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圆运动就是一阴一阳、一性一象互相变化的结果

解读《陈氏太极拳图说》

——第十三讲:“四象”“三才”与太极运动的思维模式1

太极拳名家 康伟 本刊记者 龚建新

   龚建新:从四象的变化中,我们认识到了太极拳圆运动的本质。太极拳的圆运动就是一阴一阳、一一象互相变化的结果。这种性象、阴阳的变化,经历了少阳、太阳,少阴、太阴这个四象过程,周而往复,不断演变循环,从而形成太极拳千姿百态的外形动作。归其本质,太极拳就是内部意识、气血、劲力与外部肢体动作的运行关系。这种内外两种因素的运行规律是太极拳圆运动的本质,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外形动作的圆弧运动。

   康伟:是的。我们的古人在感知和认识自然世界的过程中,不但观察和感知了客观世界纷繁复杂的各种变化现象,同时透过这些现象不断感悟和发现产生这些现象的内在因素和性质变化,并归纳总结出了内部性质和外部现象之间对应的因果关系,

这一内一外的两种因素是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由此逐步形成了中华民族认识世界的“二元”思维模式,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都不是单一因素的体现,而是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龚建新:所谓“二元思维”就是不仅看到事物发展变化的现象,还要看到事物变化的性质。这种“二元思维”在中国传统武术中也是有体现的,比如内功和外功,武术历来讲究内外兼修,太极拳更是“二元思维”的产物,比如阴阳相济、在内不在外、“意气君来骨肉臣”……等等,传统的太极拳从来没有把太极拳看成是一个简单的肢体动作,更强调内在意气的修炼。这应该是太极拳特有的思维模式。


   康伟:是的,太极拳就是“二元思维”模式。回顾一下我们在前面讲过的很多章节和概念,说来说去,都是在一天一地、一阴一阳、一性一象相互交错中探讨和认识自然的变化规律,都是二元思维的认知模式,这种

在《易经》中产生的二元思维模式,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自有的世界观,并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哲理的思想基础,所以《易经》被称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总源,诸多的传统文化经典都是基于《易经》的二元思维的认识论而形成的。

比如老子的《道德经》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意思就是说,我们看到的一种状态中其实是有两个因素形成的,而这两个因素相互融合作用的结果就是“三”,两个因素的作用不断的变化,形成的作用结果的这个“三”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形态,千变万化就在这种因素的作用中不断的产生着,这就是“三生万物”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