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首届针灸大师李延芳环跳一穴多用

李延芳,1938.12-,河北省肥乡县人,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2011年获河北省首届针灸大师称号

环跳穴属足少阳胆经的经穴,又为足少阳、太阳经之交会穴。该穴多主下肢动作,如下肢的屈膝、屈髋、跳跃。临床多用于治疗腰腿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坐骨神经痛,髋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病等。

李老师临证善用环跳,其谓善用者,一是治疗病症的范围广,除上述疾病外,李老师还常用于治疗郁证、湿邪下注及胁肋部位疾病等;二是强调针刺手法,注重针下调气。李老师进针遵循《难经》所述的双手进针法,并且重视左手的押手作用,通过押手的切、循、按、推等手法,以勿伤营卫,减轻痛楚,并利于得气及补泻手法的运用。具体操作如下:首先,病人体位姿势要正确,令其全身放松;其次,医者手法轻巧熟练灵活,双手进针,重在押手,进针时在押手重按的一瞬间,刺手将针快速刺入皮下,然后缓慢捻转,轻轻提插,得气后运用手法使之产生触电样针感,循经络分布路线“气至病所”。李老师针刺环跳可一穴通三经、达四部(三经即足太阳、少阳、阳明经,四部即三阳经的各自下肢分布部位和会阴部)。但李老师对气至病所的要求必须以患者针感明显,循经传达畅通,针感强烈点不在腧穴处,而以整条经络出现触电感为准,如此方可效如桴鼓。兹将李老师运用环跳的临床经验简述数种,旨在抛砖引玉。

1.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针灸科常见疾患之一,主要是因为腰椎间盘各部分(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尤其是髓核,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后,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脊神经根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属中医学“坐臀风”、“腿股风”、“腰腿痛”范畴。《灵枢·经脉》篇记载足太阳膀胱经的病候为“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踹如裂”,比较形象地描述了本病的临床表现。李老师认为,无论该病是由腰部挫闪还是汗出当风,或涉水冒雨等原因,均可损伤筋脉,导致气血瘀滞,不通则痛,根据本病部位多发生在足太阳、少阳经,针环跳运用手法使一穴通两经,要求针感如闪电般气至病所,振奋经络,通则不痛,经临床观察,往往针毕痛减,急性期者多5~7次可愈。

案例:李某,男,29岁,农民,2010年5月12号初诊。主诉:3天前因抬重物时腰部闪挫,即刻腰痛不可转侧,次日出现右下肢疼痛,病情逐渐加重,曾服抗风湿药疼痛不减。刻诊:患者表情痛苦,不时呻吟,右下肢疼痛严重,咳嗽加重,不能直立行走,环跳穴处及大腿、小腿后外侧有压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CT示L4-5椎间盘突出。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以4寸毫针刺入环跳,有触电样感传至足底,患侧腿部立感疼痛缓解,留针30分钟,每日1次,共治疗5次,症状完全消失,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

2.腓神经损伤

腓神经是坐骨神经分支之一。腓神经损伤常因外伤、受压、外感引起腓神经发炎或注射药物所致,属中医学“痿证”范畴,主要表现为足无力、下垂,走路呈跨越步态;足不能背屈及外翻,足趾不能背伸;小腿外侧及足背皮肤感觉减退或缺失;久治不愈者,可见胫前及小腿外侧肌肉萎缩。

现代医学对该病治疗尚无特效疗法,针灸治疗本病见效快、疗效好,每年慕名找李老师就诊者不计其数,且简单易学,是目前治疗该病的较满意方法,值得临床大力推广。李老师凭多年临证经验,根据该病的发病部位以胆经及胃经为主,结合环跳穴可一穴通三经(即足太阳、少阳、阳明经)的特点,治疗该病以环跳为君穴,局部萎缩不明显的也可单取环跳穴,但必须“气至病所”,以患者针感明显、循经传达畅通,针感强烈点不单在腧穴处,而以整条经络出现触电感为必须要求,且临证根据病变部位及萎缩部位的不同,适当调整针感传导方向,使病重处针感明显,如此方可效如桴鼓。

案例: 何某,男,40岁,右下肢腓骨小头处外伤致右足背屈受限15天来诊。现患者走路跛行、跨越态,右下肢外侧及足背皮肤感觉减退,足不能背屈,外翻受限,足趾不能背伸;行肌电图检查,示右趾短伸肌、胫前肌、腓骨长肌可见神经传导时间延长,运动单位电位(MUP)减少;余肌未见失神经电位,MUP大致正常。所测右腓总神经、腓深神经、腓浅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减慢,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显著波幅降低,F波出波率降低;余测各周围神经MCV、SCV及F波大致正常。中医诊断:痿证。西医诊断:右腓神经不全损伤。治以环跳为君穴,针刺要求同前,配穴选患侧足三里、阳陵泉、解溪、丘墟、飞扬、太冲,以补法为主。每日1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每疗程结束后休息2天再针第2个疗程。连续治疗7次后,患肢症状即明显改善。效不更方,共治疗4个疗程,症状消失,复查肌电图未见异常。

3.胁肋痛

环跳属足少阳胆经的经穴,临床多用于治疗下肢诸证,李老师临证常用其治疗肋胁疼痛,取效较好。《灵枢·经脉》谓:“胆足少阳之脉……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胆经循胁里,病可见心胁痛,可见《黄帝内经》以胆经治疗胁肋病症早有明训,现在临床多弃之不用,甚为可惜。李老师认为,环跳穴位居人体及足少阳胆经之中间位置,有承上启下,斡旋枢纽之功用,该穴经气充沛,针感明显,临床每能堪当大用。

案例:李某,女,50岁,主因劳动时不慎将右胁挤压,出现右胁持续疼痛数月来诊。观患者痛苦面容,双手托肋胁部位,语声低微,声震恐痛,不敢咳嗽,数月来从未间断治疗,中西药、针灸并用,而疼痛依然。B超、X线片均未见异常,多家医院以软组织损伤对症治疗,效果不佳。脉右关弦紧,舌淡红苔薄白。李老师察患者之前所用活血、止痛药及针灸均无特效,考虑该患者所伤部位属胆经所过,常规治疗无效当出奇兵,遂以经气充沛,针感明显的环跳为君穴,阳陵泉为臣(患者之前他处针灸亦曾用过该穴),环跳刺法要求同前,阳陵泉平补平泻。患者治疗1次即大见效,3次基本告愈,巩固2次而收功。后有李某陆续介绍当地患者来诊,每称李老师针灸其神,亦知其未再复发。

4.带状疱疹

李老师临床常以环跳穴为主治疗带状疱疹及后遗症,其理论基源有四:一是鉴于该病发病部位多在足少阳胆经,如该经循行路线的头面、胸胁、下肢股部等;二是该病的病机以肝胆湿热多见;三是环跳位居胆经中部,又称分中,是联络该经上下之枢纽穴,胆经水湿在此大量气化为天部阳气,刺此穴可使胆经水湿得以气化;四是环跳经气充沛,针感明显,临床体会是调治胆经病症之必用穴。

案例:李某,女,50岁,右胸胁带状疱疹9天来诊。患者素来情绪低落,加上最近劳累过度,于11天前表现右侧胸胁部位灼疼不适,2天后皮肤出现簇状疱疹数片,疼痛加重。在当地某医院皮肤科诊为带状疱疹,给予抗病毒等对症治疗,治疗9天后疱疹虽有回落,但疼痛依然,夜间加重,而转求针灸治疗。

刻诊:患者痛苦面容,带状疱疹处已结痂,但夜间疼痛较重,难以入眠,口干,口苦,时嗳气,纳食不馨,舌红苔腻微黄,舌下静脉怒张,脉弦滑。诊为:气滞血瘀,肝胆湿热。视其患病部位属胆经所过,考胆经“……从缺盆下行至腋,沿胸侧,过季肋,下行至环跳穴……”遂方选环跳为君(针刺要求同前),臣阳陵泉,佐章门、期门,针刺1次,当晚即痛减能眠,共治7次痊愈。

5.郁证

临床所见郁证患者多为情绪所致,肝气不舒,胆每受累。元代名医朱震亨的《丹溪心法》指出:“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因此,郁证症状可见于“人身诸病”而变化多样。胆为少阳,生生不息,“凡十一脏者取决于胆”,胆为弱阳,为阳气升发之初,一有怫郁,最易受挫,又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肝虽为将军,然非胆不断。李老师经验认为,郁证从胆论治,常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案例:张某,女,20岁,系在校学生,半年前因感情因素,致心情烦闷,纠结不开,逐渐出现失眠、胆怯、纳呆、表情淡漠、胸胁胀满隐痛等症,并呈逐渐加重之势,已不能正常完成学业,遂休学由家长陪同来诊。

刻诊:表情冷漠,问之不应,甚至答非所问,耐心开导,方能勉强配合,除上述症状外,时有不定症状出现,时咽喉不利,如物哽噎,时惊恐不安,时手足麻木,时脘腹有气串动等,询问月经已2个月未来。舌红瘦,苔白,脉弦数。诊为:郁证,证属肝郁气滞,胆府不宁。

李老师认为,环跳穴为胆经要穴,经气充沛,针感强烈,此怫郁之气,可一蹴而就。遂处方以环跳穴为君,章门、期门为臣,佐以印堂、神门,共奏疏肝解郁、安神定志之功。治疗5次后,症状开始缓解,睡眠好转,纳食渐馨,面带笑容,已能与医生主动交流,效不更方,共治疗40余次,期间来月经1次,诸症亦逐渐消失,欲返校上学,嘱以加味逍遥丸善后调理30天。约3个月后,患者父母前来反馈,言其女已恢复正常。

6.下肢脉管炎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以下肢多见,表现为患肢缺血、疼痛、间歇性跛行、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等,严重者可出现肢端溃疡和坏死,甚者有截肢的危害。据其临床表现当属中医学脉痹、脱疽范畴。李老师认为,究其原因不外一虚一实,虚者当属元气不足,气血不充,肌肤筋肉失荣所致,实者多因寒、湿、瘀阻,肌肤失养,瘀而化热,可见红肿、破溃。现代医学提出,该病多与吸烟有关,可作参考。

鉴于上述原因,李老师指出,治疗该病无论虚实,务使血气尽快到达患处,如此虚者可荣,实者可通。故该病施治当以“通”为第一要务。气为血之帅,气通血自行,针刺环跳可一穴通三经、达四部,囊括了患病部位,即针感传至足太阳、少阳、阳明经,四部即三阳经的各自下肢分布部位和会阴部。环跳穴针感强烈,经气充沛,以此穴为主治疗该病往往当天疼痛即可得减,只要治疗及时,依法施治,预后每每良好,当然要求针感气至病所是保证疗效的前提,临证病例尚多,此不再赘述。

7.不安腿综合征

不安腿综合征常发生于下肢小腿部位,临床观察常见疼痛、烧灼、蚁行、麻困、烦乱等一些不适症状。该病以夜间或休息时症状明显,故影响患者睡眠较为突出,导致患者的工作及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应该加以重视。

现代医学将该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临床体会针刺环跳穴对之均有特效。

案例:张郭氏,女,78岁,宿患“糖尿病”20年,近3个月下肢腓肠肌处出现疼痛伴虫蠕动感。右下肢症状明显,夜间加重,活动后可得暂时安宁,因此,常彻夜走动难眠,家属及患者均疲惫不堪。当地多家医院诊为“不安腿综合征”,给予“多巴胺”、“卡马西平”等药物对症治疗,无明显效果。刻诊:患者疲惫面容,少气懒言,述下肢疼痛如有虫在里行走,痛苦异常,言语之间已泪流满面。腰椎MRI及下肢X线片未见明显异常,舌淡,少苔,脉细缓。诊断同前,中医证属肝肾亏虚。处方:①环跳;②肝俞、肾俞、承山、飞扬、昆仑。先刺第2组,用补法,留针30分钟后起针,再刺第1组环跳,刺环跳时手法要轻,针前循按,得气候气,气至即停。针刺当晚患者即可安睡4个小时,治疗5次后疼痛大减,偶有虫行感,改为隔日1次,再针5次后,病愈停针。观察2周,未见复发,因患者思乡心切,返回故里。

此例患者针刺手法是取效的关键。考虑患者年事已高,元气不充,肝肾亏损,筋脉失养,故先刺第2组以补益为主的腧穴留针补气,再刺以通为主的环跳穴使气至病所。此案针“环跳穴”,有别于常规,鉴于患者衰弱之体,加之3个月来休息不好,气血益虚,刺时先轻轻揉按腧穴及循经路线,然后轻刺进针稍稍捻转,感到针下少有气感时,即停捻转,停针候气,约10分钟待针下气感饱满时,行使手法,使针感顺畅地沿经络气至病所,旋即出针。如此可避免因气血不足出现通而不畅,或因手法过重强弩通之,后两者虽然也能气至病所,但患者往往出现针后下肢不适,疗效不佳甚至病情加重的弊端,此为常中变法,以人为本,医者意也。8.髋关节炎

髋关节炎可由于炎症、外伤、肥胖及骨质疏松、骨关节退化等引起,表现为以腹股沟、臀外侧等髋关节周围部位疼痛、肿胀、酸楚等不适,目前尚无特效疗法。李老师多年临证经验认为,该病患病位置具人体之中,是“积阳为天,积阴为地”之分水岭,一旦人体内部气化水湿的功能减弱,或由于外部潮湿、外伤等因素造成湿邪、瘀血等病理产物在此停留,即可罹患此病。考髋关节正是足少阳胆经循行所过之处,该经之环跳穴,常为该病疼痛阿是点,因此,环跳穴有阿是穴和腧穴邻近治疗的双重治疗作用。从病机上看,胆经水湿在此(环跳穴)大量气化为天部阳气,当环跳穴气化水湿的功能降低时,此何不为胆经之经病。理通法明,李老师临床治疗该病均以环跳为主,取效屡试不爽。

案例:李某,女,45岁,患右髋关节疼痛10余天来诊。患者10天前感冒发热后出现右髋关节疼痛、酸楚症状,并呈逐渐加重趋势,经某医院髋关节X线片提示:可见髋关节积水。给予对症输液1周(用药不详),未见明显好转而来诊。刻诊:患者痛苦面容,在人搀扶下跛行而至,右腿4字试验(+),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余无所苦。诊为:右髋关节滑膜炎;中医诊为:湿痹。处方:环跳、足三里、阳陵泉、水分。环跳刺法要求针感沿整条经络传达至足尖,余穴按平补平泻,每日1次,留针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患者治疗3次后症状开始缓解,15次症状消失,共治疗2个疗程,经X线复查,积液吸收,关节未见异常,临床告愈停针,嘱服健脾丸3盒以善后巩固。

9.股外侧皮神经炎

该病属中医学“皮痹”范畴,多以股前外侧皮肤出现麻木、蚁行感、刺痛、烧灼感、发凉、酸困、沉重感等为临床表现,以麻木最为常见。劳累后有不同程度加重。部分患者可有色素减退或沉着。病程长者可有不同程度的皮肤变薄、粗糙、汗毛减少等表现,常以单侧多见。常规营养神经治疗并不满意,针灸治疗该病有显著优势,李老师根据其发病部位,以“经络所过,主治所及”为治疗原则,选穴以胆经“环跳”为主,结合该病病位较浅属皮、属络之疾,配合“轻柔浅刺针法”,经多年临床验证,疗效满意。

案例:董某,男,60岁,体态较丰,3个月前不明原因出现右侧股外侧麻木、酸困、不适感。经多家医院诊为“股外侧皮神经炎”,给予“甲钴胺”、“维生素族”等营养神经治疗为主,效果不好,慕名前来求李老师针灸治疗。李老师视其患病部位为胆经所过,遂以环跳为主,考虑该病病位较浅,属肌表、浮络所患,结合“轻柔浅刺针法”,配局部阿是穴为辅,每日1次,每次施针要求环跳气至病所,并顺经络使针感传至足尖,阿是穴以浅刺为主。治疗3次即有所减轻,前后共治疗10余次即获痊愈,随访6个月未见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