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27岁绝命诗慷慨激昂,61岁绝命诗云遮雾罩,有人还改其诗讽刺之

长寿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是,有些人的长寿,却变成了一场悲剧。

近现代历史上,有一个人,他一生写了两首绝命诗。第一首是在他27岁那年写的,写的慷慨悲壮,壮怀激烈,一股英雄气冲天而起,令人击节赞叹。

但是,本以为必死的他,却死里逃生,重获自由。人们本来以为,这样的一位视死如归的英雄,活下来一定会成就一番民族大业,而令人万分遗憾的是,他不但没有成为英雄,反而成了民族罪人,成为一名可耻的汉奸。

对于他这样的人,不知有多人都希望他27岁那年真的慷慨就义了,那么,他将永远是英雄的形象,他的绝命诗会有无数人传诵并感慨泪流。



此人乃王兆铭,因他经常用笔名“精卫”,所以人们都称呼其为汪精卫。说了这名字大家都知道了,这可是史上头号大汉奸。

汪精卫并非原先就是如此不堪,相反,他可是著名的革命派,一直追随孙中山先生,连孙先生的遗嘱都是他代为起草的。

汪精卫27岁那年,辛亥革命爆发,他到北京什刹海的石桥下埋地雷,谋杀清廷摄政王载沣,未果,被捕入狱。这在当时当然是死罪。汪精卫知道自己难逃一死,他在狱中写下了一首慷慨激昂的绝命诗: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

饮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这诗写的,真的有一股英雄气冲天而起,大义凛然,令人击节赞叹。这四句诗流出监狱后,不知有多少人传诵着,赞叹他的视死如归。当时也激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奋勇前行。

不过,汪精卫并没有死,因为当时清廷要做出立宪的姿态,以收买人心,汪精卫也以此得以活命。这个不杀建议是肃亲王善耆提出的,因此后来汪精卫视善耆为大恩人。

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汪精卫实行所谓的“曲线救国”,其实就是投敌叛国,成了可耻的汉奸。



到了1944年,在日本的汪精卫病重,临死时又写下了一首绝命诗,不过这首诗并不为人所知,因为在人们的心里,那个英雄的汪精卫早就死了。这次汪精卫写的绝命诗,有点云遮雾罩。这首诗也是四句,全诗如下:

心宇将灭万事休,天涯无处不怨尤。

纵有先辈尝炎凉,谅无后人续春秋。

这四句诗,不少人说看不懂,其实不过是汪精卫临死前还在为自己辩白罢了。诗的前两句,说自己就要死了,万事皆休什么也没有了,普天之下都在怨恨我骂我。诗的后两句,进行了自我表白,纵使有他这样的先行者,宁愿毁了清誉,以后估计也不会再有人敢做曲线救国这样的事了。

从中可以看出,他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认为自己是曲线救国的先行者,是一种壮举。实在是可笑!



因为汪精卫已经沦为彻头彻尾的大汉奸,人们当然不会传诵他的这首绝命诗。对于他27岁时写的那首流传甚广的绝命诗,有人觉得后来的汪精卫已经配不上那首诗了,于是,有人就为这首诗的四句上各加了两个字,全诗变成了:

曾经慷慨歌燕市,当年从容作楚囚。

恨未饮刀成一快,终惭不负少年头。

不能不说,改诗的人很有诗才,改得非常精当。“慷慨歌燕市”是曾经的事,“从容作楚囚”更是当年的行为。恨只恨没有“饮刀成一快”,结果为“不负少年头”感动无比惭愧,实在是配不上了。

这真是太有趣也太讽刺了,人都是会变化的,从英雄到罪人,令人唏嘘不已。