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善良三事所想

一位年轻的妈妈,背着自己的小宝宝上了公交车,可能是因为把宝宝放下后,再背起来不方便;于是,一直把宝宝背在身后。公交车前行中,车子的颠簸导致小宝宝的头部慢慢侧向车窗边的铁栏杆,为了防止小宝宝的头被磕碰,后座的小姑娘伸出援手,托住了宝宝的头,直到母子俩平安的下了车。


一位男子坐着轮椅上了地铁,车在启动的过程中,男子所坐的轮椅,突然发生滑动。旁边一个正在玩手机的小帅哥,一把抓住了移动的车轮,并伸出一只脚卡在轮子下。小帅哥装作若无其事,整整坚持了20多分钟,直至坐轮椅的男子下了地铁。


两个小女孩,站在一块写着“手拉手助学”的黑板前。可以看出,作为捐助人的小女孩,昂首挺胸,脸上写满自豪;而作为受助者的小女孩,则低着头,眼神游离,脸上写满难堪,不情愿地把一个手指头让给对方。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追求一个“善”字,待人处事,强调心存善良,向善之美;与人交往,讲究与人为善,乐善好施;对己要求,主张善心常驻,收藏善良。

善良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心地纯洁,纯真温厚,没有恶意,和善而心底好。亦指和善而不怀恶意的人,出自《礼记.学记》,其要义是人人具备向上提升的本性。

上面的三个小故事,折射了现实生活中善良的大道理。人世间,的确时常呈现好多的善良,好多的善举,好多生生不息的希望。善良是一种高贵的品质,崇高的境界,是精神的成熟和心灵的丰盈。我看真正的善良,不是在别人的眼里,不是在别人的嘴里,而是藏在自己的心里,流在自己的血液里,铸进自己的精神里。曾国藩说:“为善最乐,是不求人知。”心怀善意,常施善为,却从不令人知道,应该是做好事的最高境界了。

敬畏尊严是善良的前提。做善事不能光凭一颗善良的心。保护受助者的隐私、生理缺陷,敬畏受助者的尊严,应是善良的第一原则。瓦雷里说过“世上没有什么比善良更为伤人”。不恰当的帮助,反而会造成对受助者人格和自尊心的羞辱。好的善良不仅解决了受助者面临的生活困难,同时又呵护了受助者的自尊。

不动声色是善良的追求。从古至今,行善积德,帮抚他人的事不胜枚举。屈原背米,张良拾鞋,孔融让梨,朱冲送牛,都是善良的经典。今春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那么多的白衣战士,顺时而动,应势而为,展现了新时代新善良的担当。善良的人是单纯的,善良的人是低调的。我帮了你,但我不会告诉你。这种推己及人的善良是肯为别人着想的品质。好的善良是面对你的窘迫,施以不动声色的关爱,以免给受助者带来压力,觉得欠了对方什么。只有把善良深入骨子里,才能形成一种尊重对方的善良。

不图回报是善良的本义。释放善意,施以善举是人生中的一个过程,一种体会,一种追求。不要把善良作为一种表演的道具,用来达到什么特别的目的。真正的善良,是不张扬、不作秀、毋需回报的善举。生活中从来不缺善良,缺少的是有温度,有修养的善良。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

善良是一种选择。让我们敬畏善良,把善良刻在心上,做一个善良的人。用个人之善,托举家庭之善;用职业之善,促成社会之善。用人世间最宝贵的善良,去面对这个现实的世界(山寨子文)。

责任编辑:闫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