土壤环境,提高水、肥、药的渗透和分布,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肥害或气灼的发生几率。

补充有机质,深耕,提高土壤通透性

2.控制土壤温湿度。在灌溉或者是降雨后,特别是一些低洼处一定要注意排水,在晴天后通过中耕的方式降低土壤湿度。如果有条件可以采取高畦种植的方法,会使“掐脖子”病的发生几率明显降低。

3.土壤杀菌。特别是往年“掐脖子”发病比较严重的土壤,进行土壤杀菌可以切断初侵染源。一般情况下“掐脖子”病菌很难在碱性环境下存活。这里给大家分享两个小方法来给土壤进行小面积的杀菌消毒。针对往年发病比较严重的土壤,建议采取撒施的方式多施用生石灰和草木灰,后进行适当浇水,利用这些物质的碱性特点来给土壤杀菌。另外还可以使用乙蒜素或高锰酸钾给土壤进行全面处理实现杀菌消毒。具体的使用方法为80%乙蒜素每亩用量400g、0.3%的高锰酸钾溶液3—4斤每亩进行随水冲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杀灭病菌。

用石灰防止病菌进一步传播和侵染

4.换茬轮作。一般情况下大姜种植比较适宜新土种植,在发现“掐脖子”病严重后,一定要进行2年以上的轮作。在这里建议大家与禾本科作物进行轮作,比如说小麦、玉米等,避免与根茎类作物进行轮作,比如说土豆、红薯等。

5.种姜脱菌。给种姜进行全面脱菌是防治病害的第一个手段,对“掐脖子”病菌提前进行预防。选择无虫、无病的表面干净的姜块作为种姜,采取浸种的方式进行杀菌消毒,进行晾晒后播种。浸种时推荐使用的药剂为:68%精甲霜.锰锌(4%精甲霜灵和64%代森锰锌的复配剂)800倍液进行稀释、或者0.5%小檗碱600倍稀释、或50%甲霜.福美双(9%甲霜灵与41%福美双复配)500倍稀释……

种姜消毒后进行晾种


6.茎基部伤口预防。在有大风降雨天气到来的前一天,提前用药预防病菌从茎基部侵染。

推荐大家使用0.3%高锰酸钾500倍液进行淋根、或者47%春雷.王铜(2%春雷霉素与45%王铜复配)600倍液喷施根部等。在大雨过后及时排水,中耕跑熵,保持土壤合适的湿度。

7.药剂防治​。针对大姜的“烂脖子”病的防治是需要系统管理的,记住四点:土壤消毒是基础,种姜处理第二步,关键时期早预防,染病之后要弥补。前3点上述都已经讲过,那么针对第四点发病后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及时弥补止损呢?

药剂处理,提前预防


7.1在发病初期,比如已经产生黄叶,特别是大风降雨之后,一定不要进行培土,不然越培土越容易烂。主要是因为病菌处理不彻底,培土后进一步侵染加重。这个时期在发病部位建议使用0.3%高锰酸钾500倍液进行淋根、或10%中生.戊唑醇(2%中生菌素与8%戊唑醇复配)1000倍稀释淋根、或50%氯溴异氰尿酸500—750倍液稀释后淋根……间隔7—10天再用一次,连用2—3次可以有效控制住“掐脖子”病的发生和传播。

发病初期灌根,防止病菌进一步传播

7.2在发病中后期,茎杆枯黄,茎基部已经被腐烂掉,这时应该及时止损,侵染部位土壤下的生姜还没有被病菌危害腐烂,不影响商品价值,及时刨出。另针对发病比较严重的区域用生石灰进行撒施,防治病菌的进一步蔓延。

发病严重,直接刨出,及时止损


另外提醒大家,在“掐脖子”病发生以后,​一定不要着急培土,培土遵循的原则是湿时不培土、刮风不培土​、发生病害后先药剂处理,防治病菌的进一步侵染,在晴天后进行小培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