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千多年前的女子提问:父亲与丈夫谁更亲?班昭给出不同答案

汉和帝永元元年(89年),东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去世,而《汉书》尚未编撰完成。于是,汉和帝下诏,让班固的妹妹班昭到东观藏书阁,续写《汉书》及其他书籍。

班昭,这个奇女子由此登上历史舞台。她在完成《汉书》之余,写下另一部奇书《女诫》七篇,首次提出妇女要遵从“三从四德”的思想观念。

所谓的"三从四德",除“四德(德、容、言、工)”稍有一些积极的意义外,“三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观念则纯粹是封建糟粕,毫无可取之处。

那么,问题来了。在班昭“三从四德”的思想观念产生之前,我们古代妇女们又奉行着怎样的行为准则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从一段历史故事说起。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东迁,定都成周(今河南洛阳),东周建立。

郑国的第三代国君郑庄公,凭借从祖父手里世袭得来的周朝上卿职位,发号施令,强取豪夺。一步步坐大之后,开始与朝廷分庭抗礼。

挑战天子权威,勾起诸侯混战,从而造成天下大乱的始作俑者,就是这个郑庄公。

也是周朝到此业已衰微,为了缓合双方予盾,周朝居然自降身价,提出与本是诸侯国的郑国互派人质。

【郑庄公影视形象】

到后来实在忍受不了郑国的得寸进尺,天子周桓王不得不御驾亲征,率领多国联军去讨伐郑国。

但是郑庄公技压群雄,大杀四方,最后多国联军惨败而归,周天子还差点血染疆场。

这样,郑国通过三代国君的苦心经略之后,日趋强大。公元前701年,郑庄公去世,太子忽即位,是为郑昭公。

【郑国礼器】

但郑昭公的王位椅子还没坐热,朝廷就发生了政变。在宋国的扶持与国内大臣祭仲的协助下,同父异母的公子突一把将他的王位抢走了。

原来,公子突的母亲是宋国雍氏的女儿,雍氏又是宋庄公的宠臣,于是宋庄公、雍氏与突达成三方协议:宋国帮助公子突实现当郑国国君的梦想;公子突当了国君之后一定对宋国予给重重的回报。

【掘地见母图】

为了这一目标,他们设计控制住祭仲,对祭仲说:“不立突,将死。”“祭仲许宋,与宋盟。(《史记·郑世家第十二》)”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为了活命,祭仲只能答应下来。

郑昭公继位仓促,国家大权尚操纵在卿大夫祭仲的手里,听闻他迎立公子突的消息后,郑昭公赶紧亡命天涯,在逃亡的路上想起一件往事,心里隐隐作痛。

几年前,春秋五霸总排名第一的齐国,遭到北戎国凶猛的骑兵侵略,齐国向郑国紧急求援,郑庄公派太子忽率军相助。

成功击退北戎后,齐厘公看中了太子忽,想把女儿嫁给他,太子忽却不同意,说我是小国,齐是大国,不敢高攀哈。

祭仲当时就劝太子忽,要答应下这门亲事,以便它日继位后让齐国做自己的靠山。

可惜太子忽没有采纳祭仲的建言,而是娶了一个更小的诸侯国——陈国君主的女儿。

现如今父亲去世,他成为郑昭公还没几个月即遭遇逼宫,一时之间,内无帮手外无援兵,无奈只能逃往他乡。想起当初不肯娶齐国公主,真是肠子悔青。

于是,太子突回到郑国,是为郑厉公。二年过后,郑厉公不满祭仲窃取国家大权,独断专横,暗中指使蔡仲的女婿雍纠欲将其杀掉。

雍纠回家后不慎露出口风,让祭仲的女儿得到了消息。

事件发展到此,便回到了本篇话题上来。这时候,如果妇女们“三从四德”的思想业已形成,在“出嫁从夫”观念的束傅下,遇到这种情况,祭仲的女儿除了以泪洗面外,不可能产生与母亲相商的想法。

然而历史的真相是,祭仲的女儿左右为难之际,特地跑去请教母亲:“父亲与丈夫谁更亲?”

母亲告诉她说:“父亲只有一个,但是,这世上只要是个男人,都有可能成为丈夫啊。”

于是女儿果断地将消息告知了父亲。蔡仲立马采取措施,杀掉了雍纠,郑厉公被迫逃亡他乡。

蔡仲于是复立昭公,不久昭公被仇人所杀,蔡仲又改立郑庄公的另一个儿子,如此反复废立,蔡仲凭一已之力几乎将郑国拖垮。

祭仲能幸免于难,完全得益于其夫人对女儿的悉心劝慰。一个上流社会的妇女能说出那番话来,要么是她个人的真知灼见,要么是当时宽松的社会环境使然。

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在大是大非面前,春秋时期的妇女们,更注重血缘、亲情和原生家庭。

虽然不能明确“三从四德”男尊女卑的观念当时在是否已萌芽,但至少可以肯定,即便这种观念已存在,也远远还没有深入人心,成为春秋时期妇女们的思维定势。

【汉和帝】

而到了公元100年左右,随着班昭《女诫》的成书,并在皇宫内的宣讲教习,班昭所倡导建立的“三从四德”这种男尊女卑的行为准则,抹杀了古代妇女们的天性及尊严,禁锢了古代妇女们的思想与自由。

班昭给出的错误答案,对我国古代妇女造成的影响,无疑是极其恶劣而长远的。

#「闪光时刻」主题征文 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