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何非要迎接蔡文姬回来?真实目的耐人寻味

文|小熊

前言

公元207年,平定北方的曹操“忙里偷闲”将蔡文姬从南匈奴接回,也就是著名的“文姬归汉”的故事。

对于曹操接回文姬一事,历朝历代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是曹操为了繁荣大汉的文化,有人认为是曹操对文姬有情......

《后汉书》里给出的解释是:“曹操素与邕(蔡文姬的父亲)善,痛其无嗣”,也就是说曹操与蔡文姬的父亲(蔡邕)交情好,所以在自己成为北方霸主之后花重金将他的女儿接回汉。

虽然这个原因在情理之中,但综合当时的乱世背景和曹操的性格来看,事情并非一个“交情好”就能完全概括的。

史书中耐人寻味的疑点

《后汉书》:曹操素与邕善,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赎之,而重嫁于祀。

这段记载有两个耐人寻味的信息:“乃遣使者以金璧赎之,而重嫁于祀”。

第一点“金璧赎之” :

黄金和玉璧在现代都是价值极高的物品,当时的年代黄金象征着贵重,玉璧代表着权力。

在东汉那个年代,被俘虏是很正常的事情,一般就是“男为奴役,女为妾”的下场,然而被匈奴掳走的蔡文姬到底因为什么而价值连城?即使在匈奴那边已经生活了12年,还生了两个孩子,亦委身于匈奴最高级贵族左贤王。

《后汉书·列女传》:兴平中,天下丧乱,文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

曹操难道不顾及文姬是否愿意“归汉”吗?

在蔡文姬传世的《悲愤诗》中其实可以窥视一二,早年被俘时她虽心情生不如死,渴望自由。

蔡文姬·《悲愤诗》:“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彼苍者何辜,乃遭此厄祸。”

但是已经成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后,她离开匈奴的心情是非常复杂和难过的,面临骨肉分离的场景,哪个母亲可以忍受呢?

蔡文姬·《胡笳十八拍》:汉使迎我兮四牡騑騑,悲号失声兮谁得知,与我生死兮逢此时。愁为子兮日无光辉,焉得羽翼兮将汝归。一步一远兮足难移,魂销影兮恩爱遗。

曹操花了重金和精力,一边让蔡文姬不得不忍受骨肉分离的下场,一边又有可能得罪匈奴,对于刚称霸北方与匈奴关系缓和的他,迎接蔡文姬归来这个举动,可以说是吃力不讨好。

第二点重嫁于祀:

曹操接回蔡文姬之后,把她安排给了手下的屯田都尉董祀。( 带着六百人种地的小官,大概相当于今天的村长。)

《三国志·魏志·梁习传》中有载:“习表置屯田都尉二人,领客六百夫,于道次耕种菽粟,以给人牛之费。”

如果真如《后汉书》中记载的和文姬的父亲“交情好”的话,怎么也不至于嫁给一个小官。毕竟蔡文姬是名门之后,在男尊女卑且名声高于一切的封建社会,哪怕让蔡文姬为已故的前夫“卫仲道”守寡,也比嫁了三次显得好看且好听得多。

身为名门之后的蔡文姬,虽然以“董祀之妻”的身份被记载到了专门传颂古代妇女美德的史书《列女传》中,里面却没有一点关于两个人夫妻感情的描写,再对比剩下的十一人,夫妻感情都有“慈亲垂爱”等字眼出现。



其实蔡文姬的婚姻并不幸福也能推测得到:嫁给董祀之时,她已经三十多岁了,而且还是三婚。

在当时的背景下,30多岁早已被列为人老珠黄的范畴,何况前面有两次婚姻,作为丈夫的董祀心情如何,可想而知。

而在丈夫犯了死罪,蔡文姬跪求曹操时,“蓬首徒行,叩头请罪”,在寒冷的天里光着脚披着头发,谁能想象得到名门的大家闺秀会成为这种模样?但凡曹操对好友之女有一点照拂,想必蔡文姬不会落魄至此。

《后汉书·列女传》:祀为屯田都尉,犯法当死,文姬诣曹操请之。时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驿坐者满堂,操谓宾客曰:“蔡伯喈之女在外,今为诸君见之。”时且寒,赐以头巾履袜。

文姬归汉:曹操的私心与抱负

那么曹操如此大费周章的接蔡文姬回来,究竟所谓何事呢?

这一点也许可以从蔡文姬的身份去分析——蔡邕的女儿。



蔡邕是东汉名臣,其实他还有一个身份:当朝国史的修撰者,他参与了《东观汉纪》部分篇目的撰写,并且写的内容最多。

因为他的才情曾被董卓连升三级,董卓被灭后,因感恩曾经受到的礼遇,耿直的蔡邕在王允那里无意流露出对董卓之死的叹息,于是无辜被害。

《后汉书·卷六十下·蔡邕列传第五十下》:邕陈辞谢,乞黥首刖足,继成汉史。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允曰:“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

《东观汉纪》是官方史书,很多人都参与了这项工作,后来的主要撰写者是杨彪。

曹操曾找借口整治过他,书写历史的笔掌握在这样的人手里,生性多疑的曹操自然不放心


《影视中的曹操》


当时修史条件艰难,并不像我们现在查个资料图书馆和网上一目了然。资料匮乏,人才难找,又因战事非常容易失传,很多做学问的都“默诵”的技术。

因此,蔡文姬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撰书。

《后汉书·列女传》:操因问曰:“闻夫人家先多坟籍,犹能忆识之不?”文姬曰:“昔亡父赐书四千许卷,流离涂炭,罔有存者。今所诵忆,裁四百余篇耳。”操曰:“今当使十吏就夫人写之。”文姬曰:“妾闻男女之别,礼不亲授。乞给纸笔,真草唯命。”于是缮书送之,文无遗误。

当年蔡文姬在父亲左右,对蔡邕的创作很熟悉,自然也包括修史方面的工作。

可惜后来政治形势发生了变化,曹丕禅代,汉朝灭亡,汉献帝成了山阳公,《东观汉纪》写到汉灵帝就终止了,蔡文姬续写的篇章也就没有流传下来。


《东观汉记》局部


另一方面是因为蔡邕父女的名望。

曹操接文姬归汉,最主要的原因是出于政治方面的考量——经此一事,曹操不仅可以借此笼络蔡邕的门生故吏,还能改善自己在下属和民间百姓心中的形象。

曹操虽已统一北方、官至丞相,对内对外做了许多大事,但落下的名声却不甚好听。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讲究忠孝的古代饱受诟病;此外,由于曹操疑心甚重,轻易斩杀下属,甚至连私人医生华佗都不放过,让很多人敢怒不敢言。

在奸邪辈出的汉末乱世,蔡邕为人忠正,文学、书法、琴画造诣非常高,在朝野间广受尊敬,乃至死时“搢绅诸儒莫不流涕”,蔡文姬作为唯一的后代自然深受重视,父女两人可以说是声名远扬。

当时的曹操称霸北方,野心勃勃的他自然会南下一展宏图,但是匈奴却是曹操的后顾之忧。自汉朝建立开始,大汉与匈奴的战争便从未停息,兴平、建安年间,匈奴多次袭扰北方,曹操也曾在建安十年(205年)率兵征讨南匈奴。

曹操借文姬归汉之名向匈奴献上金子和玉璧,加深了和匈奴交好的诚意,也就是变相招安,从而扫清了心头隐忧。

总结

建安十三年开春,曹操下令训练水兵,为进军吴楚之地做准备,半年后曹操南征。由此可以看出接回蔡文姬重点意图是收买人心、安定后方, 这一举措无疑是一代雄主深思熟虑下的一步棋。

图片来自网络|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参考资料:

1.《后汉书·列女传》

2.《三国志·魏书》

3.《曹操为何非要接蔡文姬回来》·亦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